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加坡作家希尼可谓新加坡制造,而同时其长于书写的短诗、微型小说亦是新加坡社会发展的文体实践。相当有意味的是,他恰恰是以新加坡制造反思制造新加坡中的种种问题:在回顾传统时,他既批评对乡土/传统的巨大破坏,又以“后殖民”日本为例反思岛人的善于遗忘历史;在直面当下时,他着重呈现其间的孤岛属性,批判工具性、现代化,也刻画平面新加坡人的文化特征;而在窥视未来时,他一方面强调双重原乡,另一方面亦强调要立足更新后的本土。

  • 标签: 新加坡制造 制造新加坡 希尼尔 微型小说 现代化
  • 简介:年复一年,时光的尘埃层层掩埋,垒积沉厚。而刨去岁月的覆盖,这个多年前起获于瑞士,至今还在生长中的故事打一开头,就跟一百多年前问世未久的铁路、桥梁、隧道、火车,跟上世纪初那些古老、笨重却轰然有声的过往,难解难分——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每次攀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照例会有一种抵达天空的虚幻感觉,双脚一下子变成翅膀似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生发一种心满意足的自豪。我当然清楚,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这个高度上踩碎了白云,可我仍然要炫耀一番:这时候你平视四周,比站在地面仰望,天空似乎更高、更空、更深。是存在的空,是大中的小,唯我真的还是我自己。这时我多么想把自己揉进云里去!我再俯视青藏公路。

  • 标签: 里程 生命 青藏高原 青藏公路
  • 简介:二战之后,德国涌现出了一批描写战后废墟景象的作家,他们书写战争、饥饿,精神和身体的流离失所。其中博歇特的《面包》作为战后最出名的短篇小说,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纪录下了战后的饥饿场景,承载了战后的饥饿记忆。本文以《面包》为例,探讨了二战后饥饿书写的文化含义。

  • 标签: 饥饿书写 《面包》
  • 简介:在俄罗斯文学家汇聚的那片璀璨星云中,帕斯捷纳克是一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和批评家。与重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安德烈·别雷相比,他更集中于在创作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始终是他高度自觉的艺术使命;与同样重视关注现实的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兼为诗人的帕斯捷纳克又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较多思考和理论自觉。这些独特性就决定了作家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散文家 小说研究 诗人 现实生活 形式探索
  • 简介:'岩中花树'问答是阳明诠释'心外无物'的经典思想案例,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创造性的解读。不同于过去囿于现成化、理论化的解读进路,海德格'实际性生命经验的形式显示'这一方法通道,不仅应和了阳明本己的思想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切近'岩中花树'问答本身所蕴含的自行发生、自行构成的原初境域。更为重要的是,从海德格的'存在之思'出发,阳明的'心外无物'实质上体现为'存在关联',即'存在与人之本源性的关联活动'。

  • 标签: 岩中花树 心外无物 形式显示 实际性生命 存在关联
  • 简介:1:土地的召唤者作为出生于大凉山的阿苏越,自身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他目睹民族的苦难与幸福,快乐与忧伤,绝望与希望,贫瘠与富饶,忠诚与背叛,传统受到的冲击与裂变。这是他生存的全部内容。因此,顶礼膜拜代替了探险猎奇,深刻的反思与对话代替了表面元素的罗列铺陈。

  • 标签: 自我救赎 苏越 传统 山脉 阳光 长诗
  • 简介:尽管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触景默想诗《渔房》和萨缪尔·柯律治的叙事诗《古舟子咏》在形式、长短和风格上好像大相径庭,但是两首诗在处理大海经历上却极其相似,两部作品的隐含作者有着相近的人格和诗境,两部作品在文体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毕肖普留意平凡之美的精神、她对超自然力量的看法加上她对动物的态度都可能使她成为欣赏老水手故事的理想听众。水作为知识的主题以及汲取知识再到升华的过程在两部作品中产生了共鸣。

  • 标签: 毕肖普《渔房》 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文体 意象
  • 简介:卡尔·施米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法学家,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研读文学作品,在与诗人作家的对话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文学阐述其思想,甚至影射不便用学术话语言说的一些重要思考。在1942年的《陆地与海洋》中,施米特通过《白鲸》中捕鲸人与鲸鱼之间的抗争,将“陆地”与“海洋”这种地理上的对立上升为更基本的存在性对立,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基督与敌基督之间的永恒对立。而从他四十年代的书信中又可以发现,他极力向朋友们推荐梅尔维的中篇小说《班尼托·西兰诺》,推广他对小说象征意义的阐释。施米特在西兰诺船长身上找到了当时欧洲精英知识分子进退维谷的形象,特别是他个人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处境的影子。文学成为一种陌生化方式,使他可以隐匿地进行自我阐释、甚至自我辩解。他对《班尼托·西兰诺》的阐释向读者展示了这部源自现实的小说中超越现实的巨大象征力,但也存在偏离小说本意的关键要害。

  • 标签: 卡尔·施米特 梅尔维尔 《白鲸》 《班尼托·西兰诺》 海洋
  • 简介:赫斯的小说中虽说运用了侦探小说的体式,但他在掩盖真相时的手法是玩弄时间;格非受了博赫斯的影响,表面上同样是探寻真相的游戏,但实际上却是使真相彻底消失。本文着眼于他们共同的对真相的探求,研究他们在玩弄真相时运用的手法,包括对侦探小说形式的借用、运用不断分岔、扭曲的时间线以及对记忆的改写等。

  • 标签: 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 格非 《褐色鸟群》
  • 简介: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他对世界各国作家的写作几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格非、马原、残雪、孙甘露、余华等很多作家也受过他的影响。博赫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更大一些,因此我国学者对博赫斯的研究,主要在小说范畴。诗歌创作方面,他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但不等于他对我们诗歌的写作没有影响,戈麦、柏桦、孙文波、西川等诗人均受过他的影响。

  • 标签: 博尔赫斯 诗歌创作 中国作家 悲哀 地望 小说创作
  • 简介:埃·拉·格尼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取材于日常生活,语言诙谐,形式新颖,敏锐地观察现实中WASP文化的没落。作品《狗魅·西维亚》创造出“他者”的形象,在势不两立的太太和狗之间,细腻地解读男主人公格雷格无奈的情感世界,映射出WASP文化中的主导者白人男性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的一系列危机。

  • 标签: WASP文化 《狗魅·西尔维亚》 危机意识
  • 简介:四其次,从阐释学目标和前提条件的不同加以比较。上面已经提到,贝蒂的阐释学目标与施莱马赫、狄尔泰比较接近,就是解释者要按照具有客观自主性的解释对象(作者精神的客观化物)的内在逻辑去重新认识、理解它。而伽达默明确不同意贝蒂这种认识论的解释目标,相反,提出其本体论阐释学的目标"是要探寻一切理解方式的共同点.

  • 标签: 伽达默尔 思想资源 文论建设 当代中国 历史比较 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