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正>1建果,又名杨建国,1935年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一个教师和医生世家。在中国历史上,长安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它拥有十三个王朝的帝都文明,特别是在历经周、秦、汉、唐雄风,又经过“丝绸之路”中西文化荟萃之后,

  • 标签: 秦、汉 国画大师 舍利塔 著名国画家 刘永杰 唐雄
  • 简介:也许是与顾乐真先生较早相识并曾受他教导或共过事,抑或也因为偶尔搞点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原因,我对他的这本戏剧论著《甘苦》读后感慨尤深,掩卷甘辛难尽。《甘苦》是继他的专著《戏剧漫谈》、《广西戏剧史散论集》和《戏曲唱词浅淡》之后又一部经心血浇铸而成的戏剧文论集,也是他从事戏剧研究工作几十年艰辛备尝而烙下的坎坷足印。所以我才挚切推崇地认为,顾乐真的《甘苦》是给广西戏剧界奉献的一支深沉的心曲。

  • 标签: 戏曲创作 文艺理论 散论 创作思想 骆越神韵 西欧戏剧理论
  • 简介:<正>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广西文联和社联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名誉会长、广西师范大学林焕平教授,早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后赴日留学,任日本东京左联支盟负责人。数十年来,他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与国内许多著名作家、学者书信往还,其中包括象茅盾、叶圣陶等堪称一代宗师的大家。现在林教授把这些书信辑起来,成为一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书信计有五百一十余封,出自一百五十四位作家、学者之手。其中涉及到许多未为人知的文坛珍贵史料,也涉及不少文学艺术理论问题,更反映出与他通信的这些作家学者的人品、思想、际遇,都是令人深感兴趣的。关于文坛史料,以左联时期的最为珍贵。因年代久远,左联成员有的在革命战争中牺牲,有的以天年作古,在世者已寥若晨星;再加上十年动乱中“四人帮”对左联历史的诬蔑和对左联成员的迫害,关于左联的史料已十分难得。林焕平教授辑

  • 标签: 书信集 左联 广西师范大学 左翼作家 通俗文学 中国作家
  • 简介:<正>林伟平在《今天的文学与文学新人》(《上海文学》86年10期)一文中,记述了文艺理论王元化对文学新人如下一些希望:我年轻时,前辈对我严格要求,热情鼓励.现在的老一代也应该这样爱护青年同志,同时也要多想想自己的青年时代,象鲁迅先生在《风筝》中所说的,不要忘了自己的儿时。

  • 标签: 上海文学 文艺理论家 评论家 王元化 青年时代 作家
  • 简介:我不知这个称谓是谁谁弄出来的,现在它特别"煽".我本人在学院工作,对所谓学术体制颇有领教,对所谓"学理""规范"的喜剧性体会尤深.在我看来,不管你是"学院派",还是"江湖派",对文学和艺术而言,有一个致命的裉节儿,即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看出作品的好与糟,难度在哪儿,失手在何处.

  • 标签: “学院派批评家” 文学批评 写作技艺 “学理” 生命体验
  • 简介:青年作家:石一枫石一枫在2015年度发表的《地球之眼》等小说,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作家对当代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及其对现实主义的新探索。来自社会底层的安小南是一个“失败的青年”,小说描写他走人社会之后的挣扎与奋斗。在宏大的背景之下,安小南的命运不仅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相关,也与当代世界的整体结构密切相关。这也突显了石一枫的独特性——他开阔的全球化视野,对当代社会的敏锐触觉,以及将小说人物置于其中把握与思考的能力.

  • 标签: 青年作家 批评家 社会底层 当代中国 小说人物 全球化视野
  • 简介:谛视生命的展开与升华──读《宋红岩摄影作品》李文方据说,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种:当突然面对过于美好的事物时,一种人会由于震惊而闲上眼睛,于是美好归于消失;而另一种人会由于向往而睁大眼睛,于是美好长存心底。读毕《宋红岩摄影作品》(人民中国出版社,1...

  • 标签: 作品集 《韵》 古典风范 摄影艺术 人像摄影 《摩奴法典》
  • 简介:天文的作品中,小说内容描绘的世态众生相及字里行间的"苍凉"风格都显现着对张爱玲的承继,同时作品中又时时展露胡兰成式的妩媚文风及博识倾向,因此天文被戏称为"张腔"与"胡说",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其有意无意间开辟了一条超离的路。为了摆脱标志性的印记,有意识地在一些特点上进行反拨,也因两种影响的交织无意间产生了一种新的效果。

  • 标签: 朱天文 张爱玲 胡兰成 承继 超离
  • 简介:较之《晃》,珊珊所出版的小说《可可》更受读者欢迎,珊珊如此快的进步不仅让读者怀疑《晃》和《可可》是不是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大量新质性作品内容的凸显让《可可》显得出类拔萃。对于《晃》,作者珊珊只是平实地将一个故事讲好,而这种故事性的讲述多少让读者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可可》在讲述故事的力度方面达到了其应有的效果。这一方面表明珊珊在故事讲述能力方面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在拓展精神性叙事空间上也在自觉地努力,这是珊珊创作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 标签: 创作风格 可可 自觉 成熟 故事性 作品内容
  • 简介:一个基层警察杀人文坛本身就是个意外,而他获得的赞誉更让人感到惊奇。“就我阅读范围所及,阿乙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说之一。他对写作有着对生命同样的忠实与热情,就这一点而言,大多数成名作家应该感到脸红。”北岛是这样评价阿乙的。我们始终欢迎这种意外与惊奇,因为意外让文学变得有趣,哪怕它只是个“杀人事件”,惊奇则让人觉得生活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 标签: 小说世界 野心 杀人事件 阅读范围 惊奇 小说家
  • 简介:自从晚清“文学立科”以来,在过去百余年间的中国,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像当下这样“繁荣”——不仅每年都有数量十分巨大的批评文章与著作问世,而且一支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的“职业批评”队伍还在不断地急速扩容。曾有论者指出,当代文学的危机不在创作,不在传播,而在阅读。

