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富仁先生说:'鲁迅给了我生命,我的生命就是要维护鲁迅文化的价值。维护住鲁迅,就有我自己的存在价值。维护不住鲁迅,我王富仁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而所谓'鲁迅给予的生命',即是指鲁迅使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知识分子'——'尽管我很弱小,但我在精神上并不萎靡。我站着走到死,我不会跪着爬着上前走一步。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是鲁迅给了我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 标签: 学术守护者 民族学术
  • 简介:广东增城籍清末翰林、香港崇正总会创始人之一赖际熙先生于1925年编撰的《崇正同人系谱》,全书15卷,共30多万字,内分8卷:一源流、二氏族、三语言、四礼俗、五选举、六人物、七艺文、八丛谈。虽名为客家人的族谱,但详细而系统地论证了客家人的“迁徙源流与学术道艺,及衣冠文物”,提出了客家先祖中原南迁说等理论和观点,形成了客家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客家学的奠基性著作,为后来客家学研究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客家学研究历史上的一座之一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学术价值 客家学研究 客家人 学术意义 创始人 奠基性
  • 简介:袁良义先生,安徽宣城人,1928年5月26日出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历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退休,2015年7月9日因病去世。袁良义先生生平多历坎坷,而能心境淡泊,黾勉治学,于明清史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在此,我们整理了袁良义先生公开发表的

  • 标签: 先生学术 学术论著 袁良义先生
  • 简介:2006年8月21日,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岳德旺理事长在审阅了《2006·航海日学术论坛述评》一文后,批示说:“我看了副理事长显泗同志撰写的关于《2006·‘航海日’学术论坛述评》觉得很好,特印发给各位。这篇述评不仅把22篇学术论文作者的精神、丰姿和论文的精华,作了概括展示,还使我们看到了显泗同志及众多的学者教授们为开创郑和研究新局面,默默无闻地发扬着高度负责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本次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筹备开始的整个过程中,有众多的学者教授,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而尽责尽力,这是郑和研究会的活力所在。我借此向学者教授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共创郑和研究的辉煌,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作出应有贡献!”为了更好地反映本次论坛的成果,本期编排了4篇论坛论文和述评,以后还将陆续选登。

  • 标签: 学术论坛 述评 航海 无私奉献精神 “十一五”规划 郑和研究
  • 简介:<正>殷虚甲骨文为世人所知的第四年,即本世纪初的1902年,亦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未及见到甲骨文便在江南因病辞世。他便是罗振玉和王国维极力推崇的“吴中丞”吴大澄。吴氏病逝之第二日,另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即降生于岭南,他就是深得王国维赞许的罗振玉的及门弟子,我的老师商承祚先生。商先生字锡永,号契斋,是广东番(pan)禺人。他降生的家庭,与江南吴氏一样,也是数代书香之家。父衍鎏,字藻亭,为清朝最后一科(甲辰科,1904年)的探花,长于诗书画,有《商衍鎏诗书画集》、《清代科学考试述略》、《大平天国考

  • 标签: 商先 商承祚 楚漆器 学术成就 古文字学 甲骨文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贞正人心,昌明学术,重树规范,创新学术秩序,中国学界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学术规范大讨论。大致说来,这场讨论从80年代中后期的萌芽,到90年代全面展开,直至进入21世纪以来的制度化建设与落实,经历了逐渐深化的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术规范从开始时个别学者空谷足音般的呼吁,蔚然而为“90年代的一大学案”,进而成为“两会”上的黄钟大吕;学术规范建设由“边缘”学人的学术主张与话语,发展成为主流学界的话语与主张,并进而成为政府“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 标签: 《学术规范读本》 杨玉圣 张保生 学术研究
  • 简介:《清史稿·儒林传》对常州学术的记载颇能反映该书叙学价值之一般。它以缪荃孙在光绪年间任国史馆总纂时的工作成果为基础修订而成,其中常州学人的传记多为缪氏手笔。通过这些传记,缪荃孙编织了常州学派的学谱,最早将常州学派记入清代国史,奠定了常州学派在正史《儒林传》中的重要地位。缪荃孙笔下的常州学人,是贯穿清代学术史始终的学人羣体,基本属於汉学阵营,而非以西汉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对立派别。

  • 标签: 清史稿 儒林传 常州学派 汉学 缪荃孙
  • 简介:广泛获取相关研究信息,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学术规范的本质要求.诚实撰写研究性论文之学术史,是实现学术规范的一项实质性措施.在撰写学术史时,应以全面性、客观性为原则.对研究信息的获取,力求广泛;对前贤成果的评析,务求客观;对学术研究中的创新,也须指明.

