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9
  • 简介:提出从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的历史与传统入手,所以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很容易被描述为植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4期

  • 标签: 价值古今 古今演变 文学史核心
  • 简介:中所收三篇"七"体,主题上表现出从"问疾"到"招隐"的演化;而每篇各小节也不断有新的题材因子融入,从而使文人价值标准的变化、文学观念的演进、政治思想的变迁对作品的影响和制约,作品对现实的艺术化反映等都能在这三篇"七"体中得到很好的展示.

  • 标签: 《文选》 七体 主题内容 演变 题材 文学观念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17
  • 简介:那种认为在文学之外有一个客观的社会生活,等都是说诗比历史能够反映更广泛因而也更真实的社会历史现实,摹仿说可以说是西方文学观念

  • 标签: 文学观念 自我意识文学 观念演变
  • 简介:汉语词汇的演变与发展历来就是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我国古代的典籍史料。本文从《世说新语》中的一些词汇的词义变化来分析中古汉语词义的义项在发展变化中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词义的变化。

  • 标签: 《世说新语》 中古汉语 词义 义项 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吃醋”原本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拟从“醋”及“吃醋”的本义和引申义入手,探讨“吃醋”的语义演变历程,并以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用例加以考证。这对于研究由典故引申出新词义的这类词语(如“二百五”、“吃豆腐”等)也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 标签: 吃醋 词的来源 词义演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27
  • 简介:字在两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中还偶尔有之,而两晋时期人物品藻中,这一转变在《世说新语》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 标签: 世说新语物品 物品藻 范畴演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对相互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学的形态

  • 标签: 形而上学演变 演变脉络 辩证法形而上学
  • 简介:<正>埃及作家纳·马哈福兹在阿拉伯世界被誉为小说界的一座金字塔。他的作品在阿拉伯各国流传,影响了一批青年作家,并通过广播、电视、电影传到家家户户。他是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作家,因而受到国内外不少评论家和研究工作者的重视。马哈福兹在半个世纪里,以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丰硕成果(专著及论述不下四、五十种)奉献于世。他的作品思想深刻,富于哲理性,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加之他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和开拓,因而赢得了同行的赞扬和尊敬。

  • 标签: 小说形式 阿拉伯 作品 社会小说 作家 地方色彩
  • 简介:摘要我国近代社会变迁期间比较重大的一个历史事变就是戊戌变法,梁启超作为主要参与人提出的戊戌变法挫败以后,他不断地深刻反省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1898年逃亡日本流离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对西方近代社会和其政事轨制的接触,使梁启超思维产生了重大转变,思维日渐变得激进,1903年梁启超考察美国以后,又对中国实施民主共和制持反对的态度,继而提出君主立宪,逐步对阵营进行革新、改良,细思梁启超从最开始的激进主义转变为保守主义的演变路径,使其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受到深刻的熏陶,可想而知其背后的重要内在,不但没有使中国变得落后,而是超前思考了中国的未来。

  • 标签: 梁启超 思想演变 回归
  • 简介:台湾文学中的地方意识经历了从表现地方要素到表征民族文化,从象征反殖民、反西化批判到异化扭曲为“去中国化”的工具符码,从指涉台湾整体性到追求地方差异性的变化。这一变化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台湾文化政策、社会语境的结构性变迁,二是世界文化思潮中地方理念的演变。对地方意识演变史的梳理及其语境分析拆解了“台独”派所谓纯粹绝对、本质化的台湾地方概念;证明台湾地方意识是不同力量基于各自文化立场诠释、建构出的产物。

  • 标签: 台湾 地方意识 文化政策 地方思潮
  • 简介:五更转”是一种有趣的诗体,它包括文人“五更转”、民间“五更转”、俗曲唱五更和佛道“五更转”等类别。通过文人创作、民间歌唱以及佛道教徒的利用,它逐渐形成固定体式,就在这一过程中,它渗透到各种艺术领域,如音乐、诗歌、曲艺、戏曲,同时在形式上衍生出各种变式。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会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如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相互影响,音乐与诗、词、曲以及曲艺、戏曲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吸收等。

  • 标签: 五更转 类别 发展演变 艺术规律
  • 简介:一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大体上是从哲学观念、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的。这种转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地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叶,是“现代转换”的形成期,从20年代中叶到40年代叶,是“现代转换”的成熟期;40年...

  • 标签: 文学理论 现代形态 进化论 新文艺 现代转型 现代文论
  • 简介: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其一生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连,既为其带来巨大的荣耀,也备受后人的非议。郭沫若建国后的为文与从政,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批评与非议,尤以郭沫若的逢迎之作、“烧书事件”、《李白与杜甫》的创作最为典型。对郭沫若为文与从政的批评,大致经历了50年代海外学者的政治批评、80年代郭沫若逝世后的学术批评、90年代的自由主义批评和新世纪的民间批评,以上四种批评话语各具特色,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缺陷,都无法真正对郭沫若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 标签: 郭沫若 非议 批评话语
  • 简介:卡里尔·菲利普斯是英国著名文化学者吉尔罗伊流散思想最精粹的表达者,尤其是其作品《渡河》被公认为是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中所表达的流散思想的范例文本,也是菲利普斯流散思想的精华体现。二人均强烈抵制将黑奴与奴隶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等一系列关系简单粗暴的对立,反对以国家和民族为基础的流散身份模式,致力于一种无种族的混杂研究,《渡河》1993年出版时,因身负刻意遗忘"非洲"形象和"美化"白人的罪名一度被视为是殖民统治的共谋者,质疑声颇多。但如果在全球化语境下加以观照就不难发现,随着大规模的移民迁徙运动的发展,流散群族与流散文学也得以发展。《渡河》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作者所表达的超前的流散思想与当前的流散趋势不谋而合。小说往日备受抨击的方面恰恰应和今日流散文化之趋势,成为智者对流散文化的一部预言书。同时菲利普斯流散思想的形成也经历一个演变过程。

  • 标签: 《渡河》 流散 全球化 预言 演变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美学观念也在持续演变,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创作。本文探讨了从古典时期到现代社会,经济变迁、技术进步、政治社会思潮以及文化交流和融合等社会变革因素如何影响美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美学观念的演变路径,文章揭示了美学观念对艺术实践、公众生活和文化身份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在塑造人类审美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社会变革 美学演变 文化影响 艺术实践 审美变迁
  • 简介:现代汉语同义复合词中同义语素的构词能力互有差异,其呈现的众多特点中,以日常习用性与其的关系最为突出。本文以现代汉语常用同义复音词中的同义复词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语料库分析法,从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词汇的双音化、词义的概括性、语体选择以及日常习用性等特点对汉语同义语素构词能力的影响。

  • 标签: 同义语素 构词能力 现状考察 历时考察 日常习用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考据之学包括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那个时代的中国学者多据西学分类以言中学,中国学术自此进入基本按西学分类的时代

  • 标签: 中国学术 冲击中国 分科演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3
  • 简介:任何思想理论对散文流派的影响,散文流派的艺术精神取决于流派服膺的思想理论,说明明清思想理论如何为散文流派的艺术理论提供哲理依据

  • 标签: 思想理论 散文流派 时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