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虐恋"是一个刚刚兴起网络言情小说模式。这一模式反映着多重悖谬,如当代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与传统集体无意识之间心理悖谬、唯情主义时尚倾向与功利主义追求之间价值悖谬等,然而最根本还是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本身悖谬:既寻求个体体验丰富与自足,又不得不把这种体验建立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根本上无法克服现代性危机、先天不足体验主义。

  • 标签: 虐恋 网络文学 消费主义
  • 简介:本文试论艾略特诗歌中现代主义话语权三个重要建构因素:美学方面对古典范式与浪漫主义传承容纳;现代主义诗歌话语权建立政治经济学因素;主体话语在形式与欲望矛盾中建立过程。

  • 标签: 古典范式 浪漫主义 话语权 政治经济学 秩序 欲望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追求内盈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欲望,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人们对物质欲望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崇尚和谐社会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
  • 简介:《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比,后来常与兴并举,形成了古典诗词经久不衰"比兴"传统。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比,就是比喻。刘勰曰:"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可见比喻在诗文中运用之广泛。

  • 标签: 古典爱情诗 抒情模式 《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典诗词 赋比兴
  • 简介:作为中国现代诗学场域中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有着一套独立且系统诗学理论体系,这套诗学理论建构源于诗学主体对于中西诗学资源双向采撷和创造性整合。具体而言,一方面横向汲取西方有益诗学资源,另一方面则从纵向吸纳中国传统诗学资源,继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中西诗学资源进行创造性整合,从而实现西方诗学资源本土化和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转型。

  • 标签: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 资源配置 横向整合 纵向承继 创造性转化
  • 简介: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再现人物话语重要手段,并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当代小说叙事.本文通过分析伽莱特叙事文本进一步说明,自由间接话语与叙事声音在现当代文学文本批评中必须超越其结构主义叙事分析模式,叙事理论也应全方位拓展发展空间.

  • 标签: 伽莱特 小说 叙事方式 自由间接话语 美国
  • 简介:目前,作为一种学术外国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传记式研究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材料进行转述和阐释,它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事实性知识',然而'事实'本身却不能决定理论意义.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作者认为可以采纳'问题式研究模式',即以某种核心问题进入研究领域,进而提出理论构想.这既可弥补'传记式研究模式'不足,也可在方法论上打破那种平面论述,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基本问题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下去.

  • 标签: 外国文学 传记式研究 中国 艺术生命 民族精神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敬畏自然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流传与影响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敬畏自然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自然之子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
  • 简介:本文从《箴言诗》里关于请坐礼仪小故事人手,观察其中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与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张力关系,阐明作品在凯勒晚期创作中实验性质。

  • 标签: 戈特弗里德·凯勒 礼仪 箴言 婚姻
  • 简介:《孤独及其所创造》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发轫之作,它在作者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位置,不仅反映了他所受历史、文化和哲学影响,也体现了他创作思想和写作习惯。本文从这部回忆录入手,概述奥斯特小说中若干常见主题如父子主题、受难主题和书写主题形成及其所隐含存在主义观念和犹太思想,以及作者常用反体裁叙事模式

  • 标签: 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主题 反体裁叙事
  • 简介:英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A.S.拜厄特以其小说文本互文性、指涉性和复杂性而著称,其中历史小说已明显具有"编史元小说"特征。"太阳—影子二分法"是她运用后现代隐喻模式,融入神话和历史元素建构其小说性别主题一种叙事手法。对"父亲—女儿"、"丈夫—妻子"和"女性—男性"三种"太阳—影子二分法"模式所做系统分析揭示了拜厄特颠覆"阳性太阳"、重构"阴性太阳"及两性二元对立主题艺术特征。

