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件汉代铜镜,一件是官方机构“尚方”制作的四神规矩镜,一件是当时的私家作坊侯氏制作的神兽镜,镜制作规整,图案清晰,反映出汉代官方和私家的制镜水平。

  • 标签: 汉代 铜镜 尚方 侯氏神兽镜
  • 简介:2008年,在洛阳市洛南新区发掘座西晋时期墓葬。座墓分别为单室土洞墓和双室砖券墓,出土有陶器、青瓷器及铜器等。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而墓中出土部分青瓷器具有南方瓷器特点,体现了当时南方器物向北方传播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标签: 洛阳市 洛南新区 土洞墓砖室墓 西晋中晚期
  • 简介:眼前放着的件书法手迹,一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书《满江红·题宋思陵与岳飞手敕》,图1示其后半,全文如下:

  • 标签: 手迹 书法 评读 满江红 文征明 书画家
  • 简介:香港地处广东珠江口东侧,原属新安县(今深圳市)。1842年,英国侵香港岛;1860年,侵占九龙半岛南端尖沙嘴一带;1898年,又强行租借九龙半岛、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内九龙城管辖权仍属我国)。

  • 标签: 香港 银币 深圳市 珠江口 新安县 管辖权
  • 简介:2000年下半年以来,从襄樊汉江挖出的卵石中出水不少半钱,笔者将收集到的较大型的半选拓12枚附后。

  • 标签: 半两钱 襄樊 汉江
  • 简介:西安西郊同坑出土11枚半钱.经清理,这11枚半钱锈色一致,钱径均在31毫米左右,总重29克,平均枚重8.1克,合秦制十二铢。该批半钱轻重不一.图1至图4钱较为厚重,文字高凸有早期战国半钱特征。尤其是图1钱,重达13.5克,盒范所铸,小圆穿。盒范钱即泉友俗称的“饼半”钱.属早期战国铸币。半钱蜕演于环钱,因此圆形小穿是早期秦铸货币特征。

  • 标签: 半两钱 战国 出土 西安 早期 秦制
  • 简介:宋纸币的伪造及治理周斌ONTHEFORGERYANDANTIFORGERYOFTHEPAPERMONEYINTWOSONGDYNASTIES¥ZhouBinAbstract:InthetwoSongDynasties.forgingpapermon...

  • 标签: 宋政府 伪造者 伪造纸币 交子 钱引 唐仲友
  • 简介:上世纪末的1999年,张忠培先生与乔梁、曹玮和魏坚等共同考察了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及吕梁山地区的一些遗址,并在大量查阅调查资料和观摩出土陶片的基础上于2000年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河套地区先秦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一文。

  • 标签: 先秦两汉时期 人类文化 河套地区 张忠培 文化关系 环境
  • 简介:众所周知,博物馆的每个陈列大致都经由了策划、方案设计和论证、工程筹备和实施、审查及对外开放等流程.同一个主题的陈列以及同一个场地、流程,往往可以产生出不同的风貌.这是因为流程过程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所致,如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或者应用不同的制作材料等.其中,陈列的性能价格比(简称性价比)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性能,是指一个陈列(产品)对设计要求的满足程度;所谓价格,是指在筹备该陈列时所投入的经费,即筹备该陈列的成本.该比值越大,就越划算.社会的多元化使得性价比越来越多地贴近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日益引起我们的关注.这里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性价比与陈列的关系加以探讨和研究.

  • 标签: 陈列 制作材料 博物馆 策划 主题 过程
  • 简介:民初的个“四川银行”和种“四川兑换券”张善熙1.民国二年至七年的“四川银行”(1913—1918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四川响应,张培爵、杨庶堪起义于重庆,成立“蜀军政府”,以张培爵、夏之时为正副都督,宣布独立,同时,省议...

  • 标签: 兑换券 四川 官银号 军用票 军政府 重庆
  • 简介:四铢半钱铸行于西汉文帝至武帝时.共铸行五十余年。此种钱大小适中,制作较为规范。有少部分四铢半钱带有纹记,开记号钱之先河。记号多为穿上穿下竖划,方形突起等,少数为星纹,月纹极罕见。下

  • 标签: 半两钱 汉文帝 记号
  • 简介:部颁样钱向为收藏界所重。因为它是由国家发行的标准钱样,以供各省铸行时对照之用,故稀少名贵。笔者所介绍的枚,一枚是同治通宝宝陕局小平样钱,另一枚是同治通宝宝福局小平样钱。

  • 标签: 同治通宝 样钱 收藏价值 外形 中国
  • 简介:所谓银制度,是指中国近代曾长期通行的一种以白银重量为计算单位的货币制度。其中的“”字,本为衡量的名称,当其作为货币单位出现时,则称之为银。笔者收藏一枚湖南官钱局发行的壹银票(封二下)。票幅160×85mm,蓝边黑图,中文楷书。正中竖排“壹”,上双龙戏珠,图下“湖南官钱局”名称及“省平足银”。

  • 标签: 银票 湖南 货币制度 计算单位 中国近代 货币单位
  • 简介:前不久,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收集到一枚民国时期在浙江嵊县出土的金代银锭(彩5上)。据以前公布的考古资料,金代银锭在内蒙、甘肃、陕西、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黑龙江等地均有出土,但是,在浙江地区,尚属首次。

  • 标签: 银锭 金代 中型 钱币博物馆 民国时期 考古资料
  • 简介:在充分挖掘传统文献的同时,辅以汉简资料,论文对司马迁称之“畜牧为天下饶”的汉时期凉州畜牧业,分少数民族畜牧业、其它民间畜牧业、官营畜牧业、畜牧业技术的提高等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究。认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少数民族的畜牧传统、官府和民间的重视、官营和民间经营并举,以及对畜种的改良和兽医药水平的提高,是凉州畜牧业成为其优势产业的关键。

  • 标签: 两汉 凉州 畜牧业
  • 简介:《中国钱币》2001年第4期康柳硕先生的《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廷金币综述》及《新疆钱币》2003第3期李铁生先生的《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币初探》读后收益匪浅,觉有必要把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征集到的枚不同重量、版别相似的拜占廷(东罗马帝国)金币介绍给专家、学者及丝绸之路钱币同好。

  • 标签: 拜占廷 东罗马帝国 钱币 金币 出土 丝绸之路
  • 简介:北魏洛阳令更替频繁,史料记载相对较少,依据相关材料,将现存可考的北魏洛阳令及其职掌作了考证,对于我们分析和探讨北魏政权的整体框架,明了北魏政治的区域特色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 标签: 洛阳令 北魏 待遇 职掌 任职人员
  • 简介: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中锭(十)、小锭(五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银锭,与同好共赏。

  • 标签: 太湖县 银锭 清代 鼎盛时期 政府支出 迅速发展
  • 简介:在本期《南方文物》“利、文明重光”栏目中选登了《浙江余杭星桥后头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和《广东省韶关市矮石墓地发掘简报》三篇简报。

  • 标签: 发掘简报 良渚文化 墓地 浙江 余杭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