  • 标签: 研究性论文 学术史 学术规范
  • 简介:近年来,史学界出现了暂时不景气的状况。北大历史学系应该怎么办?全系师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1992年11月我们举办了'北大历史学系建系九十周年纪念'的系庆活动。系庆举办得十分成功,深深鼓舞了全系师生和历届系友。系庆以后,一些教师和学生干部讨论最好能举办一些学生的学术活动,既能活跃全系的学术空气,又能优化育人环境,促使学

  • 标签: 历史学系 周年纪念 学术活动 中国史学 翦伯赞 学术讨论会
  • 简介:中伊文明交往历时越千年,虽历经朝代更迭与政策起伏,始终具有吸引对方交往的魅力和保持和平交往势头的能力。地缘政治相近也好,经济合作前景广阔也好,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应该且可以保持高水平和深层次交往。中伊交往的智慧,需要梳理,首先是成果和经验梳理,回族的诞生便是中伊交往硕果的明证,读懂中伊关系应该首先加强对国内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加强相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消弭久存不去的学术空白,并给予合理定位。此外,在新的时代机遇和发展战略下,中国也需要明确自身的文明主体和文化主流,并将从属文明和次文化作通盘考虑,以便在交往中运用好组合策略,发挥综合优势。

  • 标签: 一带一路 学术 生态 伊斯兰 营造
  • 简介:翻译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输入国和输出国所特有的文化环境或者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同样,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这两种文化模式的影响,即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日本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术语是经过日本传统文化的过滤后来到中国的,即'被来源地的马克思主义者解释过了的马克思主义,这必然会打上来源地的语境烙印,从而使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意义扩大、意义减小甚至误读等)'1。当前马克思主义术语中很多核心术语,由于字典的编纂而失去了历史文化语境,只有将术语的形成置于其生成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充分考察其时代性,才能深层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内涵。

  • 标签: 翻译 留日学生 问题
  • 简介:因明学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其发展轨迹较为多元,分为汉传与藏传两支,并由藏传衍生出蒙传,其浸润之所及,广布汉地、藏地、内外蒙古地区及东亚诸国。学术界过去多集中于对汉传因明学史进行研究,而有关藏传、蒙传因明学的研究则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研究员近期主编的《中国因明学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对汉传、藏传、蒙传三支进行了较为均衡的研究和论述,值得瞩目。本书共分3个部分:汉传因明学史、藏传因明学史、蒙传因明学史,各具特色,试分论如次。

  • 标签: 中国藏学出版社 因明学 学史 学术特色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藏传因明
  • 简介:志书是资料性的学术著作。《绍兴县志》一起步,就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做,最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概而要之,共有五点。

  • 标签: 志书 县志 资料性 学术著作 学术品位
  • 简介:班氏父子与《史记》的学术命运张子侠谈及班彪、班团与司马迁的关系,自古以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班氏对《史记》提出的三点批评上,而且大都持否定态度。有的甚至视班氏为司马氏的罪臣,认为他们的批评妨碍了《史记》的传播,也给后来的《史记》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局...

  • 标签: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司马氏 《报任安书》 班固
  • 简介:2017年4月23日,我们敬爱的沙知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2岁。沙先生遗嘱表示不举行任何悼念活动,所以我是过了“五一”之后才知道这一消息的。沙先生对我也是恩重如山的长辈,按惯例,我是要写一篇追悼文章的。正巧王静转达刘后滨先生的意思,希望我写的文章放到2018年编辑的《唐宋历史评论》中。

  • 标签: 尊老 学术 敬畏 悼念活动 历史评论 文章
  • 简介:明初一百年的出版界陷入了低迷,而这种低迷,到了明代后期如何变得空前兴盛?同时出版界的变化也应该反映了学术的变化,那么所谓学术的变化又到底是怎么样的?大概从弘治、正德年间开始,出版走向复兴,文史之学也走向复兴,这意味着从此时开始,读书、学问的风气也发生了变化。成化以前,垄断学术界的意识形态是以程朱为核心的"正学",而"正学"对学术界持续的统治,现在终于遇到了挑战。文史已经不甘于只能隶属于道德的地位,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不能完全消融于道德之中的艺术性,或者"六经皆史"等主张。如果道德已不是学问的全部,那么所有的书籍也可以作为文章、记事,亦或作为知识而被阅读、讨论、出版。在明代后期的出版业极盛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种学术理念的变化。

  • 标签: 明代前期 明代后期 六经皆史 李充嗣 明初 弘治年间
  • 简介:本文通过详细梳理钱穆先生有关清代学术的论著,既对其一生孜孜于清代学术的探究历程分为四期做了展现,又重点探讨了他对清代学术史中一些重要问题(如清代学术与宋明学术的关系、清代学术的分期及其评价等)的认识与变化,并进而揭示了其之所以倾心于清代学术的中心取向与基调。我们认为,钱穆先生对清代学术的关注既一以贯之,又视野宏阔;他的诸多认识与论断,不惟有力地推进了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而且为学界提供了一种解读范型。

  • 标签: 钱穆 每转益进 清代学术史 汉宋学 经世致用
  • 简介:随着辛亥革命时期巨大的政治变动和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在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上,注重进化论的宣传和应用,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和实用价值,使学术研究和辛亥革命的客观实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梁启超、章太炎、严复和王国维四位学术大家的涌现,提升了清末民初的学术水准.'史学革命'、'文学改良'开创了用新理念研究传统文化的新局面.新型的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军事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崛起,给中国学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总之,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新意迭出,反映出一种少有的革命进取精神.然而,由于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缺少较长时间的学术积累,辛亥革命时期很少出现不朽的学术经典.

  • 标签: 辛亥革命 史学 文学 新型学科
  • 简介: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中国史叙论》表现为“建设”大于“批判”;《新史学》表现为“批判”大于“建设”。两者都以建设中国的新史学为共同目标。“新史学”思潮涵盖了许多不同政治取向、却都看重史学的社会功能并且要求改变旧史学面貌的多数进步学人。“新史学”思潮以批判旧史学为特征,但是其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努力和撰述新型中国通史的尝试等学术建树,亦不应被忽视。

  • 标签: 新史学 “新史学”思潮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