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d及以上)和非持续性(持续1d)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持续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非持续性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性形式出现。

  • 标签: 中国 持续性极端降水 非持续性极端降水 趋势 极端降水持续性结构
  • 简介: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10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m风速模拟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模拟效果。其中对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对12月10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模拟10m风速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改进。

  • 标签: 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数据 10 m风速 数值模拟
  • 简介:作为IPCC新一轮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组成部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入了正式精细化阶段,将在2019年形成最终成果,与现有的《IPCC2006指南》合并使用,为"适用于所有缔约方"《巴黎协定》实施奠定基础。精细化工作分为提供新方法、更新已有内容、补充/澄清已有内容等三大类,共有107个"精细化点",涵盖通用方法论、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等各个领域和部门。中国共有12名专家参与此次工作。建议中国科研工作者尽快以英文著述形式发表相关成果,提高中国文献引用率;鉴于中国已具备根据最新指南要求编制清单能力,建议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尽可能全面转向《IPCC2006指南》及其增补和精细化内容。

  • 标签: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指南 精细化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结果,分析观测场四周障碍物分布变动情况,对于选取能见度目标物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Googleearth、GPS、数码照相、visio2003软件等技术手段配合制作出新能见度目标物分布图,有助于提高台站能见度观测业务质量。

  • 标签: 气象站 探测环境 能见度 目标物 应用
  • 简介: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情形下,城市热岛冷却效应研究对于确立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正确途径等有重要意义。采用离线城市冠层模型分析了城市冠层中街区形态和屋顶材料变化对辐射热量、表面温度及冠层内气温影响。研究发现:建筑物高度、宽度以及街道宽度等参数改变对冠层各表面温度影响较大,当街道宽度增加3m时,地面温度升高约3.5K。但是街道宽度增加,多重反射导致辐射截陷效应减弱,墙面上更多热量释放出去,各墙面温度降低约1.5K;冠层气温先增加,日出后降低约0.4K。屋顶材料改变对辐射及热通量和表面温度也有较大影响,与灰色水泥屋顶相比,采用高反照率白色涂料冷却屋顶后,屋顶净辐射热量损失约380Wm?2,屋顶表面温度降低约10K。冠层内街区形态和屋顶材料对城市辐射热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 标签: 城市冠层模型 能量收支 街区形态 冷却屋顶
  • 简介:利用2015—2016年福州城区内涝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内涝成因、最大降雨量与积水深度关系,建立城市内涝积水深度拟合方程,并对拟合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导致福州城市内涝突发性原因占26%,是城市管网等数据更新困难主因,非突发性原因占74%;2)在3次不同天气系统降雨量拟合结果中,雨季降水过程拟合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午后雷雨天气降雨过程拟合平均绝对误差最大;3)对内涝积水深度负拟合值进行归零处理和阈值限定后,其结果均与实况相符;4)基于最新数据资料所得拟合值误差更小。

  • 标签: 城市内涝 积水深度 最大降水量 误差分析
  • 简介:本文应用LMDI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2000—2014年生产部门CO2排放量变化做因素分解分析,同时结合STIRPAT模型建立CO2预测模型,分析2017—2030年中国CO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能耗强度变化对中国CO2排放量变化影响分别为114.9%、-22.6%。基于预测模型变量构建未来情景,设定正常路线、减排路线和激进路线3条路线,共包含9种情景。正常路线低碳情景和减排路线基准情景下可实现2025年达到CO2排放峰值,减排路线低碳情景可实现2020年达到排放峰值。

