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神话文本具有基本的主题叙述模式,这种模式结构简单,却一直出现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中。鲁迅在童年时期就非常喜欢神话和鬼怪故事。实际上,对神话故事的传承与阅读,也是人们对“从哪里来”这一哲学本源问题的思考,是探寻终极归宿的需要。可以说,历史中间物意识体现出鲁迅生命中的“过客”意识,反抗绝望的生存哲学体现出鲁迅对精神家园的寻找。

  • 标签: 神话文本 《故乡》 鲁迅 隐喻 生存哲学 叙述模式
  • 简介:1.路还长着呢,我们还有时间做出我们的选择。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帷幕落下,携4座金球奖、获7项奥斯卡提名的大热门电影《三块广告牌》末了还是折戟,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对它的喜爱。惜败最佳影片的《三块广告牌》,在中国的口碑竟比《水形物语》要高,对于奥斯卡的选择,中国观众显然并不买账。

  • 标签: 广告牌 奥斯卡金像奖 隐喻 哲学 抱怨 最佳影片
  • 简介:对孙悟空形象,传统的观点认为他演绎的是一个除"心魔"归正道(即佛道)的过程。其实,小说塑造的孙悟空是在用典型形象生动展示了"猴—自然人—社会人"这样一个人的发展进化的必然过程,这个变化过程的反复性正好体现了传统文化模式的强大以及人类为自身命运的不屈抗争。

  • 标签: 孙悟空 自然人 社会化
  • 简介:格列佛对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中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并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对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与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鲁迅是擅长书写和描摹意象的高手,手杖意象作为鲁迅小说中出现不多,却独特深邃的塑造,无疑也值得仔细探勘。本文力图聚焦手杖意象及其变体,借此发现其隐喻层面的权力和话语关系,在揭示出它作为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逻辑张力的同时,手杖如何执行并纠正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的相关理论。

  • 标签: 鲁迅小说 手杖 权力
  • 简介:本文根据认知隐喻功能,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汉语和日语的方位词“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方位隐喻中,汉语和日语“上”都可以隐喻数量、社会地位、情绪和品质;在结构隐喻中,汉语和日语方位词“上”既可以隐喻时间较早,也可以隐喻时间范围,而在时间概念的表达上,汉语多用纵轴来表示,日语多用前后轴表示;在本体隐喻中,汉语和日语“上”都可以隐喻状态,汉语多用“抽象名词+上”的形式,日语既可以用“抽象名词+上”的形式,也可以用“抽象名词+の+上”的形式。

  • 标签: 日语 方位词 隐喻
  • 简介:  一、时间隐喻和认知  人类语言中充满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1936:98).……

  • 标签: 中时间 中国诗词 时间隐喻
  • 简介:本文运用多模态隐喻,对美版三部午夜铃声电影的隐喻用法进行关联分析,旨在证明,系列电影环环相扣,一致运用了关于环、水、虫的多模态隐喻表达,并在第三部将病毒大肆传播通过视觉隐喻传递给观众,成功升华电影主题,将前两部的独立事件转化为大规模人类浩劫,尽现人类深层惊惧思想。2017年上映的美版午夜铃声在延续了前两部剧情主线的基础上,继续升华主题,为贞子的重生和诅咒的蔓延埋下伏笔。

  • 标签: 多模态隐喻 始源域 视觉隐喻 目标域
  • 简介:《坏东西》是学群继《坏孩子》《坏家伙》后又一篇“坏”字当头的小说,它与前两篇之间有内在的呼应,也可独立成篇,而三篇小说总体上则构成一个有关自我与世界、自由与拘禁关系理解的中国版“恶童”三部曲。如果说在前两篇小说中,学群对于“坏”的叙事形象的塑造还带有模仿性很强的“反成长叙事”的特征(尤其是第一部《坏孩子》,很容易让人想起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作),那么到了《坏东西》,因为它勾连了众多的现实经验,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资本大棒挥舞之下种种罪与罚的怪现状,不但篇幅三部曲中最长,情感上最峻急、人物最富张力,而且也是最具有“中国故事”属性的一篇。

  • 标签: 分裂叙事 他者化 《麦田守望者》 《坏孩子》 隐喻 自我与世界
  • 简介:2002年,新导演陆川推出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寻枪》,这也是他的处女作。因为好看,所以我认定陆川很有电影的气质与才华,接下来,他会有更好看的电影奉献给观众。

  • 标签: 《寻枪》 电影 影片 导演 观众 母题
  • 简介:海伦·凯勒,在出生后的第十九个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变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然而,她凭借着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带来的困难。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和说话,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且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还写出了很多的书籍和文章,其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之一”。她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海伦无疑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她虽然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无语的黑暗世界里,但她却以勇敢的方式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并把光明与爱带给了人类。

  • 标签: 生活 故事 世界文学史 阐释 隐喻 《时代周刊》
  • 简介:大江健三郎的《水死》以追溯父亲“水死”之谜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人寻找和重建记忆与身份的故事。其核心意象“水死”既是对日本民俗传统的继承,同时具有现实指向。借助《金枝》中揭示的神话原型才能理解其核心内涵。仪式性的“水死”指向回归母体和新生。而非为天皇殉死。大江健三郎借用了神话的框架,将个体经验重新熔铸,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体系,如“村庄-国家-宇宙”的同构关系,森林一女性作为生命源头象征,以红皮箱一空信封暗示记忆的开放性,在层层套嵌的叙事结构中,作者、主人公和民族共同体的命运融为一体。记忆和历史的权威性被重新拷问。“水死”作为一种跨文化神话原型在大江的笔下成了一个支点。不仅撬动了近代日本历史的军国主义外壳。更成为重建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点。凸显出神话仪式对于文化共同体的价值。

  • 标签: 大江健三郎 《水死》 神话原型 《金枝》 集体记忆
  • 简介:爱德华·阿尔比(EdwardAlbee)是美国杰出的荒诞派剧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动物园的故事》完成于1958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动物园的故事》讲述了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如同人与动物般无法和谐相处沟通,甚至是互相伤害、孤离。阿尔比在该剧的创作中运用了独特的隐喻修辞手法,将平淡而荒诞的故事写得更有内涵和深度。本文将文学文本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深刻剖析《动物园的故事》里人与人、动

  • 标签: 阿尔比 隐喻认知 荒诞派戏剧 概念整合理论 里人 概念合成理论
  • 简介:摘要汉泰语中“鱼”字成语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丰富的意义。通过汉泰语中“鱼”字成语语义的隐喻意义比较,并分析其异同的成因,可窥见汉泰语乃至汉泰文化的一斑,更好地认识两国的语言文化。

  • 标签: 汉语 泰语 &ldquo 鱼&rdquo 字成语 隐喻意义
  • 简介:近年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备受关注。本文借用海曼的关系象似性理论,将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理论与隐喻相对应,对隐喻中体现的象似性阐释,旨在说明象似性与任意性共存于语言中,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 标签: 距离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隐喻
  • 简介:雅各布森认为隐喻根植于事物的相似性,属于语言的组合轴,代表了语言的历时关系;转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邻近性,属于语言的组合轴,代表了语言的共时模式。在雅各布森那里,隐喻和转喻成了作品的两种基本构成方式,文学史上的由浪漫主义经过现实主义再到象征主义的

  • 标签: 中景物 性隐喻性 描写转喻
  • 简介: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方位词 隐喻 不对称 认知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