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行驶与实践已有较长时间,地方立法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立法范围较狭隘、立法资源不平衡、法的解释、适用反馈与完善存在不足、立法队伍不充足、地方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设区的市应该着重推进立法专业队伍体系建设,加强立法评估工作,坚持立法制定与解释并重,以保障法制统一,同时突出地方立法特色和优化地方立法资源布局,确保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科学与合理行驶。

  • 标签: 设区的市 地方立法权 立法权限
  • 简介: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立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要求地方立法既可以根据城市的特点制定规范,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避免重复立法,维护法制统一。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立法体制 《立法法》 法律草案 地方性法规 立法权限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全会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2015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获通过,修改后的立法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下放权力主要涉及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护发 历史文化保护 依法治国 全国人大
  • 简介:杨利敏在《法学》2000年第6期撰文论述了《立法法》中部门立法地方立法限冲突的问题。作者认为,立法法第64条规定,地方法法规可以就“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作出规定;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 标签: 地方立法权限 《立法法》 部门立法 冲突 行政法规 2000年
  • 简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拟将过去49个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扩大至全部282个设区的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人士表示,"这是分量比较重的一个修改",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改革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我国的立法体制密切相关。"较大的市地方立法"的由来"较大的市","大"不是单纯指人口多、面积大、GDP高。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 较大的市 改革任务 三中全会 立法体制
  • 简介: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地方立法已扩大到全国284个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扩大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但如何在用足地方立法的同时,也能用好地方立法,制定出更多“务实管用”的地方性法规,是一件值得特别关注的事。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民主法制建设 地方性法规 全国人大 立法法 务实
  • 简介:作为国家权力在纵向层面的进一步配置,地方立法主体扩容兼具治理价值与民主价值.此外,其价值还在于满足地方立法需求、实现治理路径的转变、降低立法试错成本.但其目前的风险在于地方立法机关不具备与全面赋予立法相适应的立法素质、立法监督的不完善使得地方立法有被滥用的风险、立法限的限缩致使地方立法需求受到抑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法律化.而此类可能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全面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过程中未能较好地实现收权与放权之间的平衡.为此,欲对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有必要在收权与放权之间寻得平衡.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主体扩容 纵向分权 立法法
  • 简介:地方立法的明细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关于地方立法限的规定还较为模糊,严重制约着地方立法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通过宪法和相关法律对中央和地方、各地方立法主体、立法法规定的“不抵触”原则作出明确和细化。

  • 标签: 地方立法 权限 明细化
  • 简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这对于设区的市有针对性的处理地方事务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的立法实践来看,新获得地方立法的城市在行使地方立法时,面临专业立法人才缺乏、立法实践经验不足、难以体现地方特色等问题。在今后的立法实践中,要采取多种途径构建立法队伍、学习各地以前的立法经验,立足实际以突出地方特色,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制定高质量的地方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标签: 设区的市 地方立法 立法质量
  • 简介:地方立法的横向配置主要解决立法如何在地方权力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2015年《立法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有所进步,立法限不清的问题仍未实质改观。学界关于二者立法限划分的二分法模式忽略了共有立法事项,缺乏“元标准”,对制度改进的指导意义有限。基于我国的立法体制,确立政府规章专管事项的三分法模式难以完全付诸实践。在地方立法限范围内,以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性法规保留制度,是当下划分二者之间立法限应该努力的方向。《立法法》第七十六条稍加完善,便可将这一举措制度化。

  • 标签: 地方性法规 政府规章 立法权限 法律保留
  • 简介:2015年《立法法》将地方立法下放对发挥地方立法在治理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促进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可能影响中央和地方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带来地方立法的滥用和影响地方立法质量的提升。在法治湖南建设中应直面这一挑战,在维护法制统一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健全立法机构和充实立法人才队伍,提高立法质量。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立法质量 法治湖南
  • 简介:一、我国有没有职权立法如果说授权立法的正当性存在争论的话,职权立法的正当性则问题更大,首先是否存在职权立法都是个问题.如果不存在职权立法,那么关于职权立法的正当性的讨论就失去了前提.

  • 标签: 职权立法 中国 行政机关 立法权 行政职权
  • 简介: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修正完成,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地方立法在设区的市层面上实现了主体扩容、权限收缩:一般地方立法主体从49个"较大的市"扩展到280多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以及全国人大批准的东莞、中山、嘉峪关和三沙等四个不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普及到了全国320多个地级行政区,成为全国普遍性享有的地方权力。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权限划分 立法实践 《立法法》 较大的市 立法主体
  • 简介:立法法》修改扩张地方立法引起了合宪性争议。宪法对地方立法的规定十分模糊,并存在很多空白,给国家立法机关留下了较大空间。《立法法》修改是立法者阐明宪法的不确定性、填补宪法空白的表现,形成一种由立法者发展宪法的模式。在规范意义上,地方立法扩张在民主基础上扩大了地方自治。在功能意义上,它契合八二宪法鼓励实验的精神,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地方立法扩张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是其发展宪法的理性依据。这个例证表明宪法通过民主机制发挥效力的路径。它构成了我们运行中的宪法。

  • 标签: 地方立法权 立法法 合宪性 政治宪法 宪法发展
  • 简介: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在税收方面的紧张关系有所缓解,经济也取得快速发展。但因地方一直以来不享有税收立法,引发了诸多问题。实践证明,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推进,赋予地方一定税收立法将成为分税制改革的下一步工作,它也是摆脱当前困境的一大突破口。赋予地方税收立法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并配套相应措施,早日确立由中央立法为主、省级立法为辅的税收立法配置格局,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构建税收法治体制。

  • 标签: 税收法定 分税制改革 地方税 税收立法权
  • 简介:中央与地方立法限的合理配置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中央立法地方立法之间在法规范层面缺乏权限配置规则,存在"权限同构"的现象,影响了立法功能的有效发挥与法律规范的实践成效。由此,以警察事务立法为例,就中央和地方立法限配置的原则与标准进行探讨,并就完善中央与地方立法限配置的模式和路径提出初步设想。

  • 标签: 立法权限 地方立法 地方性事务
  • 简介:论我国的行政立法@史宇箭¥山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局、经济立法处论我国的行政立法史宇箭(山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局、经济立法处,太原,030072)一、我国行政立法的基本特征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享有的制定法律规范的权力。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

  • 标签: 行政立法权 国务院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立法议案 地方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