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分析是从分析商品开始,随着研究深入,马克思逐渐放弃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些具体价值表现形式,而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价值指向,这样就造成了马克思在价值关系范畴、实践范畴和历史范畴上根本性革命。首先,在价值观上,坚决反对任何生物学意义上效用价值论,坚决反对在一切对人类有意义实体上泛用价值概念,甚至是自由、平等、人权、尊严、安全、富裕等一切有用性方面。其次,在价值本质上,马克思反对任何理论、先验价值概念,诸如所谓的人道价值、天道价值等,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一种价值会在人社会实践行为发生之前先验存在,且作为关系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实践。也就是说,价值不是别的,只是特定人类组织共同社会劳动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只有在一个共同社会组织才能产生和存在,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完全不同,譬如个人对教授称号或枢密顾问称号或某个勋章需要,也只有在完全一定"社会组织"内才有可能。再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暂时价值结构现实绝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价值结构本质,新社会劳动共同体将产生新共同价值。

  • 标签: 效用价值 劳动价值 历史价值
  • 简介:学说是马克思哲学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和任何理论一样,马克思哲学的人学思想也是有其形成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在这一前进过程,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人学思想对于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影响。马克思正是在对费尔巴哈感性人学理论批判与超越确立了实践人学理论。

  • 标签: 感性人学 实践人学 实践 意义
  • 简介:以往人们对阿尔都塞哲学理解和评价,在结果上表现为彼此相互矛盾形式。而这种矛盾形式,归根结底是由不同研究类型所规定。那么,这就提出了阿尔都塞哲学研究一个根本性问题:阿尔都塞哲学研究范式是什么?或者说,人们运用什么样研究范式,才能展现出一个真正阿尔都塞?这个问题与他理论特殊性相关。围绕这个问题,本文试图概括以往人们研究类型及特点,进而,说明我们选取自身研究之立足点某些合理性。

  • 标签: 三种类型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无论是在篇章结构上,还是在对“现实”概念理解上,都是一致。但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不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没有把“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升到马克思世界观基本问题高度,也没有把实践活动概念化,这是二者主要差异。

  • 标签: 现实 实践 比较
  • 简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9世纪40年代对哲学、经济学进行初步探索后,其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又一个高峰。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手稿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从唯物史观视角,梳理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脉络,阐述了三大社会形态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几种理解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唯物史观 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简介:2008年席卷全球金融危机,激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吸血本性愤恨,同时也唤起了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怀念。资本主义一出错,人们就想到了马克思。一时间,《资本论》成为欧洲政要互赠畅销礼物。作为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力马克思主义者,剑桥、牛津大学大教授伊格尔顿,这次也放下严谨文学研究,凭借着一贯对马克思主义同情和深入理解,对资本主义本性认识,为一般大众写了一本相对通俗读物,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是对》。这种热情风趣又不流于巧辩、强辩甚至诡辩为马克思辩护作品,在上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陷入谷底之后几乎难得一见,特别是由大学者面向普通读者撰写,更是绝无仅有。伊格尔顿保证了该书通俗性,却并不因此损害论述严谨和深刻,实际上他目的是尽量抹去人们加在马克思头上种种有意无意误解和曲解,恢复马克思真面目。资本主义内在痼疾,马克思理论实质,两两对照,雄辩地证明了为什么马克思是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伊格尔顿 资本主义 2008年 《资本论》 西方学术界
  • 简介:杜威道德哲学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学界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极高影响力。而其最具特色地方就在于杜威在道德哲学理论中所进行一场生活世界化转变,即以经验世界实践境遇为基础,把传统道德哲学所一直奉行理性逻辑转化为生活世界实践逻辑,把对“至善”追求转化为对实践境遇具体善生成因素探究,从而使道德哲学由生活世界旁观者转变为生活世界参与者。本文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剖析其实践道德理论深刻内涵,进而从实践哲学角度阐发其对当代道德哲学影响及其启发性作用。

