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临床不同微生物检验阳性的因素,以为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1260份标本为观察组,2016年11月1日—2017年4月30日的1140份标本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情况。结果研究组中呼吸道标本、血培养标本、粪便标本、非呼吸道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标本不规范、保存及运送不规范、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是影响微生物检验阳性的主要因素,临床检验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因素给予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标本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其低血压发生的控制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60例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以及对护理满意度差异性。结果在治疗三个月期间,对照组共透析1080次,低血压发生为16.76%;观察组共透析1080次,低血压发生为4.07%;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总满意为76.67%,观察组总满意为93.33%,组间差异显著。结论实施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血液透析患者控制低血压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低血压 血液透析 持续质量改进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年轻护士在晨间床边交接表工作中,提高填写内容的完整的方法。方法以品管圈(QCC)管理为例,2016年3月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应用质量环(PDCA)法来考察年轻护士晨间床边交接表内容完整,分析年轻护士在晨间床边交接表内容完整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制订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再比较品管圈(QCC)管理实施前后年轻护士晨间床边交接表内容完整。结果年轻护士晨间床边交接表内容完整率由品管圈(QCC)管理实施前的75.30%提高到94.65%,差异显著(P<0.05)。结论可以将品管圈(QCC)管理应用在提高年轻护士晨间床边交接表内容完整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交接表内容完整,保证护理工作准确有效实施。

  • 标签: 年轻护士 交接表 品管圈 完整率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过程中,分别运用血乳酸清除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对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评估,并作比较分析。方法对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152名危重症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分为两个组别,APACHEⅡ评分<20的分为观察组,>20的分为对照组,同时将死亡与存活的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均进行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测定。结果对照组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观察组,血乳酸清除较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死亡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较存活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较高;两类患者24小时血乳酸水平都较即时数据较低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的评估中,血乳酸清除与APACHEⅡ评分均能有效应用,为主治医师的治疗提供依据,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人数。

  • 标签: APACHEⅡ评分 血乳酸清除率 重症患者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中阳性结果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及2016年1月-12月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本共6760份,将其根据标本类型进行分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按照标准化操作检验,计算其阳性。结果在所检验的6760例标本中,阳性最高的标本为脓液标本。其次阳性较高的标本为尿液标本,呼吸道标本相对较低、血培养,大便标本最低。在时间段上,2016年总阳性比2015年高,两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性结果在不同临床标本和不同时间段微生物检验中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对不同临床标本和不同时间段微生物检验的阳性进行比较与分析,严格规范标本采集,提高临床诊治效果,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不同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活动在提高监护仪报警设置正确中的应用。方法建立品管圈,开展QCC活动,运用品管圈的手法在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目标、对策拟定、提高监护仪报警设置正确。结果监护仪报警设置正确明显提高,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结论QCC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监护仪报警设置的正确,并且持续改进,提高了团队合作和质量管理能力,确保病人及医疗护理的安全。

  • 标签: 品管圈 心电监护仪 报警设置 正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对降低支具所致皮损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通过对皮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比较开展品管圈前后佩戴支具患者皮损的发生。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支具所致皮损的发生率由4.87%降至0%(目标值1.9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的降低支具所致皮损的发生

