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跨文化适应取向量表、职业探索行为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对141名有海外留学经历中国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海外留学经历对其生涯发展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无论采取国民取向还是族裔取向跨文化适应策略,留学经历均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留学生职业探索行为和生涯适应力。(2)职业探索行为对其生涯适应力有很强预测作用,并中介了跨文化适应行为对生涯适应力影响:其中对国民倾向适应策略起到了全部中介作用;对族裔倾向适应策略则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留学 跨文化 生涯适应力 职业探索
  • 简介: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四所初中50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中介模型,考察共情中介作用和自尊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人际宽恕既有直接预测作用,又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人际宽恕;(2)亲子依恋通过共情间接效应受到自尊调节,即相对于低自尊个体,共情对高自尊初中生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关系影响更显著。本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共情,进而促进人际宽恕,但是较低自尊水平会阻碍共情作用发挥。结果提示培养良好亲子关系和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初中生宽恕品质发展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人际宽恕 亲子依恋 共情 自尊 初中生
  • 简介:以748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情感温暖、责任心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对青少年感恩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高中生父母情感温暖可显著正向预测其感恩;(2)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年级后,父母情感温暖可分别通过责任心和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地影响青少年感恩。这表明责任心和公正世界信念是父母情感温暖影响青少年感恩重要中介变量。

  • 标签: 高中生 父母情感温暖 感恩 责任心 公正世界信念
  • 简介:基于青少年积极发展观,以6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在日常压力背景下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以及逆境信念对流动儿童诚信发展作用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总体诚信水平较高,日常压力事件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诚信发展水平,教师支持、朋友支持与逆境信念均正向预测流动儿童诚信水平;(2)家人支持对日常压力与诚信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表现出压力背景下保护效应;(3)逆境信念与朋友支持具有交互作用,共同调节日常压力对诚信发展影响,二交互作用表现出"增强模式"与"补偿模式"。

  • 标签: 流动儿童 诚信 社会支持 逆境信念 青少年积极发展观
  • 简介:佛教作为东方最有影响力传统宗教,其中心理调节具体方法不胜枚举。本文以《地藏经》为例,简要阐述佛教大乘中这部经典心理治疗功能。

  • 标签: 《地藏经》 心理治疗 原型 苦难
  • 简介:本文主要以佛教心理学对人生启迪进行分析。佛教心理学是心灵科学;佛教对人生乃至对一切有情"喜怒哀乐"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佛教心理学,就是洞察人"喜怒哀乐"根源,切入点就是必须了解因果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幸福源泉。佛教用"要知过去因,现在受着是;要知未来果,现在造着是"三世因果关系、四谛、四摄等来解释人生"喜怒哀乐"。

  • 标签: 佛教 无明 因果 心理
  • 简介:本文论述禅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关系,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它们对人心清静、情绪调节,特别是心理保健具有独特功效。禅艺术疗法,不仅使人内心智慧得以开发,更重要是能治疗"心病"和一些身心顽疾。它给中国人日常行为生活和心理表现带来巨大影响,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价值极高重要研究课题。

  • 标签: 艺术疗法 心理健康 古琴禅 美学价值
  • 简介:采用问卷法对9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和冒险行为两两之间相关显著;(2)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能力和不良同伴交往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这一路径实现。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个体自身因素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内在机制。

  • 标签: 家庭功能 冒险行为 自我控制能力 不良同伴交往 青少年
  • 简介:《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佛性本有及其本觉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对待性。在二元论对待性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反躬自求即当下呈现,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绝对清净,这也是佛教意义上心理治疗学,它直指人心,让人们深入地认识自我、超越现象,净化心灵,开发潜能,达到道德品质与人格完善最高境界,可直接促进人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上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 标签: 坛经 二谛 心性思想 心理治疗
  • 简介:肯·威尔伯是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超个人心理学家,他许多理论都深受佛教哲学影响。本文从威尔伯意识光谱理论与大乘佛教华严宗宇宙观,意识疆界弥合过程与佛教四圣谛真理观,以及通向意识终极境界途径与佛教八正道实践论三个方面来探讨肯·威尔伯意识理论佛教哲学特征。

  • 标签: 肯·威尔伯 意识理论 佛教哲学
  • 简介:以85名小学2~6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分层回归探讨小学高、低年龄阶段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注意广度发展变化,并以同年龄正常阅读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在不同年龄阶段探究视觉注意广度对阅读流畅性发展预测作用。结果显示:(1)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视觉注意广度缺陷,并呈现出在小学高年龄阶段更严重趋势;(2)在阅读障碍儿童中,视觉注意广度对汉语流畅阅读显著预测作用随发展增强;而对于正常阅读者,视觉注意广度仅显著预测低年龄段学生句子朗读流畅阅读能力。以上结果表明视觉注意广度与汉语流畅阅读能力关系密切,今后汉语阅读障碍相关干预研究可以尝试从视觉注意广度训练方面切入。

  • 标签: 视觉注意广度 发展性阅读障碍 汉语小学生
  • 简介:以696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关系,以及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性人格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与智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积极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不起中介作用,开放性人格在积极教养方式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 标签: 智慧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积极教养方式 开放性人格 青少年
  • 简介:为探讨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六个城市共2324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冲突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高,依恋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低;(2)消极社会适应在亲子依恋和亲子冲突对网络成瘾预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社会适应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积极和消极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共同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提供了参考。

