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D-二聚体是血液中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在多种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热点。在多数临床紧急医疗情况下,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被普遍认可,是可反映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但目前临床上存在过度依赖D-二聚体检测以指导对溶栓与抗凝相关治疗的现象。笔者拟就D-二聚体检测方法、病理生理影响因素及其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栓形成 敏感性与特异性 诊断 预后 静脉血栓栓塞 肿瘤 心血管疾病 脑梗死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感染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打印模型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7例口腔修复患者分为A组44例和B组43例。A组采用3D打印模型修复,B组采用传统种植修复。比较两组的角度、深度、头根偏差、临床疗效和种植体存活率。结果:A组头、根、深度和角度的偏差值分别为(0.49±0.12)mm、(0.51±0.20)mm、(0.44±0.16)mm和(0.15±0.04)°,低于B组(0.80±0.17)mm、(0.86±0.24)mm、(0.77±0.18)mm和(0.2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3D打印模型 口腔修复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评价3D Brainview T1W黑血序列对儿童大脑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名临床症状提示大脑静脉血栓或已被诊断大脑静脉血栓的儿童病例,25名儿童均在3.0 T磁共振仪上扫描3D Brainview T1W黑血序列和三维磁共振增强静脉血管成像序列(3D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 CE-MRV),其中10名儿童还扫描了颅脑常规MRI和相位对比法三维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3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 MRV)序列。两名高年资神经放射医生独立双盲阅读3D Brainview T1W和3D CE-MRV图像进行大脑静脉血栓诊断,诊断参考标准基于最后的临床诊断。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评价3D Brainview T1W序列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将3D Brainview T1W和3D CE-MRV获得的最终诊断结果与参考标准对比,分别计算3D Brainview T1W和3D CE-MRV序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95% CI。结果3D Brainview T1W序列具有非常高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0.95);3D Brainview T1W序列和3D CE-MRV序列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7.1%/99.6%和91.4%/9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D Brainview T1W可直接观察血栓,提供的血栓细节及诊断信息更多。结论3D Brainview T1W能够直接观察到血栓,在儿童大脑静脉血栓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静脉窦血栓 大脑静脉血栓 卒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并心衰前后,探究IGF-1、D-D、cTnI、PCT水平的变化。方法: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选择在我院接受小剂量多巴胺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的60例小儿肺炎并心衰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其IGF-1、D-D、cTnI、PCT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7d后患儿的IGF-1、D-D、cTnI、PC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并心衰后,可降低患儿的血清指标,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D-D cTnI PCT 小剂量多巴胺 磷酸肌酸钠 小儿肺炎并心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充维生素D(vitamin D,VD)对中年雄性小鼠精子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VD常规含量饲料喂养的7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中年VD缺乏组、中年常规VD组、中年补充VD组、年轻常规VD组(每组7只),前3组小鼠8~28周龄分别给予VD缺乏、常规含量、高于常规含量的饲料(VD含量分别为<100、1 000及1 500 U/kg饲料)喂养,后一组小鼠持续采用VD常规含量的饲料喂养至8周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检测精液各项参数。结果中年补充VD组小鼠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小鼠,中年常规VD组和年轻常规VD组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中年VD缺乏组。各组间小鼠的睾丸和附睾的平均重量未见显著性差异。与中年常规VD组、中年VD缺乏组相比,中年补充VD组小鼠的精子活动率和前向运动速度显著升高,达到接近年轻常规VD组小鼠的水平。结论补充VD有助于维持中年雄性小鼠的精子活力。

  • 标签: 维生素D 精子活力 增龄
  • 简介:摘要3D生物打印是以活细胞为原料,在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辅助下,打印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或器官的技术。3D生物打印技术具有精度高、制造速度快、可按需求制作等优点,可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在医学各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但是3D生物打印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打印物血管化、生物力学、支架材料的选择、打印物的长期存活等,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需不懈探索。

  • 标签: 3D生物打印 整形外科 3D打印 方法 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牵张力对3D打印组织血管形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为种子细胞,明胶、透明质酸、纤维蛋白为支架材料,进行3D打印。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固定打印组织建立牵张力调控血管形成模型。用活/死细胞染色试剂盒检测打印组织内细胞的活性。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31观察血管形成,实时定量PCR检测CDC42表达。结果3D打印组织培养14 d,细胞活性为(96.7±0.7)%。与对照组打印组织相比,牵张力组打印组织血管生长方向与牵张力方向基本一致,血管分支数量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牵张力组打印组织CDC42表达显著降低,用含CDC42激动剂的培养基培养牵张力组打印组织能显著增加血管分支数量。结论牵张力对3D打印组织血管分支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DC42表达减少血管分支形成。该研究可能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调控提供有效方法。

