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正>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并顺理成章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应追溯到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黑格美学。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长期以来对黑格美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说是汗牛充栋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我

  • 标签: 黑格尔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艺术表现 马克思主义美学 浪漫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
  • 简介:卡米尔·艾里一穆阿里受《对话·狂欢·时空体》杂志编辑部委托,在巴黎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进行采访,谈话的内容主要涉及克里斯蒂娃接受和在西方传播巴赫金思想的缘起,讲述了巴赫金对其影响,以及给出了巴赫金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本评价。她认为巴赫金对于欧洲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在研究和介绍巴赫金的同时,她也将巴赫金"写入"她自己的那些思索的语境。巴赫金提出的对话、对话主义、互文性、他者和无意识等概念一直在发挥重大影响。巴赫金不仅仅是一名专家,更是一位创造者,充满灵感的创造者,富有神采的创造者。他是文学中两大新的重要的维度之源头:一是"他者"之维度,二是体裁的历史与演变之维度。存在着两种巴赫金的遗产:一方面是文化学的与符号学的遗产,另一方面是狭窄的意义上的文学的遗产,即围绕着对话主义这一概念与这一概念之变体——互文性而得以建构起来的那份遗产。

  • 标签: 巴赫金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他者性 巴赫金遗产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他们提出了“两次提升”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预设、“两个和解”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原则、“两种尺度”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等有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是理解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理论的重要思想平台。

  • 标签: 马克思 思格斯 可持续发展思想 社会发展理论 实践原则 评价标准
  • 简介:针对目前学界都把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作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忽视两者的共同性和通约性的现象,论文将雷蒙德·威廉斯文化理论与毛泽东大众文化思想进行比较,认为在大众性美学原则上两者具有相通性和可对话性。两者的可比点体现在:文化与大众一创造主体的重建与突显;文化与生活一大众实践的表征与涵载;文化与社会一推动历史变革的动力。两者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各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威廉的大众文化理论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形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浪漫主义的超越;毛泽东大众文艺思想及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实践成效。

  • 标签: 大众性 雷蒙德·威廉斯 毛泽东 文化
  • 简介:《哥达纲领批判》与《爱福特纲领批判》的核心问题是原则与现实孰轻孰重的问题。历来人们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现实、轻原则,并不完全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要在厘清辩证法否定性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理解。这一问题的解决,对重新理解和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否定性辩证法 原则 现实 科学发展观
  • 简介:在《黑格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的“内部国家制度”学说,批判的中心问题在于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对立,同时也涉及到黑格法哲学关于中介要素的学说、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的学说。马克思的批判揭示出黑格的思辨唯心主义把国家和市民社会头足倒置,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批判也有泛政治化的倾向。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内部国家制度 国家和市民社会
  • 简介:关于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应该说是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中长久不衰的老话题,至今仍然不断有新观点出现。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西方
  • 简介:<正>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我们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有很多争论。(黑格《美学》第1卷,21页)黑格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形而上的定义并未直接显现人类审美活动与人类劳动的关系。然而黑格美学的具体论说至少触及了两者间的生成关系,人类劳动是黑格美学观的聚焦点之一,我们把这个聚焦点称为劳动本

  • 标签: 美学观 《美学》 感性显现 朱光潜 人类劳动 西方美学史
  • 简介:雷蒙·威廉对科幻小说抱有持久的兴趣,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首先,他的两篇发表在《科幻小说研究》期刊上的文章探讨的都是这个类型;其次,他为人所熟知的一些著作中也大量引用了与科幻小说相关的内容,比如《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乔治·威尔》和《乡村和城市》;第三,他本人还创作了两部'未来小说',分别是《志愿者》和《为曼努德而战》,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看,前者显然是科幻小说,而后者的科幻色彩则相对弱一些。本文将会对威廉相关科幻类型的引用和论述加以总结,并研究威廉其它的一些更为普遍和关键的理论和概念,特别是'感觉结构'和'选择性传统'理论,因为它们可能更适合用于分析科幻题材。最后,本文认为,就科幻小说研究的中心目的而言,相比其它公然宣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例如达克·苏恩文的《科幻小说变形记》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未来考古学》,以及他们所运用的批判方法和观点,威廉所寻求的用以替代'描述'和'阐释'的'社会学'转向,应该是一种更富有成效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 标签: 雷蒙·威廉斯 科幻小说 乌托邦 感觉结构 选择性传统
  • 简介:为了寻求重构共同体的条件,黑格着重考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他不仅发现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触及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本质,而且揭露了政治经济学所遮蔽的现实对抗。但在马克思看来,黑格仍'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排斥人、敌视人的异化劳动;另一方面,他把物化的人扬弃为观念,观念变成主体。换言之,'抽象统治'使黑格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结成'神圣同盟',他只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最现实'的生存状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古典政治经济学 形而上学
  • 简介:列斐伏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国家问题曾是他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列斐伏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种连贯的和完全的国家学说体系。虽然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且已确定了方向,但是马克思生前并未能使国家问题理论化和系统化。列斐伏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就旨在于制定一种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四卷本的著作《论国家》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的一个尝试。