  • 标签: 青少年 亲子关系 消极社会适应 网络成瘾
  • 简介:只信任亲近的人,不信任陌生人,即差别信任是中国社会存在严重问题。由于共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本研究通过3个涉及信任游戏实验来考察共情与差别信任关系。在实验1中,对虚拟人物表现更高共情水平被试更少受到关系距离影响。在实验2、3中,被试共情水平通过文章、图片记忆任务来操纵,两个实验都发现共情组比控制组表现更低差别信任。实验结果表明,诱发共情能增强个体对陌生人信任,进而减少差别信任。

  • 标签: 差别信任 共情 关系距离
  • 简介:佛教文化从因缘法视角阐释了自我生成、存有与解脱,因缘无常性,规定了自我不仅是五蕴合和幻象,而且是烦恼载体。如何了生死,得解脱,大乘佛教以破"我执"为切入点,在"无我"层面上思考自我成长与完善,构造了完全不同于个体性自我思考框架心智健康模式。具体表现为:在心理加工过程上注重"正知正见";在情绪体验追求上表现为"慈悲喜舍";在日常行动着力用心上表现为"功德圆满";在人我不二关系上表现为"同修共度"。以这个理论分析为基础,本研究进一步编制了佛教信仰心理功用问卷,测评了338名佛教信徒,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结构效度符合预期设想。通过理论分析和心理测验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认为自我建构逻辑原则在佛教因果框架下系统性改变,是佛教文化促进心理功能优化核心机制之一。

  • 标签: 佛教信仰 自我建构 心智健康 心理功用
  • 简介:概化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是两大现代测量理论,广泛应用于心理测评实践中。但是,两种理论都有优势与弱势,宜将它们进行整合,包括"黏合"与"融合"两种形式。对比"黏合","融合"能够产生一种新模型,能够使得两种理论有效走向统一、取长补短。总结了五种将两种理论有效"融合"模型,包括MM、HRM、GIRM、GIRMT和其他模型,指出了相关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 标签: 概化理论 项目反应理论 模型整合 融合模型
  • 简介:语言获得会对空间认知产生深刻影响。关于语言与空间认知,近些年来,不仅有大量相关研究发现语言能力跟空间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还出现了实验研究,来试图直接揭示语言对空间关系表征影响。研究发现,在一系列涉及不同空间关系任务中,相较于非语言线索,语言线索提示效果明显更好。在此基础上,从语言编码特点和加工过程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语言作用机制,发现在空间表征中语言主要起到了选择和整合作用,语言作用过程是即时性。建议未来研究在空间任务和语言表述形式上有更多变式,从而更全面地来揭示语言作用。

  • 标签: 空间关系表征 语言编码 选择与整合 语言相对论
  • 简介:研究系统探讨2~3岁幼儿对存在多个个体交流场景中信息传递理解。结果发现幼儿能够根据交流选择偏好预测接收行为(实验一)。当破坏交流双方联合注意信号(实验二)、改变测试对象(实验三)或测试前交流离开任务场景(实验四)时,幼儿不再根据交流偏好来预测接收行为。上述结果说明交流双方联合注意是幼儿理解信息传递重要因素,这些结果为社会交互和意图行为认知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交流 信息传递 共享意图 联合注意
  • 简介:殡葬仪式是生者表达哀伤、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心理修复重要方式,更是对"互倚型自我"一次洗礼和重塑。本文试图探讨传统民间信仰下殡葬习俗宗教心理疗愈意义,以望对这一传统民间生命礼仪进行现代心理学阐述,即厘清殡葬仪式"是什么"、"有何用"问题,继而对民间信仰本质和精神内核有更透彻了解。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山东省曲阜市15名居丧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殡葬习俗对逝者亲友心理疗愈作用主要有:(1)情感宣泄途径和哀伤处理;(2)仪式让分离具体化,增加对死亡事实的确定,使认知发生改变;(3)群体归属感和社会支持获得,减轻个体痛苦;(4)让生者与逝者情感联结,遵循丧葬习俗,进而寻求精神寄托和宗教灵修;(5)个体在深层心理层面获得群体认同感以及释放自身对死亡焦虑与恐惧;(6)从灵异事件心理发生机制层面说明殡葬仪式对居丧心理疗愈作用。基于以上探讨,在突发事件后对人们进行心理创伤修复工作时可借鉴传统殡葬习俗中一些方法,这也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哀伤处理,促进咨询自我疗愈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殡葬习俗 宗教心理疗愈 集体潜意识 灵异事件 仪式疗法
  • 简介:根据生命史理论,童年经历和当前环境生存压力是对个体生命策略产生影响两个主要因素。本研究认为,人际信任也是一种生命策略使然,因此,可以从上述两个因素来探究人际信任机制。从该理论出发,研究聚焦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人际信任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并考察与童年经历相比,对当前环境压力感知影响个体人际信任程度以及二是否存在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童年资源缺乏个体比童年资源充足个体在成年后人际信任水平低;(2)童年主观高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比童年主观低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成年后的人际信任水平高;(3)童年不稳定个体比童年稳定个体在成年后更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水平弱;(4)个体对当前环境压力感知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感知到当前环境压力会降低个体的人际信任,但是并没有与童年资源、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童年不稳定性产生交互作用。重视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加强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人际信任水平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 标签: 童年经历 生命策略 安全感 人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