  • 标签: 品管圈 支具所致皮损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护理病历填写不完整的原因,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电子护理病历不完整”为活动主题。检查对象为52份在架病历,53份出院病历,对这些病历的体温单、医嘱单、入院护理评估单、转入护理评估单、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表、通用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结果(1)有形成果电子护理病历不完整率由实施前的28.5%降至10%;(2)无形成果通过这次活动提升了我科凝聚力和竞争力,通过制定护理运行病历完整性检查登记本,及时回馈检查情况,不断改进,提高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电子护理病历 书写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支持系统的干预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60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对家属进行规范的产褥期知识宣教与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家庭支持系统提供干预指导。对比两组患者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结果对两组产妇在产后6周的抑郁症状,患病程度进行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产妇在抑郁症状和抑郁程度上,均较对照组的产妇为轻,症状阳性明显低(P<0.05)。结论家庭支持熊的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产褥期抑郁症 家庭支持系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260例小儿静脉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0例)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130例)采用品管圈活动干预,对比两组输液外渗发生。结果实验组输液外渗发生与一次性穿刺不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留置针使用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其效果比较明显,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儿输液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品管圈 活动 降低 小儿静脉输液 外渗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在将其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96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循证护理;结果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6.25%低于对照组22.92%,且理满意度95.83%高于对照组83.33%,且P<0.05;结论对手术治疗后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还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白内障 循证护理模式 术后并发症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合并不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EMT合并不孕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并展开EFI评分,探讨术后妊娠状况。结果经3年随访,患者妊娠为57.5%;EFI评分为8-10分者妊娠最高,为83.3%,而评分5~7分、4分及以下者妊娠分别为59.3%、28.6%,差异显著(P<0.05)。患者妊娠多出现于术后第1年,占比37.5%,术后第2年及第3年妊娠为17.5%、2.5%,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EFI评分能够用于EMT合并不孕患者生育能力的评估,对患者个体化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 腹腔镜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高危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起以降低住院高危患者跌倒坠床发生为改善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按照品管步骤,运用品管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持续的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高危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由10‰降低到改善后的2.5‰,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的降低住院高危患者跌倒坠床发生,同时能提高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护理质量水平。

  • 标签: 住院患者 跌倒高危 跌倒坠床 品管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消毒供应室在院内感染预防方面的作用。方法我院消毒供应室在2015年8月以来推行了院内感染预防配合工作计划,通过科室内部消毒处理各项工作的良好部署,以期良好辅助降低院内感染发生。同时,通过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94例手术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了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7患者均为消毒供应室院内感染计划实施以来接收的手术患者,对照组47例患者均为计划实施前接收的手术患者,对比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差异。结果消毒供应室推行感染预防工作计划前后,94例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对比,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实中,通过消毒供应室各项工作的良好计划部署,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值得后续关注应用。

  • 标签: 供应室 细节质量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查基层医院盆底肌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并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随机抽取本院120例孕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其在健康教育前后对盆腔盆底肌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孕妇在健康教育前,盆底肌康复知识知晓较低,而在健康教育后知晓显著提高、患者盆底肌康复知识需求例数增多(P<0.05)。结论基层医院孕妇盆底肌康复知识知晓普遍较低,在进行健康教育后知晓显著提高。

  • 标签: 基层医院 盆底肌 康复知识 健康教育 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预防性护理管理在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36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两个小组,对于观察组中的183例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管理,对于对照组中的183例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对于两个小组的患者出现呼吸内科感染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感染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52%;并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8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管理在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同时还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减少不必要的医学纠纷,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预防性护理管理 呼吸内科 老年患者 感染率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改进内镜消毒流程是否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为临床诊断中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医院的内镜抽检结果以及在同期该医院病人感染的发生情况,改进内镜消毒流程后,统计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该医院内镜抽检结果以及同时间段医院病人感染的发生情况,抽检内镜及其附件500件,调查病人1000例,对比流程改进前后的医院感染发生,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改进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后,明显的提高了合格,有效的降低了医院感染和内镜细菌阳性,有利于提高临床患者的疗效。结论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可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消毒清洗 流程改进 医院感染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手术室护理管理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方法此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患者60例分组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观察组实行全面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各项研究数据详细记录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降低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手术室护理管理 骨科手术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QCC管理方法,降低妇科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以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前、后二时段,进行分组,将影响因素进行降序排列,制作柏拉图。结果以医院感染的规范防治为目标,找出妇科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结论QCC活动的实施,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观察和创新力,发挥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持续改善服务品质,降低妇科术后医院感染发生

  • 标签: 品管圈 医院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肿瘤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肿瘤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活动主题,通过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肿瘤科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结果品管圈活动使肿瘤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从73%提高到92%;护理人员预防跌倒考核成绩由平均73.5分提高至平均95.2分;进步和目标均有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肿瘤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 标签: 跌倒 预防措施 知晓率 品管圈 肿瘤住院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