  • 标签: 国家理论 列斐伏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国家问题 原型
  • 简介:弗朗兹·法农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融合了多种理论资源,他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揭示了黑人在面对殖民统治时内心的动荡不安以及他们在身份认同上陷入的严重危机。与法农所运用的精神分析具有同样效果的是,他与黑格辩证法的对话在认识层面进一步祛除了这一欧洲思想的消极影响,并论证了殖民主义造成的恶果;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修正中,法农明确了斗争的方向,这些都为他的反殖民主义立场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 标签: 弗朗兹·法农 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 曼诺尼 殖民语境
  • 简介: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在世界市场形成后产生的世界交往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普遍的全方位的交往与联系。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造成了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构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蕴涵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 标签: 马克思 思格斯 世界历史 转变机制 方法论 作用机制
  • 简介:关于个人与社群谁更优先和本质的辩论,在黑格那里是一个伪问题。在黑格的自由—权利辩证法政治哲学看来,法权—道德—伦理,以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都是人类自由本质实现的不同方式或环节。它们既不是平行的具有同等价值的罗列,也不是严格按价值或本体论优先次序的前后排列,而是共同构成人类自然、道德和理性三种根本自由本性及其具体权利获得全面实现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个人与社群或个体自我与伦理共同体,实际上是个体生命中自在统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品格的外在实现和存在形式,属于个体自我全部内容获得整体性表现的有机构成要素。谁都不是固定静止的起点或终点,它们共同处于人类自由—权利及其社会制度的永恒运动发展中,亦即人类自由和理性精神愈益发展和成熟的历史文明进程之中。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权利辩证法 个体自我 伦理共同体
  • 简介:麦金太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元的文化背景、对伦理始终如一的追求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了与其他英国新左翼思想家类似的本土化属性,期间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反思马克思主义直至远离的阶段性过程。麦金太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研究过程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以伦理学研究作为最终主旨的目的性、与本国社会及社会主义实际进展的相关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新左翼运动整体发展保持的同步性。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本土化 人道主义 新左翼
  • 简介:《〈黑格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上的政论著作。其中首先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问题。他以时代的高度揭露批判了德国现实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和反动性,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局限性和虚伪性。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问题。论证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新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头脑"和"心脏"相同一的密切关系。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观与政治观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 标签: 法哲学 人的解放 现代国家 物质武器 精神武器
  • 简介:本文试图回到基督教思想批判的角度来审视马克思和黑格的关系。从马克思家庭环境以及马克思青年时代在青年黑格学派的活动出发,通过基督教思想批判的视角,来重新反思马克思和黑格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马克思基于无神论的立场,对基督教思想的批判中。当然,这种关系缺少足够的直接的文本材料来直接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关系不存在,只是较为隐秘而已。如果从一个宏观的、系统的视角,不仅来审视马克思的著作体系,而且来审视黑格的著作体系,那么还是可以将其把握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基督教 思想 批判
  • 简介:意识形态往往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因此长期以来,意识形态批判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批判或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来说,这种意识形态批判不过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形式或形式的意识形态批判,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恰恰不是观念的,而是实存的、现实的和实践的。这构成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部分地被柯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所捕捉,在柯施看来,马克思从来都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就主要不是观念的批判而是现实的批判,这才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其他统统只是形式。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同时被特别地忽视了,那就是,这正好为后来第二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轻视理论特别是哲学提供了借口,然而正是在这里,隐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深层本质:意识形态本身内在实践结构。因此,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实践的和本质的批判,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就不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柯尔施问题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
  • 简介:美国学者莫里斯·迈纳将毛泽东对干部必备素养和干群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放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宽广视阈加以考察,进而从干部的定义和特征、干部的防腐路径以及干群关系问题与矛盾的化解等进行了剖析。迈纳的探讨由于主观的理论预设导致部分结论的欠妥与武断,但为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干部观及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 标签: 毛泽东 莫里斯·迈斯纳 干部 干群关系
  • 简介:本文以希尔写的约翰·康福德的诗为例分析了《公民权力摘要或备忘录》一诗中的施行语言、政治与诗歌的暗示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现代诗歌不能达到言语和行动的统一,但通过诗歌施行语言的暗示,诗歌却可以对公民权力和政治事务产生行动的效果。

  • 标签: 吉奥弗瑞·希尔 施行语言 诗歌 公民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