  • 标签: CO2排放预测 LMDI方法 情景分析 中国排放峰值 美国气候新政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4日山东一次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风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月14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和低层暖湿气流交汇环流形势下,地面辐合线是抬升机制。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低层水汽充沛及湿层厚是出现短时强降水重要原因。假相当位温差(△θse)和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指示意义;(2)较低融化层高度、适宜0℃层和-20℃层高度是大冰雹发生指标。抬升凝结高度低、P_(WV)较大等对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3)垂直风切变较大,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远大于风暴移动速度,致使超级单体持续时间长,并具有高悬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风暴顶辐散、倒"V"型缺口、中层径向辐合、中气旋、"钩"状回波和三体散射等回波特征;(4)降雹发生在Z_(max)大值期、VIL和DVIL最大时段、HGT增高期。中气旋厚度、最大切变和持续时间与天气强烈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超级单体 垂直风切变 风暴特征 风暴承载层平均风 融化层高度
  • 简介:气候变化增加了国际河流冲突可能性,加强跨境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是流域国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梳理了适应性相关研究国内外最新进展,认识到适应性管理关键问题是要发展一套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性策略程序。通过论述气候变化下跨境水资源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影响决策评估工具,包括信息收集、需求分析、对策分析、综合评估以及实施与调控5个阶段。该项研究将适应性管理与气候变化、定量化脆弱性及适应能力关联评价、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标优化决策和动态调控等有机结合,为从跨界层面制定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管理对策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国际河流流域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跨境水资源 适应性管理 评估框架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发生在山东境内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环境场条件及中小尺度系统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与下滑冷槽、地面气旋造成了前后2次强对流天气。更强超低温、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更明显非均匀结构以及更好水汽条件,构成过程Ⅱ更强对流条件。2次过程高低空温度平流配置与冰雹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过程Ⅰ对应低层高能区强于过程Ⅱ,过程Ⅱ高层漏斗状θse向下伸展度更大、低层等θse线更密集,导致强天气发展更加剧烈。飑线初生发展阶段,属低质心系统;飑线成熟阶段,为高质心结构。超级单体和强对流单体均造成了降雹,但结构存在差异。

  • 标签: 大气能量结构 飑线 超级单体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排放情景下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全球地表温度将分别在2029年、2028年和2025年达到1.5℃升温阈值;RCP2.6情景下直至21世纪末期都未达到2℃升温阈值,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达到2℃升温阈值时间分别为2048年和2040年。伴随着排放情景升高,完成从1.5℃升温阈值到2℃升温阈值所需要时间缩短。区域尺度上,达到同一升温阈值时间主要表现为陆地比海洋早,且陆地对排放情景差异敏感性相对较差,而海洋达到升温阈值时间则随着排放情景升高而明显提前。中国达到相应升温阈值时间要早于全球,且以东北和西北地区出现时间最早。

  • 标签: CMIP5耦合气候模式 1.5℃升温 2℃升温 出现时间 区域分异
  • 简介:对2015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国公众中男性对气候变化认识程度以及对气象灾害预警认知水平和满意度都比女性高。城镇女性选择环保产品、环保出行及愿意对生活或工作方式做出改变来应对气候变化比例高于城镇男性,而农村男性选择调整或改变种植或养殖方式、改变种植或养殖品种及转换谋生方式比例高于女性。男性选择购买相关气象或气候保险、参加培训或辅导比例比女性高,而女性选择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专业知识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对气象服务信息需求比例比男性高。建议:1)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及其灾害认知社会性别研究,建立灾害认知性别数据库,将社会性别融入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整个过程;2)在气象服务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加强针对女性宣传和指导,开发适合女性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渠道,提升她们应对灾害意识和能力。

  • 标签: 社会性别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公众认知
  • 简介:为了弄清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演变规律、揭示大雾形成和发展关键条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速路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26~31日雾—霾天气过程演变特征和有利于大雾形成和发展天气形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北京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v2.0)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大雾形成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得出:模式对1月30日夜间至31日前半夜雾区模拟较好,但对28日夜间至29日白天(大雾天气伴严重大气污染)雾区模拟偏差较大。发现近地层持续性东南风使950hPa以下湿度增大是大雾形成关键条件。上层(975~800hPa)明显暖平流导致逆温层加强和维持,使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强,是大雾天气发展和维持重要条件。另外,近地层950hPa以下为风场辐合、其上层为风场辐散结构有利于雾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雾—霾天气 BJ-RUC v2.0预报系统 数值模拟 边界层结构 水汽条件和热动力条件
  • 简介:针对ECMWF(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集合预报,融合降水产品在海河流域偏差特征,进行基于频率匹配法降水偏差订正,并对订正前后降水评分结果进行了系统检验。结果表明:经过2016年5—8月逐日试验分析表明,改进后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显著改善了原产品降水量和雨区范围偏大特征,订正后降水预报平均强度与实况更接近,且预报时效越长、降水量级越大、预报偏差越大改进效果越明显;改进后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降水预报T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降水预报Bias评分更接近1,特别是对于小雨和暴雨、大暴雨量级改进尤其明显,消除了大片降水虚报区;降水预报空报率明显减小,但漏报率有所增加。

