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蒙文《格传》于康熙五十五年在北京用木刻版刊印,其全称为《十方圣主格可汗传》共七章,是国内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格传》蒙文版本。早期学者一直认为《格》是蒙古人的作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藏族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大批《格萨尔》,在数量上和内容上几乎涵盖了蒙古族的《格》,于是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把这部史诗与蒙藏两个民族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蒙古族的《格》可能来源于藏族的《格萨尔》。关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归纳各家所言形成了四种意见:一、认为蒙古《格》是藏文《格萨尔》的翻译本。二、认为蒙藏两种《格(萨)》之间无任何关系。三、从版本角度讲,蒙文《格》来源于藏文《格萨尔》。四、认为蒙藏两种《格(萨)》是同源异流的作品。持上述第一种观点的王兴先教授从两部史诗的版本、主要人物的姓名以及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这个艺术典型是否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等问题列举了许多实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实际分析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蒙文《格》和藏文《格萨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前者来源于后者,其中有的部分是直接译自藏文《格萨尔》,有的经过改编和加工,还...

  • 标签: 格斯尔藏族 格萨尔关系 浅议蒙古族
  • 简介:酒神狄尼苏不是希腊本土的神,他的来源很古老。代表奥林匹神祗系统的《荷马史诗》中仅有一次提到他,而且还是一副“孺弱”的形象:赫西俄德《神谱》中也只有两处提到酒神:

  • 标签: 酒神 《荷马史诗》 形象
  • 简介:学界在探讨的剧作与曹禺之间的关系时,一般的研究方法尽管能使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到"曹禺已经把握住了西方话剧的精髓",然而它却无法解答"西方话剧作品究竟如何影响了曹禺话剧意识的形成".及其剧作是于20世纪2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的.由于大多数话剧活动者将社会功用性当做话剧艺术的本质特性,因此他们对的剧作持有漠视的态度.在其剧作中运用了较为先锋的表现手法,其所追求的悲剧审美效果即是"崇高".在解读剧作的过程中,曹禺不但学习了欧美现代话剧的表现手法,更是从中悟解到了悲剧艺术的本质内涵.

  • 标签: 崇高 曹禺话剧 悲剧意识 奥尼尔剧作 Cao 现代话剧
  • 简介:《克里舞蹈组曲》(SuitedeDanzasCriollasOp.l5)由20世纪国际舞台上最活跃的阿根廷作曲家阿贝伯托·吉纳特拉于1946年创作而成,题为献给阿根廷钢琴家鲁道夫·费尔古斯尼(RudolfFirkusny),并由RudolfFirkusny于1976年7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成功首演。全曲共六首,由五首舞曲和一首尾奏组成。本文通过对吉纳特拉及《克里舞蹈组曲》的整体概述,探讨阿根廷民族、民间舞曲元素在这首作品中的体现,目的使读者领略到这部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民间音乐文化,并能在钢琴演绎上有所启迪。

  • 标签: 民族民间 阿根廷元素 克里奥尔舞蹈组曲
  • 简介:·维纳·亨策(HansWernerHenze,1926—)是二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作品博采众长、融各种技法于一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962年,标志着亨策交响曲创作第一个阶段的结束。这部作品在音高材料设计、音乐发展手法、整体结构逻辑等方面的独特处理体现了作曲家对交响套曲体裁形式的个性化探索。其德国风格、意大利风格和“美国式”风格的交融与冲撞又是作曲家内心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反映。

  • 标签: 亨策 第五交响曲 技法特征 结构逻辑
  • 简介:本文针对马库·吕佩茨在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所画的《酒神赞歌》系列作品做一考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这些作品以寓言的组织形式来表达作者对德国历史所进行的关照。

  • 标签: 马库斯·吕佩尔茨 新表现主义 酒神赞歌
  • 简介:是拿坡里的著名音乐家,《重归苏莲托》也是意大利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这首歌曲中既透视出拿坡里民歌、意大利民歌的典型特征,也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乡村文化气质,还渗透了很多的个性化因子。本文主要从音乐特点、演唱特点、文化特点和审美特点这几个方面,透视这首歌曲的艺术内涵,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库尔蒂斯 审美 演唱 拿坡里
  • 简介:尤金·的代表作《长日入夜行》,从一个家庭生活片段探索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生命价值的丰富内涵。剧作以隐喻的表达方式,无论在场景设置、舞台道具、人物对白或是细微的动作描写上,剧作家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安排,形象化地揭示了冲突所体现的人性特点和社会问题。通过物我合一的舞台表现,试图达到一种交响乐武的戏剧模式,即是以音乐性的韵律节奏传达诗一般的人生态度。

