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佛教自西汉(公元前2年)传人中国,至唐代达到鼎盛,此后各朝代继续发展。在中原唐宋佛教兴盛至极的同时期,南诏及大理国佛教也欣欣向荣。禅宗传人云南,始于9世纪初的南诏时期,其时的寺院,并非完全是宗教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与教育机构。由于当时的南诏王室奉阿吒力教为尊,

  • 标签: 水目山 塔林 继续发展 宗教场所 教育机构 公元前
  • 简介:刀笔吏轻轻地,掩上一卷历史翠竹青青,仿佛鲜活的沉重搁置下一声声无名叹息突然间,我只想悲悯大地悲悯那些廖远的天空

  • 标签: 悲悯 无名
  • 简介:百日誓师大会在全校师生的瞩目下隆重召开,教务处主任铿锵有力的声音从音响中传到每一个高三学子的耳朵里,就如同战士出征前吹响的号角,奏响的战鼓声激荡在一颗颗即将奔赴高考战场的心中。

  • 标签: 教务处 师生 高考
  • 简介:<正>王熙凤出场时的服饰:“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玫瑰佩”(第三回)。“庚辰本”中“比”二字与诸本不同,是一个“皆”字。究竟是“比”并写在一起而误成“皆”的呢,还是“皆”上下拆而误写

  • 标签: 玫瑰 王熙凤 庚辰本 裙边 误写 服饰
  • 简介:“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中国绸都盛泽,有一别致的江南园林,曰澜洲,位于老城区之南隅,建于元至元年十四年,因其四面皆水,波澜在,所以称“澜洲”。此处历来为文人墨客吟诗唱和,挥毫作画之所。

  • 标签: 江南园林 老城区
  • 简介:座座丰碑耸莲,每来与佛手相牵。诗家信众同欢庆,喜沐春风又一年。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暮色深沉,灯下取笔开始书写衣郎。用文字的形式描摹一个人不如先看他的照片,打开衣郎诗集《蓝调的刀锋》,封面内页在山石前站立的男子,衣襟微敞衣领竖立,一副随时都会举步攀岩的模样。这种沉静里的迅敏还在他极目望远,充满了淬火光芒的眉目之间闪现,敏感的人在诗人寻常的言谈中也能捕捉到这种光芒;现实中初识衣郎是在一次诗人聚会中,在座的臧棣、朵渔、宇向、肖黛诸友,无论故交还是初识者,衣郎敬酒总是畅快地一饮而尽,身旁斟酒的妻子董梅亦从容淡定,一看便知这是衣郎为人惯常的风格,敦实沉厚的不仅是诗人的体态,也是他待人落

  • 标签:
  • 简介:摘要元代疆域辽阔、气势宏大,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士人大量崛起,融入中华文士队伍之中,登上中国文化史的舞台,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色文家赡思就出现在这一特殊时期,他的散文创作著述颇丰,虽存世之作不多,但对研习其作品的整体风貌,却颇有价值。

  • 标签: 元代 色目人 赡思 散文
  • 简介:一门影儿正了。刘毛女从炕沿上挪歪下来,到院子东南角的炭房里铲了一簸箕炭,转回屋就开始生火。她先用火剪捅了捅炉子,就去炉台上的火盆里刨,三下两下,一块红红的炭火从死灰里露出,小心夹起,那炭火像一块烧红的铁,嫩嫩的,还能觉出它

  • 标签: 皇甫川 小说 老人 娘家 工场 院子
  • 简介:血是没有了,肉是没有了,有血有肉的锁子就剩下火化后的一把骨头,堆在一个铺了桌布的台面上,任由师梦芳、牛秋乡、付心莲、张子蕊、上官兰、米细心她们,一人手捧一个雕漆绘彩的骨灰盒,小心地分拣着,分拣出自己想要的一点骨头,包在黄绸的方巾里,打起像是黄色玫瑰似的花结,成殓进骨灰盒里,盖上盒盖,抱起来搂在怀里,逶迤鱼贯地走了去。

  • 标签: 骨灰盒 骨头 分拣
  • 简介:马大军在自己的都市报上刊登过一则耸人听闻的采访,至少标题耸人听闻,《29岁之后的女人是有毒的》,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钱进。作为著名编剧的钱进在成名之后,自然被一些都市报采访。余虹看这张报纸的时候不明白,到底哪个女人得罪了钱进。

  • 标签: 可爱 都市报 采访 女人 作者 报纸
  • 简介:介绍萨莉·普利斯(SallyPrice),不可不提她的丈夫理查德·普利斯(RichardPrice),二人都是美国人类学家,一起田野,共同写作,成双入对,与子偕老,执手四十余年,堪称模范夫妻。

  • 标签: 原始艺术 导读 文明 人类学家 理查德
  • 简介:“三教,七管”,是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过去教孩子总是急躁,老嫌孩子不争气,念书考不了前几名。其实是我没有教孩子的经验,不懂教孩子的道理。孩子有孩子的爱好兴趣,哪能按我们的意志去要求?虽然“子不教父子过”,但要看怎么个教法,教育要得法。人无完人,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

  • 标签: 孩子 道理 文章 教育
  • 简介:80后诗人尽管承载了代际写作的印记,从而被赋予群体性创作的意味,然而其内部创作方式却风格迥异。我对赵珍这位80后诗人的印象,原本在于其诗中描写的耐人寻味的都市-原乡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他如是描写自己所感知的这个城市:"晚六点到七点钟的黄昏/公交M203好像睡过了头/我在西丽法庭等了好久/太阳已然坠毁,

  • 标签: 诗人 孤独 言说 创作方式 紧张关系 耐人寻味
  • 简介:本栏目所选篇目,不是泛泛的推荐,而是我们很希望刊登的作品。只因为某种原因,不便刊登,才忍痛割爱。罗列篇目和相关介绍,是为了把我们的遗憾告诉读者,以方便读者权衡。每一代作家,都有三几个杰出代表。只要不粗制滥造加批量生产然后自毁名节,年轻时是"名家",坚持到中年,就成"大家",然后就该向"大师"前进了。余华显然是一代人中"三几个"之一。他的《活着》很好。《许三观卖血记》也不辱其名。多年磨砺之后,这部《兄弟》又如何?仅仅这一个悬念,就值得文坛和读者关注,也值得我们刊登。可惜,《兄弟》二十万的起印数,说明很多读者在拿到我们的选刊之前,就已经阅读过了。毕飞宇的《平原》,《当代》好几个编辑都读过了,都说不错,即便和今年动静很大的几部名著相比,也有其独到之处。没能刊登,是考虑到原发刊物是《收获》。虽然《当代》和《收获》各树一帜,双方的读者其实也有大量的重叠,也就是说,在阅读选刊之前,很多读者已经在《收获》上欣赏过了。为大量已经阅读过《兄弟》和《平原》的读者考虑,我们只能忍痛割爱,放弃刊登;对于希望在选刊上阅读的读者,也只好请您谅解了。

  • 标签: 余华 读者 许三观 阅读 刊登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