  • 标签: ECMWF 集合预报 频率匹配法 降水偏差 订正
  • 简介:基于降水与地形起伏之间非平稳关系,结合有限观测降水数据,利用GWR回归模型,对贵州喀斯特山区TRMM3B43降水资料进行降尺度和校准,最终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km×1km降水量分布数据并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1)考虑地形起伏和降水空间非平稳性GWR模型,提高了贵州喀斯特山区TRMM3B43遥感降水资料空间分辨率和准确度。(2)不同时间尺度验证结果表明,在与观测降水相关统计中,TRMM降尺度降水具有较TRMM3B43降水更高统计精度和更小误差,更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该降尺度算法在贵州降水较少时间尺度更加接近真实值。(3)当TRMM3B43可以被重采样地形起伏度(RDLS)进行准确预测时,TRMM3B43精度是GWR降尺度算法中主要误差源;当区域降水与地形起伏弱相关或无关时,应考虑引入其他影响降水空间变量来修正这一空间非平稳性关系。

  • 标签: GWR 贵州 喀斯特山区 TRMM 降尺度 空间非平稳性
  • 简介:利用5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比讨论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积云对流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组合对青海省气温、降水及风速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微物理过程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分别选用Eta(Ferrier)和KF时,气温模拟效果较好;Thompson方案、KF方案和ACM2方案组合对降水模拟普遍较好;边界层方案选取对风速模拟较为重要。(2)对比不同季节模拟效果可以看出,夏季气温、降水模拟效果均较好。(3)最低气温模拟效果均好于最高气温,最高气温偏低明显。(4)小雨预报普遍偏多,中雨预报略偏少,大雨整体预报偏少。

  • 标签: WRF模式 参数化方案 青海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753站降水资料,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RMM-MJO指数资料和NEC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异常与MJO位相异常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干旱期间,MJO位相分布明显异常,MJO东传停滞,长时间维持在第1、8位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当MJO位于第1、8位相时,东亚高纬度地区环流距平场呈现"西高东低"分布特征,不利于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南下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当MJO位于第1位相时,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水汽主要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第8位相时,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异常偏少。总之,当MJO位于第1、8位相时,冷空气活动较弱,冷暖空气无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同时该地区深厚下沉运动从近地面一直延伸至对流层上层,不利于降水发生,导致2013年夏季降水持续偏少。

  • 标签: 降水异常 MJO 位相 环流 机制
  • 简介:采用卫星监测火点燃烧排放数据,利用区域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模拟分析了2017年5月华北地区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分布,通过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华北区域以秸秆燃烧为主)开关敏感性试验定量计算了燃烧排放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PM2.5质量浓度影响。卫星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5月华北地区有大量秸秆焚烧现象,对该地区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燃烧天数为20d,占全月总日数65%左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导致PM2.5浓度升高区域集中在华北平原农作物产区,其分布位置与卫星监测火点分布吻合。秸秆燃烧导致这些地区PM2.5浓度月平均值上升幅度普遍超过3μg/m3,高值区超过了11μg/m3,上升比例可达10%以上;此外,来自华北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燃烧排放对北京(特别是东南部地区)污染物浓度影响是不容忽视,其中河南、山东、天津等地秸秆燃烧在合适风场作用下会严重影响北京,可导致丰台及通州等地PM2.5小时浓度上升超过17μg/m3,上升幅度超过40%。

  • 标签: 秸秆燃烧 北京 细颗粒物(PM2.5)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OLS数据以及2000-2008年陕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卫星灯光指数和城市化水平指数(ULI-NCLI)模型,分析了1992-2013年间灯光指数变化特征和陕西省城市化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灯光指数(NCLI)和城市化水平指数(ULI)存在较好相关性,陕西省1992-2013年城市化过程发展南北不均衡,关中城市群城市化过程发展快于陕北和陕南)992-2010年全省城市发展过程较缓慢,空间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以关中城市群为中心和大城市周围面状发展过程,沿交通干线周围线状发展过程,陕北、陕南区域内新型小城市或小城镇出现为特征点状发展过程等三种基本过程;本世纪初关中城市群落基本形成,随后从2005-2013年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关中以西咸为核心城市群形成并向周围扩张发展,陕北和陕南中小城市点状发展过程开始呈现面状扩张发展趋势.

  • 标签: DMSP/OLS数据 城市化 灯光指数(NCLI)城市化水平指数(ULI)
  • 简介: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地表感热通量联系和可能影响途径。结果发现,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巴尔喀什湖以西及贝加尔湖以南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弱)时,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呈现南少(多)北多(少)反相分布特征。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弱,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春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位置偏北,我国东部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强,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强,而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弱,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弱。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强,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弱,我国东部极端降水情况大致相反。

  • 标签: 地表感热 欧亚大陆 极端降水 中国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