  • 标签: 实践境遇 道德情境 道德判断实践理智
  • 简介:"改变世界"是指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社会历史活动。由于不想、想不到和做不到,这一活动在马克思以前哲学家视野里是不可能存在;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主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由于自然科学长足发展所预示科学世界观形成,大工业发展所预示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作为大工业主体工人阶级要求,以及这种趋势和要求正确反映前期理论准备,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然而,真正地现实地"改变世界",有一个理论和认识上由抽象向理性,具体、历史发展理论向实践和实践进程跨越相完善转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以清醒头脑理解和实践"改变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可能性 现实性
  • 简介:赛博格作为20世纪晚期一个重要文化标志,不仅蕴涵着西方语境中人与机器、心灵与肉体等古老隐喻,同时也是控制论视角下对这些命题一种重述,同时赛博格也为从当代角度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标签: 赛博格 隐喻 控制论
  • 简介:生态正义问题是当今理论界广泛关注重大问题。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考察,揭示了原初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生态正义,资本主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生态非正义,共产主义是人与人之间生态正义复归。马克思在生态正义问题上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把握生态正义,分析生态非正义产生根源及生态正义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于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生态正义 当代意义
  • 简介:本文探讨1921年以前毛泽东问题观形成与发展,并以《问题研究会章程》为界把青年毛泽东问题观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毛泽东问题观萌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致力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解决和组织团队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其二为毛泽东问题观初步形成阶段,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通过对"问题"内涵和外延分析,以及对问题评价和问题解决思考,初步形成了与胡适不同问题观。其三是大约于1920年9月以后,毛泽东对前期问题观发展,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对"主义"与"问题"之间关系作出了科学解答,提出了四类问题统一解决观点,提出并解决了目标问题与方法问题之间关系问题。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问题观 形成 发展
  • 简介: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厚物质基础和充裕闲暇时间,从而使休闲日益成为大众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在这个普通大众终于可以享受休闲时代,休闲却异化了,本应充满人文性和理想性休闲被物质化和低俗化,"实现"人休闲反而"异化"了人。鉴于此,本文着重阐述了工业文明时代休闲异化主要表现,并对休闲异化根本原因进行了剖析。

  • 标签: 休闲 异化 主体性
  • 简介: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巴黎公社实行“社会公仆”原则、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思想,包括铲除特权、人民管理、人民民主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总结实践经验,防止公仆变为主人思想很丰富、很深刻,也弥足珍贵:警惕“执政党引诱力”,防止脱离群众危险;反对特权,对党员惩处严于非党员;坚持体制改革,健全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机制;加强法制,从严执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标签: 列宁 公仆原则 巴黎公社
  • 简介:提及超我,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高尚道德动因,负责稽查和判断自我和本我。因此,当齐泽克说“超我是淫秽、‘黑暗’法律”时,我们不能不深感惊异。不管这个断语如何令人惊诧,却不是他发明,而是来自于拉康。当拉康在1953-1954年研讨报告回到超我这个主题时已经指出:超我既是法律又是对法律摧毁。在拉康看来,超我完全不亚于康德绝对命令,它要求主体不仅要服从超我无意义命令,而且要享受这种服从。超我淫秽就在于此。

  • 标签: 超我法律他者淫秽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引,通过历史与现实分析,认为人缺失是现代德育所出现最大危机,而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个危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德育价值回归,让德育在促进人现实性发展与未来性发展、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德育 价值回归
  • 简介: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宗教批判 拜物教 资本主义
  • 简介:1918——1920年,德国工人委员会运动处于衰落状态,革命高潮不断跌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正面寻求革命失败原因,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观点截然不同柯尔施却强调,马克思主义失败和处于低潮状态原因是由于第二国际理论家错误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正统”理论家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核心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柯尔施强烈地要求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恢复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恢复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但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柯尔施却又是笼罩在黑格尔思辨哲学阴影之下,对马克思哲学阐释仍然存在着理论限度,而马克思却在存在论高度上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只有深入到历史性本质那一度,方能领会这一哲学革命真实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柯尔施 哲学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国家有超阶级性一面。虽然列宁也有非政治国家提法,但他非政治国家与国家超阶级性不是一回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应实行更广泛民主制度,以防止公仆蜕变为国家主人;列宁无产阶级专政说则对民主制度制衡作用持否定态度,否认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继承性。列宁国家观过于强调国家阶级性质,强调其暴力镇压作用,这是他过于突出人阶级身份、忽视了人阶级之外身份必然结果。

  • 标签: 政治国家 非政治国家 阶级 民主制度
  • 简介:文章首先揭示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理论背景,接着回顾了马克思教育哲学探索过程,指出马克思对人本质问题探讨,经历了逐渐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最终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过程,最后在对人本质深刻认识基础上,对人全面发展进行了明确论述,认为人全面发展是人本质要求和体现,也是教育最终目的和实质。

  • 标签: 马克思 教育哲学
  • 简介:马克思国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具有独立地位。早期马克思用“林木偶像”来隐喻现代国家。透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权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独立、保守政治力量,马克思指出这是资产阶级不能直接统治后果,也是资产阶级市侩化政治集中表现。针对国家机器不可改良性质,马克思提出要“打碎国家机器”,并且以巴黎公社为原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共和国”这一替代性政治建构。

  • 标签: 国家 虚幻的共同体 国家自主性 市侩化政治 社会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