  • 标签: 隐喻 复现 表征
  • 简介:马格·雷格是晚期浪漫乐派至20世纪初著名的德国作曲家,他的和声艺术极具特色,影响深远。比如在他的《五首艺术歌曲》(op.37)中,就出现了极具个性的变格终止、教会调式交替、多重调式交替以及线性思维等和声手法,既有承袭,又有衍变,较好地向世人展现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和声语汇和作曲家特定的音乐风格。

  • 标签: 马格斯·雷格尔 线性思维 变格终止 调式交替
  • 简介:中国戏曲以虚拟的时空、特有的程式、写意的手法在世界艺术舞台独树一帜。运用著名传播学者拉提出的“5W模式”理论来思考戏曲的对外传播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与实践意义。具体从对外传播的主体、对外传播的对象、对外传播的渠道和对外传播的客体来分析当下戏曲的对外传播问题,应当是研究戏曲走出去的一个崭新视角。

  • 标签: 传播学 5W模式 戏曲 对外传播
  • 简介:在谈《大神布朗》时曾说:“我要让神秘的气氛渗透人物的身心内外,赋予他们一种意义,迫使这种意义通过他们自己都不理解的语言、象征和动作表现出来。”1926年此剧在纽约公演后,观众反映晦涩神秘,要求他修改。他回答说:“我要在剧场里表现的就是这种神秘,”如果进行修改,“那将是非戏剧性的索然无味的东西。”

  • 标签: 奥尼尔 布朗 性格 成因 动作表现 戏剧性
  • 简介:本文从音阶构成、节奏形态及表演风格三个方面,考察了塞舌尔群岛克里音乐的流变历史及其与亚洲、美洲、非洲等多母体文化的复杂联系而形成的“混血文化”特点,对其逐渐衍化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音乐表演形式和规律进行形态描述和分析,同时也把当代条件下克里音乐在保护与发展问题上所面临的现实危机袒露给读者。

  • 标签: 混血文化 克里奥尔 音阶构成 节奏形态 表演风格
  • 简介:当观众在展厅中面对一个真实的彩虹(美丽);或是在一片迷朦的光色之中穿越一条通道(感觉即真实);又或者俯躺在地面,欣赏一轮不完结的夕阳(气象计划),或许人们甚至都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处于一件艺术作品之中,亦或者说他们在经历一件艺术作品,而非观看。这些作品都源自于丹麦籍的冰岛艺术家拉维·埃利亚松(OlafurEliasson)。埃利亚松擅长运用雾气、水、冰、几何、

  • 标签: 埃利亚 拉维 艺术作品 个案研究 光色 魔法师
  • 简介:201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哈密市五堡乡艾克霞南墓地,发现了11件箜篌。这是自1996年新疆且末首次发现中国出土箜篌以来,发掘数量最多的一次。墓地时间断代为“公元前8—5世纪”,箜篌时间断代为“公元前7—6世纪”。除了数量之最,艾克霞南箜篌还是集刻绘装饰、琴颈弦杆一体、共鸣箱尾端带有骆驼造型装饰、粘贴与绳捆混合蒙皮(发掘者认为)、具有明显拜火崇拜等特征于一身的出土箜篌。可见,其考古价值、历史意义非同一般。

  • 标签: 箜篌 音乐考古 艾斯克霞尔南 拜火
  • 简介:在讨论什么是音乐历史的事实问题时,达指出,应区分音乐的事实与音乐历史的事实。其意义在于强调史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从而使音乐史学研究不只局限在对往昔实在可感现象的关注,更应对音乐历史过程自身的结构进行哲学式追问。这对中国语境的西方音乐史尤其值得重视。

  • 标签: 达尔豪斯 《音乐史学原理》 音乐的事实 音乐历史的事实 历史意识
  • 简介:莫兰迪、巴、梁楷的作品是通过绘画形式得以体现的,他们在选题、经营位置、用笔、用色都受到艺术简约意识的影响。三位艺术家在艺术上出现了殊途同归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由他们的文化氛围、生活经历、艺术创作的规律所铸造出来的纯净之美。

  • 标签: 莫兰迪 巴尔蒂斯 梁楷 中西艺术
  • 简介:法国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Rameau)在他50岁的时候才走上戏剧音乐创作的道路。他的著名代表作《卡斯托与波路克》(CastoretPollux)完成于1737年,并于同年的10月在法国巴黎进行了首演。

  • 标签: 维也纳 剧院 歌剧 法国巴黎 音乐理论家 管风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