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内侧髌股韧带(MPFL)是髌股关节内侧的主要静力结构,对稳定髌股关节内侧,防止其外脱位起重要作用。临床上MPFL损伤,可引起膝痛、髌骨不稳定等。对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者,临床上可行保守治疗,但易复发,早期手术治疗近年为一些学者所提倡。本文对MPFL的解剖、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内侧髌股韧带 MPFL 解剖 损伤 临床治疗
  • 简介:分六个年龄组观测了180具(男100,女80)小儿尸的空回肠位置,肠袢排列,小肠系膜根走行,空回肠长度及其与年龄(身长)之间的关系,小儿Ⅰ-Ⅲ组空回肠的长度增长较快,相对较长,其他组相对增长较慢,较短。

  • 标签: 空肠 回肠 年龄解剖学 儿童
  • 简介:对合江县川南苗族207例(男113,女94)青壮年进行73项活体测量,结果显示:川南苗族身材矮小,男女性身高平均为154.56cm和143.89cm,83%受检者身高分类属矮或很矮;体部垂直高度均偏小.川南苗旅偏瘦弱,其体部宽度、深度测量及围度测量均偏小,体质稍差.川南苗族头长偏小,头宽与头高相对较大,故68%以上受检者为圆或超圆头型、阔头型也较狭头型为多、75%以上为高头型;面高与面宽均小,面高尤甚,75%以上的受检者属阔或超阔面型;鼻部测量值均小,60%的个体属中鼻型,属狭或超狭鼻型较阔鼻型的略多.两性间各项测量差异显著,但具共同体质特征.三年龄组比较青年组头面部与胸部测量值较成年组与壮年组小,表明其发育尚未终止,但因长度与宽度或长度与高度、宽度与高度均平行增长,故头型、面型、鼻型等均无显著差异而三组保持共同特征.

  • 标签: 川南 苗族 体质特征
  • 简介:南方鲇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方式,内源性卵黄主要由卵母细胞质中合成的营养物质沉积而成,与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皮层泡等有密切关系,外源性的卵黄合成是指肝脏中的卵黄蛋白原经血液循环到滤泡细胞,在此合成卵黄蛋白并加工成卵黄前体颗粒和卵黄中间颗粒,卵黄小板具有有膜和无膜两种形态,部分卵黄小板有1-3个结晶小体,作者还发现南方鲇未成熟卵黄小板中存在一种亚微结构,该结构由大小两种微管有规律地排列而成。

  • 标签: 卵黄发生 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南方鲇
  • 简介:1957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的Isancs和Lindenma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一种可溶性物质,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物质能够抑制多种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于是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n,IFN)。IFN是在干扰素诱导素作用下,由细胞的基因控制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反应等一系列作用的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在干扰素抑制肿瘤的作用中,抑制骨肉瘤的作用是最有成效的。骨肉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恶性骨肿瘤,具有较强的局部侵袭及远处转移的能力。这一特性不但增加了病灶手术切除的难度,而且由于患者出现早期、多发转移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最近Todesco等在临床应用α干扰素治疗骨肉瘤患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他们总结认为干扰素对肿瘤切除术后残余灶的复发转移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Jia等发现干扰素可以提高体外培养的骨肉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楼国良等也发现重组干扰素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trande等报道用人白细胞IFN治疗骨肉瘤,治疗组的逐年肺转移率和死亡率都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现将国内外对干扰素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的研究简介如下。

  • 标签: 干扰素治疗 骨肉瘤细胞 可溶性物质 调节免疫反应 远处转移 手术治疗
  • 简介:口腔正畸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概况胡兴宇泸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沪州646000颅面部骨胳及上、下颌牙齿是容貌的基础。颅面骨胳生长发育异常会导致错畸形,从而影响美观及造成功能障碍,后天因素亦可造成错畸形,破坏颜面功能及美观。因此对颅面骨胳及牙齿的估计以及软...

  • 标签: 口腔正畸 体质人类学 面部和谐比例 颌面结构
  • 简介: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供局解教学操作使用的成人尸体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8.5±10.0)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4例(14.3%),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26例(85.7%)。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7.5±1.9)mm、右侧(12.8±2.3)m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3.9)m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标签: 颈胸段脊柱 前入路 应用解剖
  • 简介:解剖学虚拟实验平台采用的是可多次重复使用数字化资源,解决目前解剖学教学中尸体标本短缺的瓶颈问题,并可使解剖学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仅在课堂内受益于该平台,课余也可通过访问虚拟实验平台继续学习。因而解剖学虚拟实验平台建设在解剖学教学改革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 标签: 解剖学 数字化 虚拟 实验平台
  • 简介:目的探讨1mLTrizol试剂提取大鼠心室肌高质量RNA的最适取样量。方法分别用1mLTrizol提取80,60,40,20mg大鼠心室肌总RNA。结果心室肌取样量小于40mg时,提取的RNA完整性和纯度可满足后续实验要求。