  • 标签: 批评家 读书人 印象 刘涛 文学批评 当代文学
  • 简介:艺术商品化与批评的角色刘鸿模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商品大潮席卷神州大地,文学、绘画、音乐、影视之类艺术的商品属性也日益凸现。在现代社会,除了少数自娱性的艺术活动之外,绝大多数艺术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艺术在进行创作时...

  • 标签: 批评家 艺术消费 艺术作品 艺术商品化 艺术中介 艺术生产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的苔丝》主要讲述主人公苔丝的悲惨故事,整本书控诉当时的社会阶级的残暴,揭露当时生活中发生的悲剧,主要以批判主义的写作色彩为主。通过对《德伯的苔丝》中的苔丝悲惨命运进行分析,能给人带来生活启示,并更深入的了解苔丝这个人物。本文对《德伯的苔丝》主要内容及苔丝的形象进行分析,从社会因素、宗教因素、性格因素和家庭因素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最终以苔丝的悲剧命运带给人们生活启示,激励人们勇于克服困难,正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学会积极的面对生活。

  • 标签: 悲剧命运 悲剧原因 生活启示
  • 简介:搬迁动员大会后,我又重访了一些住户.住在平房里的刘国蓉告诉我,原先她以为自己的房子是二十八点五平方米,经过评估公司重新丈量后是三十二平方米了.她感慨地说:“我们两夫妻修了一辈子的房子却没有住过新房,现在巴心不得早点拆!”“老百姓没别的要求,只要能住得下就行了,希望原地返迁能给个一套二,当然,最好是一套三……”儿子三十多岁了,过去一直不敢有孙子,住进新房后,希望快一点抱孙子了.我仔细算了算,按搬迁补偿方案,如果原地返迁,她家可以得到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如异地安置到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就可以得到七十多平方米,有个一套二的新居是不成问题的.

  • 标签: 安居 曹家 民主 民生 补偿方案 异地安置
  • 简介:以往关于文学艺术发生(“起源”)的各种假说,最著名的如“摹仿”说、“劳动”说、“巫术”说、“游戏”说等,的确从某些方面对文学艺术发生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是又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而且学界还忽视了一位颇有成就的重要学者俄罗斯的维谢洛夫斯基,更遗忘了中国学者如陆侃如冯沅君等人的独特建树。在艺术起源的研究上,其实最接近真理的是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著有《新科学》,他的许多观点至今富有启示。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假说:文学(诗)是人的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应人的内在的本性欲求和诉求自然而然发生的,也是必然发生的。最早的语言文字显现出诗的最原初的本性,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发生的;最初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最原始的诗,就是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文学。

  • 标签: 维谢洛夫斯基 陆侃如 冯沅君 维柯 语言文字 文学发生
  • 简介:马年国庆前夕,蒙邀到区博物馆参观了钟佐同志的诗书展,匆忙看了一遍,我不懂书法,只凭爱好,鉴赏了诗词。诗词很有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读后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首先是活脱灵动,刻划入微,形象思维丰富。这在展出的一百多首诗词中,比比皆是,到处可见。如一九八九年春写的《漓江行》,作为七律,诗人生动的形容手法,几乎贯串了首尾四联。“船入群山境界开,奇峰百态共徘徊”。一开

  • 标签: 佐书 易安居士 一九 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 落叶知秋
  • 简介:托马斯·哈代的《德伯的苔丝》与张承志的《黑骏马》是两篇哲理意味较浓的诗意小说,都探索了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所遭受的打击,体现了作家深刻的理性思维。两部小说都创作了位于文明冲突中心的青年一代形象,通过他们的悲剧反映了传统和现代抉择的艰难。两部小说充满了民风民俗,都采用诗化小说的方式,加深了小说的美感效应。

  • 标签: 《德伯家的苔丝》与《黑骏马》 主题 人物 诗化小说
  • 简介:一申霞艳谦虚并害羞地称自己的批评为“审稿意见”,认为这种批评会“让人笑话”。她之所以对“审稿意见”这个词比较敏感,是因为写“审稿意见”曾经是她的工作,是因为这种写作有随时变成“公文写作”的危险,像许多职业编辑那样,久而久之就陈词滥调、自我重复,进而厌恶写作。因此,“公文写作”是一种慢性自杀式的写作,是创造眭写作(包括批评)的死敌。更多的职业编辑,会将敏锐的艺术判断和撰写“审稿意见”,当做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去做:一方面坚持自己对作品的判断,另一方面草草地提交“审稿公文”。他们将发稿与否的赌注,押在编务会议的口头陈述上。而口头陈述的权威,除了表述清晰、具有说服力之外,身份权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好的编辑如果要将自己准确的艺术判断实施到纸面上去,最好是尽快地当上主编,否则,口头陈述的权威会大打折扣。

  • 标签: 批评家 公文写作 审稿意见 阅读 职业编辑 口头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