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壮族三月三”的申遗成功。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而三月三走进校园,必将有力促进壮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018年4月13日至17日,2018第二届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分别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和南宁市明秀小学举行。

  • 标签: 文化艺术节 民族文化 三月三 校园 中国 踏歌
  • 简介:十二年前,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红遍华人圈,时近知天命之年的唐浩明因此声名鹊起。之后,《杨度》、《张之洞》相继问世,与《曾国藩》一同形成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并成就了唐浩明写作事业的颠峰。

  • 标签: 长篇历史小说 唐浩明 敬畏感 《曾国藩》 作家 《张之洞》
  • 简介: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主要聚焦点。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运用“浮雕式”、连贯性、类型与个性以及情境中的动态映衬等多种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座历史剧的艺术大厦。莎士比亚在这方面的探索,对后世乃至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 标签: 莎士比亚历史剧 人物塑造“浮雕式” 连贯性 类型与个性 动态映衬
  • 简介:美国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善于运用各种杂糅手法打破历史和现实的界限,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有力抨击。本文从历史事件和虚构事件的巧妙杂糅、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身份杂糅、人物命名杂糅的历史影射三个方面探讨了多克托罗在《皮男人》中将历史与虚构杂糅的后现代叙事特征。作者通过对种族、性别、阶级歧视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阿波罗号登月”这一历史事件的“去神秘化”,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行为的表演性、话语的虚假性以及权威的压抑性。

  • 标签: 多克托罗 《皮男人》 历史 虚构 杂糅 去神秘化
  • 简介: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画圣:吴道子,阳习翟(今河南禹县)人,唐朝著名画家,有"吴带当风"之美誉。诗圣:杜甫,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书圣:王羲之,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黄庭经》、《兰亭序》等。

  • 标签: 唐朝 吴带当风 书法家 吴道子 主要作品 兰亭序
  • 简介:美国生态批评第一波存在一些偏狭倾向,尤其是选择性地突出乡村风景地貌和防护主义或保护主义传统、忽视环境正义等其它环境主义主张这两点,造成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几近缺席。研究范式的转型克服了这些偏狭倾向,迎来了生态批评第二波,也迎来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新兴勃发。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式初见端倪,但仍存在发展失衡、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有待完善的缺憾。进一步推进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对于发展美国生态批评乃至世界范围的生态批评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少数族裔 生态批评 历史 现状
  • 简介:审视殖民历史以及白人与土著人的关系,一直是澳大利亚文学刻意描写的重要话题,也是当代作家托马斯·基尼利小说创作的主题.本文从"污名"和"假想敌"着手,分析基尼利小说中的土著人物形象,旨在进一步透视澳大利亚历史上白人殖民者的文化殖民心态及其在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中的反映.

  • 标签: 污名 假想敌 民族身份 托马斯·基尼利 小说 土著人形象
  • 简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人的代号,更寄托着殷切的盼望,蕴含着时代的潮流,融合着民族文化。名字的主要类型有单名与双名之分。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单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而至南北朝时期,双名所占的比例陡然提升,并开始与单名并驾齐驱,其背后的缘由很难说没有游牧民族南下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

  • 标签: 游牧民族 南北朝 双名
  • 简介: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民族认同 非本质主义 灵显叙事 城市表征 多元文化
  • 简介:《赞美》是穆旦写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一首抒情诗,当时穆旦还在大后方的昆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首诗里所写的场景,都来自他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中国的南方大地上辗转流徙、颠簸飘泊的生活经历。诗歌的题目是“赞美”,他在赞美什么呢?是在苦难的

  • 标签: 穆旦 《赞美》 诗歌 民族精神 意象 艺术风格
  • 简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系"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3年国家古籍出版专项资助项目。本书是《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的后续之作,此次在《清代卷》基础上,又对清代报纸和清宫档案等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查阅,补充了众多文献资料。共分4卷,约200万字,其中尤其珍贵的是班社文书和清宫档案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对京剧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 标签: 历史文献 清代 京剧 汇编 文献资料 清宫档案
  • 简介: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乘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势,在左翼文化运动的激荡中推出了黑人左翼文学。他们把种族意识提升到阶级意识的高度,在"泛非运动"和"泛亚运动"中彰显无产阶级的国际意识,突破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轨。自此,黑人左翼文学深刻地揭露了种族主义制度的暴戾,展望了种族主义必将灭亡的理想前景,并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发展。