  • 标签: 内皮细胞 透明质酸 3D打印 牵张力 血管形成 CDC4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体外开窗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体外开窗的10例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53.3±15.7)岁。其中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4例,胸主动脉瘤5例,腹主动脉瘤1例。全部患者均在3D打印辅助体外开窗下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例同期行PCI术。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体外开窗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以准确的定位主动脉支架的开窗位置,优化腔内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3D打印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体外开窗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作者: 张会丰 余晓丹 毛萌 黎海芪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石家庄050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上海200127,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成都61004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重庆400014
  • 简介:摘要对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正文中只提供了循证依据而没有详细阐述的几个问题如“维生素D缺乏的血清25(OH)D界值及争议”“中国儿童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和需要关注人群”“人乳维生素D含量低”和“营养性佝偻病”概念提出的背景给予解读;同时对血清25(OH)D检测方法进行说明,以指导临床更好理解和应用指南。

  • 标签:
  • 简介:摘要20世纪80年代原卫生部、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曾经制定儿童佝偻病诊断标准,经多次修订,各方专家仍多次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治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直至2008年各方基本达成共识,完成“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的撰写工作,可见中国儿童佝偻病诊断治疗标准的统一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维生素D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中的诊断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KI分为两组,40例合并AKI为A组,32例未合并AKI为B组,另以同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取血样、尿样检测维生素D水平及肌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α1-微球蛋白(Uαl-MG)水平。结果:A组、B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且A组低于B组(P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维生素D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在腹腔镜下应用3-D弧面补片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病人124例,均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2例应用3-D弧面补片,对照组62例应用普通平片,对比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积液与疼痛、异物等不适、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治疗组80.4分钟,低于对照组102.8分钟),t检验P值小于0.05, 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现异物等不适2例,发生率3.2%,低于对照组(14例,22.3%),卡方检验(4.002),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后积液2例,发生率3.2%,低于对照组(术后积液5例,8.1%),卡方检验(1.145),P值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疼痛、进食与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天数两组无差异,观察期内均无无复发病例。结论 应用3-D弧面补片行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异物等不适感,改善病人术后舒适度,同时有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且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类固醇激素,除了能够调节机体的骨骼及钙磷的代谢,还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多个调控过程。我们的机体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核内都有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可以通过这些受体在自身免疫和炎性疾病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急性喉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病毒、细菌感染所引起,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急性喉炎存在一定的关性,能更好为儿童急性喉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理论,也能起到一定的临床作用。

  • 标签: []血清维生素D 急性喉炎 儿童
  • 简介:摘要:医学3D打印属于快速成型技术,同时也是影像技术实体化的延伸,主要基于影像数据实施三维重建,采用聚合物、金属以及光敏树脂等原材料通过逐层堆积的方式进行实体构建。不同成像原理的影像技术结合3D打印能够满足临床进行病情诊治以及预后评估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特就医学影响技术的3D打印临床应用情况以及突破进行综述,现分析如下:

  • 标签: 3D打印 医学影像技术 临床应用与突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抢救工作中使用3D急救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的60例胸痛患者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的60例胸痛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抢救中均使用的常规急救方式,实验组患者在胸痛中心使用3D急救模式进行处理,对比两组患者诊疗情况,以及患者远程传输情况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诊疗相关的用时情况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值<0.05),实验组患者的远程传输的情况高达100%,而对照组远程传输的情况为16.67%(10/60),差异显著(P值<0.05)。结论:胸痛中心抢救过程中使用3D急救模式的效果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诊疗时间,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时间,且远程传输能力强,应广泛应用。

  • 标签: 3D急救模式 胸痛中心抢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婴幼儿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的效果。方法 在某单位在2021年7月至2021年8月体检的300例儿童中,发现78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婴幼儿,以78例婴幼儿为研究组,其他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研究组儿童骨密度Z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25羟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碱性磷酸酶、磷、钙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针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婴幼儿效果显著,应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婴幼儿 超声骨密度 血清25羟维生素D 佝偻病 相关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Slicer测算的血肿量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CT影像资料,利用3D-Slicer测算患者的血肿量(3D-Slicer血肿量),并将患者按有无发生术后sCVS分为有sCVS组与无sCVS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患者间3D-Slicer血肿量及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分布的差异,筛选影响aSAH后s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3D-Slicer血肿量在不同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患者间的差异。结果有sCVS组与无sCVS组患者在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sCVS组患者的3D-Slicer血肿量明显高于无sC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licer血肿量(OR=1.061,95%CI:1.004~1.120,P=0.034)是影响aSAH后s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患者间的3D-Slicer血肿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3D-Slicer测算的血肿量在预测aSAH后sCVS发生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3D-Slicer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Fisher量表 改良Fisher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