  • 标签: 拜厄特 太阳—影子二分法 阳性太阳 阴性太阳 隐喻
  • 简介:扬·阿尔贝新作《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不可能世界》是关于非自然叙事学又一部力作,它建构了“不可能世界”非自然叙事学,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九种解读非自然叙事阅读策略和方法。《非自然》从理论上丰富了叙事学研究领域,从批评实践上对于拓深整个文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扬·阿尔贝 《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 非自然叙事学 不可能世界
  • 简介:19世纪最初几十年,美国社会危机四伏。为了确立一种民族共识,许多文化、政治代言人将目光投向美国早期历史,尤其是殖民地清教历史。霍桑以其对清教特殊情感,在《恩迪科与红十字》与《欢乐山五月柱》中描绘了一幅完全不同于政治家与史学家清教历史画卷。

  • 标签: 霍桑 《恩迪科与红十字》 《欢乐山的五月柱》 清教 冲突
  • 简介:2014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举办了"非洲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讨会"。会议最为重要议题为如何加大力度培养非洲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人才,在继承北京大学原东语系东方文学方向硕士生培养传统基础上,"守正创新",拓展东方文学方向学科建设新领域。

  • 标签: 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文学教学 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 非洲 东方文学
  • 简介:那天上午,老余电话来,说“老爷子不在了”。我一时恍惚,觉得特别的意外。因为,就在前一天中午,他还乐呵呵地给我打手机,让我帮他找多年前写金庸一篇文章,他说他观点还能立得住,他要一个电子版。竟然就是这么快,前后相隔,不到二十四小时,仁健先生就走了,阴阳两界,让人痛感无常。

  • 标签: 生命 电子版
  • 简介:<正>多雨南方春季,地势低洼老家在潮湿雨气里浸泡着。雨水多时候,天井出水不畅,积聚成水汪汪一潭,有一部分就化成雾状进入房间,被木板、粉墙吸附。从我睁开眼睛,这个百年老屋已经铅华洗尽。土木剥蚀在每个雨季到来时候,由于漏雨而加剧。小孩在一天天长大、强健,家园却一天天衰颓,总是在湿漉漉清晨醒来,就可以看到外边粉墙形成各种水印图案。不是一日形成,也不是一阵雨水杰作,这么多年,谁也记不得,多少没能进入地下雨水,成了这么多形制古怪、色泽深浅不一画面。那时,我正在幼儿园里对绘画产生兴趣,画着教科图上花鸟鱼虫。这花费了我太多工夫——为了不走形,务求使一些线条固定,像树脂里一线松针,无法移动得准确。其实,我是不喜欢准确,那些太方正、对称、均衡比例,使人下笔时没了童趣,远远不如我在课

  • 标签: 虚灵 使人 雨气 花鸟鱼虫 科图 漏雨
  • 简介:<正>张弘毅没有机会回顾他一生音乐生涯,因为,生命匆匆地向前,谁也不想狼狈地频频回头,担心平白成了笑话。一直喜欢身上有些江湖气质张弘毅。他既知音乐圈子里的人背后称他为"欧吉桑",不想自己这颗"已经凉了子弹",胡乱地闯上台去不识时务地唱些过气老调。因此,他从来不曾真正表白,也不屑表白,即令麦克风当前。江湖走久,不上这个当。

  • 标签: 张弘 音乐生涯 玉卿嫂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不能自己 柏克莱
  • 简介:特纳认为,故事、投射和寓言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类思维基本方式;他发现混合和多重空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独特自我只有超越有限时空才能把握故事,了解别人和自我;他还颠覆了传统语言起源理论,认为语言源自故事和寓言。

  • 标签: 马克·特纳 文学疆域 思维观《文学的心灵》
  • 简介:太原方言”用法复杂,其中“”字单用与“”“地”连用时用法又各不同,本文试对不同“读音及语法功能进行分析。太原方言“”主要有[t藜揲21]、[ti45]两种,另有个别读作[ti藜揲2]。语法功能上可以做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有表能愿、趋向等语法意义,还能作代词构词语素等。

  • 标签: 太原方言 “的” “的的” “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