  • 标签: 美国黑人 左翼文学 历史启示
  • 简介:传统批评认为经典文学形象是"超历史的个人",具有原型价值,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则研究经典形象及其所代表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产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进一步提出了"主体形塑"概念,指出文学形象是不同话语对人物及其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复进行阐释的结果,且阐释非一次性完结,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变化过程。"黑维纳斯"是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以其黑白混血情妇让娜·杜瓦尔为原型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从19世纪中期至今,这一形象在波德莱尔的作品及早期批评和传记中,在T·S·艾略特、本雅明和萨特等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在当代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改写小说中被不断形塑,先后经历了"致命女性"原型、波德莱尔多维度的他者和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主体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形塑的核心是种族和性别视域下的身体。不同话语不断围绕"黑维纳斯"的身体意义进行对话、商讨和争论,塑造了一个承载着复杂历史信息的含混意象。形塑的新变化也揭示了当代话语重构边缘主体、重书庶民历史、质疑经典,瓦解真理的转向。

  • 标签: 经典文学形象 形塑 波德莱尔 “黑维纳斯” 安吉拉·卡特
  • 简介:历史会记住我们的甜酸苦辣。本期我们改版。我们期望,《华人世界》站在全球华人的主流立场上,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财智华人进行报道和关注,以开放眼光和国际视野,依托“中国概念”和“中国力量”,传递华人声音,展示华人文化,报道华人时事,弘扬财智华人的价值观,彰显华人财智的竞争力。

  • 标签: 历史 《华人世界》 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国概念 国际视野 华人文化
  • 简介:在丈夫去世多年之后,恩娃姆芭还是会常常闭上眼睛,重温他晚上留宿在她棚屋的情形.相会后的第二天早上,她一边哼着歌走向那条河,一边回味着他身上的烟熏味和他坚实的身体,感觉自己像被光环笼罩一样.关于奥贝瑞卡其他的记忆也依然清晰--晚上吹长篇时,他那握着笛子的粗短手指;她把吃饭的碗碟摆在他面前时,他那高兴的样子;为她搬来装满制陶黏土的箩筐时,他那汗淋淋的后背.

  • 标签: 屈服历史学家
  • 简介: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再现了三个印第安部落近80年的历史,可视为印第安语言历史命运的文本表征,揭示了美国的语言政策和相关教育政策对印第安人的影响。小说人物弗朗西斯科、阿韦尔和托萨马可分别解读为部落语言传承者、部落语言与英语世界夹缝中的失语者,和英语世界的挑战者;面对政府的语言同化政策和二战后部落语言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危机,三者分别以传承、挣扎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对部落语言的坚持,维护部落传统,努力保存部落语言的生命力,其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整个印第安群体传承和坚持部落语言的选择。

  • 标签: 美国印第安文学 莫马迪 《日诞之地》 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
  • 简介:宋徽宗赵佶,作为帝王,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作为艺术家,他却是一位精通诗、书、画,造诣很高、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为融通诗画艺术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赵佶工书画,擅长写瘦金体,尤工花鸟画。他喜欢为自己的绘画作品题诗,现存的带有题画诗的画幅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祥龙石图》《瑞鹤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腊梅山禽图》;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五色鹦鹉图》。

  • 标签: 诗画艺术 历史贡献 赵佶 北京故宫博物院 《芙蓉锦鸡图》 《五色鹦鹉图》
  • 简介:<正>(一)在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众多讽刺文学作品中,《一个城市的历史》以其娴熟的讽刺技巧,不朽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全面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沙俄帝国的社会风貌,深刻地展示了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无情地宣判了沙皇专制政体的死刑。它是作家讽刺艺术的集中体现。戈利雅奇金娜认为,这是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厄尔斯贝格也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富有伊索寓言的机智和力量,最足以代表萨尔蒂科夫的风格”。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谈谈它的讽刺艺术。一、寓庄于谐,笑里藏刀《一个城市的历史》写于1869年至1870年。六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虽然推动了俄国资

  • 标签: 专制政体 沙皇专制制度 讽刺艺术 沙皇政府 俄国 谢德林
  • 简介: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剧,它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莎士比亚首先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第一四联剧),然后追叙了它的前半部分(第二四联剧),并且在中间插入了一个新的开端(《约翰王》)从而重新演绎了这个"英国故事",其中"亨利三部曲"同时构成了它的孪生故事;最后,他以《亨利八世》结束了这个"英国故事"。讲述它的成长历程和最后胜利,即构成了戏剧诗人-政治哲人莎士比亚的"作者之意"。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历史剧 都铎神话 英国故事 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