  • 标签: RNA 提取 心室肌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长屈肌的亚部划分,为临床应用长屈肌提供解剖学形态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依长屈肌肌内腱板和神经分布,把长屈肌分为胫侧亚部和腓侧亚部。结论1长屈肌可分为胫侧亚部和腓侧亚部;2长屈肌胫侧亚部产生的肌力大于腓侧亚部。

  • 标签: 长屈肌 肌构筑 肌内神经 肌亚部
  • 简介:目的对血管内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30例患者,均于伤后12h内行血管内降温治疗,体内温度控制在33℃~35℃之间,持续4~7d平均(21.5±13.7)h。患者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本组患者没有出现与血管内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管内亚低温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臂丛神经是人体周围神经最复杂的结构,在创伤中较为常见,而且致残率较高,大多需采用手术治疗。如何早期确诊臂丛神经病变是影像学研究的难题。本文通过对臂丛神经基础解剖结构及多种影像学的适用范围、特征进行综述,有助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术前准确的定位、定性,能更好地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臂丛神经 解剖 影像学检查
  • 简介:研究生局解教学的一点体会朱星红第三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重庆630038临床学科的研究生每年都要选修局部解剖这门课程,随着临床各个学科招收研究生点的增加,教学任务逐步扩大,近几年每年都有80人次左右来我科学习。他们主要来自普外、肝胆、妇产、泌尿、胸外、骨...

  • 标签: 局部解剖学 研究生 教学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 简介:目的建立鲫鱼肝细胞彗星试验方法,检测重铬酸钾致鱼肝细胞DNA损伤作用。方法制备鲫鱼原代肝细胞悬液,以0.5,0.25和0.1mM重铬酸钾染毒细胞1.5h,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结果重铬酸钾各浓度作用组细胞平均拖尾长度和拖尾细胞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且0.5和0.25mM作用组细胞平均拖尾长度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鲫鱼肝细胞彗星试验方法成功建立,重铬酸钾具有致鱼肝细胞DNA损伤作用。

  • 标签: 重铬酸钾 鲫鱼 肝细胞 彗星试验 DNA损伤
  • 简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成功培育,以及成体干细胞不断被成功培育成机体的其它细胞类型的报导,引起了当今世界各界的强烈关注.我们将有可能利用干细胞所具有的潜力去治疗遗传性或目前无法治疗的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糖尿病和心脏病等.但在使用这些方法作治疗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和掌握调节干细胞保持为干细胞或引导其特殊分化途径的调控机制及体外培养的一些影响因素.

  • 标签: 干细胞 调控机制 体外培养 影响因素 研究
  • 简介:曾被认为是废物的脂肪组织正成为国外生物学上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脂肪组织中发现一新的成体干细胞: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adipose-derivedadultstromalcells,ADAScells),因其具有易获取,易扩增的特性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而倍受关注。

  • 标签: 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干细胞 脂肪组织 生物学 多向分化
  • 简介:纵隔内间隙及其相关结构的断面解剖学研究许仕全重庆医科大学重庆630046纵隔间隙为纵隔内大血管、脏器与纵隔胸膜之间的筋膜间隙,其间主要有脂肪和淋巴结。由于肺与纵隔内的多种病变,包括肿瘤、囊肿及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改变纵隔的外形,使其间隙变窄或消失,故对...

  • 标签: 纵隔内间隙 相关结构 断面解剖
  • 简介:内皮细胞是一个非造血细胞,却表达和/或产生大多数已知的造血受体和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和受体的生物学作用仍不十分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求内皮细胞自然产生IL-6及其生物学功能。试图阐明IL-6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在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基础上,收集原代培养内皮细胞1-9天培养上清液,离心,-20℃保存备用。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对上清液中IL-6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在未知任何刺激因素的条件下,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测及IL-6(735.3801±883.53pg/ml),随着内皮细胞培养天数的增加,IL-6的释放量也随之增加,在第6天时接近释放峰值IL-6(2808.61pg/ml),结论: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自然分泌IL-6的功能,IL-6对各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均起促进作用。本研究为内皮细胞支持各系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内皮细胞 IL-6 脐静脉 造血干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人腓总神经及其功能束的定位与定量情况。方法取20侧成人尸体腓总神经,采用Kam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并对其分支走形、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片内可见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γ-薄髓神经神经、交感节后无髓纤维。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躯体运动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内下象限、外侧和后内侧;躯体感觉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外上象限、后外侧和前内侧。腓浅神经纤维束及其各种神经纤维数量都比腓深神经多(P〈0.05)。结论腓总神经及分支内感觉纤维与运动纤维相互混合,且存在同种纤维分区聚集现象。

  • 标签: 腓总神经 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 乙酰胆碱酯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