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近日,方舟子对于韩寒作品存在代笔情况进行的质疑,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网络争论。网络公众用各种方式发表反对与支持的意见,许多社会名流也纷纷发表观点,一时间,方韩之争吸引了大范围的网络围观和无数媒体的报道。因为信息不对称、价值观冲突和多元利益冲突等原因造成的网络争论,从来并不鲜见,事件本身并不十分复杂,就像很多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一样,方韩之争只是其中一例而已。但是由于粉丝文化的存在,当事双方都拥有众多粉丝,所以才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事件。

  • 标签: 社会沟通 理性价值 文化事件 信息不对称 价值观冲突 利益冲突
  • 简介:本刊组织的“南京告别烟花爆竹”报道的讨论开展后,引起读者的关注,本省以及北京、浙江等地已有许多读者来稿,对这组报道评长论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些意见尽管不一定很成熟,但却可以引起人们思考,开拓研究思路。我们期望,今后有更多的读者加入到这场讨论里来,通过开展业务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求改进新闻写作,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的新闻“精品”。

  • 标签: 烟花爆竹 新闻写作 理性思索 现场短新闻 新闻事件 理性分析
  • 简介:阅读的力量就是国家的力量。当前,我国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成就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总体来看,全民阅读工作法制不全、规划不一、保障不力和经费不足。虽然阅读越来越个人化,但与阅读相关的问题却越来越社会化。因此,有必要以法律手段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文化权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

  • 标签: 全民阅读 立法价值阈 取向
  • 简介:“真实再现”最初是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偶尔采用的一种表现方法。随着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使得“真实再现”开始在不少电视栏目中得到运用,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的纪实类栏目,如《科技博览》、《探索·发现》、《人与自然》、《走近科学》、《科学历程》、《见证》、《讲述》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过“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那么,“真实再现”真的是无所不能的表现手法吗?还是突破纪录片最后一道防线的洪水猛兽?

  • 标签: “真实再现” 文献纪录片 理性 《人与自然》 表现手法 中央电视台
  • 简介:立法新闻本质上属于法制新闻,随着立法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强,媒体对立法活动也越来越关注,对立法活动的报道内容越来越丰富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并作为一个全新的新闻类型得到业界重视。立法新闻的报道范围涵盖了立法的各个环节,在立法报道时就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技巧和方法。因立法活动是计划性、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新闻媒体在立法报道中会出现与立法本意之间的偏差,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避免引起误导,并有助于改进立法新闻报道工作。

  • 标签: 立法 新闻报道 防范 改进
  • 简介:中国正加快互联网领域立法工作,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在此进程中通过网络立法保护网络用户权利显得非常必要。论述了立法保护网络用户权利的重要意义:一是具体落实公民的言论自由宪法权利;二是将新媒介对网民的技术赋权提升到法律层面;三是推动公民依法形势舆论监督的宪法权利。还阐释了权利保护与对自由的限制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共通性,且我国已有相关立法加以规制,对网络用户权利的充分保护不致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也不会冲击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

  • 标签: 网络立法 网络用户 互联网思维 言论自由 新媒介赋权
  • 简介:本刊编辑部策划了2015年我国传媒行业"十大新政"和"十大事件"的内容,这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继承。分开来讲,这"十大新政",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向:"发展性"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性"的政策法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标签: 传统出版 传媒行业 大事件 三网融合 推广方案 政策法规
  • 简介:法制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立法工作则是法制建设的“纲”。在有地方立法权的地区,做好本地立法领域新闻宣传报道,是地方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多元化舆论格局下党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地方立法是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工作的统称。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无论地方性法规,还是政府规章,都因其约束对象、影响层面等均具地缘性,广受当地居民关注。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新闻宣传报道 舆论引导能力 地方性法规 政府规章 人民政府
  • 简介:媒介恐慌论和媒介恐怖论源于世界恐怖主义日益膨胀的威胁和媒介世界浓厚的暴力氛困。媒介恐慌论作为一种研究恐怖报道与恐慌心理关系的媒介理论,虽然可以在中国文字诞生时发现它的起源,在魔弹效果论中看到它的发展,但却是随着“9·11”事件的暴发才成为真正的学术话题的。媒介渴望发生大新闻的心理和对突发事件的大规模报道,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形成“恐慌文化”和非理性的直觉式的反应。鉴于恐怖主义和媒介之间经常具有一种相互提供养分的倾向,恐怖主义已演变为一种弱者反抗强者的非对称的对抗性手段,一种象征性的发言权和传播方式。媒介要确保不被恐怖组织利用,就必须以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首要考量,坚守社会责任、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自愿遵守面临恐慌或恐怖事件时的报道原则,愿意以相互体认、相互理解的态度与危机处理者合作互动,以向公众提供全面、真实、安全、平衡的信息。

  • 标签: 媒介恐慌论 媒介恐怖论 恐怖主义 报道原则 “9·11”事件
  • 简介: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利用互联网手段介入政治生活领域的一种现象。就现状来讲,网络政治参与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容易滋生网络危机事件,这就要求政府及时转变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作用,积极寻求政治治理的新范式。由曾凡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一书,探索了中国公民借助互联网参与网络政治的途径,并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了理性地探求。

  • 标签: 网络政治参与 互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探求 理性 中国公民
  • 简介:美国的电子邮件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性言论,与政治言论一样,享有宪政保护下的言论自由。对其实施的法律管制,只能是基于内容中立的“时间、地点或方式的规制”,即赋予广告邮件接收方选择退出的权利。

  • 标签: 电子邮件广告 垃圾邮件 表达自由 选择退出
  • 简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看法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李某某涉嫌强奸案”为例,通过收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借助调查问卷、走访形式,定性、定量分析,试图分析和定位青年学生在热点事件发酵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并最终从不同维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 标签: 新媒体 青年学生 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