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外科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和舟山市中医院经病原学确诊的18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7)和死亡组(n=11)。使用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危险指标(LRINCE)评分预测坏死性筋膜炎:<6分可能性小,6~8分可疑,>8分强烈提示。结果18例患者平均年龄(62±9)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发病月份为6~10月份。LRINCE评分:<6分7例(死亡3例),6~8分8例(死亡5例),>8分3例(死亡3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12)和(61±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分别为(2.3±1.0)和(3.1±2.4)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55、1.006,P均>0.05)。两组患者ALT、AST、肌酸激酶、白蛋白和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t=6.209、10.348、4.926、11.198和5.952,P均<0.05)。18例患者中有3例接受筋膜切开减压+负压封闭引流(VSD)干预治疗,存活2例,死亡1例。15例未行外科干预治疗患者中死亡10例。结论创伤弧菌在舟山地区散发流行,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发病具有季节性。早期筋膜切开减压+VSD等手术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创伤弧菌 外科干预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P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HE 18例,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对18例进行CAMTA1基因检测,对3例免疫组织化学TFE3阳性病例进行TFE3基因检测。结果18例PEHE中,男11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1.6∶1.0,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岁。12例(12/18)为肺内单发结节,6例(6/18)为双肺多发结节。7例(7/18)有肺外其他器官受累。17例(17/18)患者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1/18)患者表现为腹痛。大体均表现为灰白色结节,界限不清。镜下观察:黏液或者软骨样的基质中见上皮样的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者小巢状,可见胞质内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表达CD31(18/18)、CD34(16/18)、ERG(18/18)、Fli-1(18/18),5例(5/18)局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3例(3/18)TFE3阳性,Ki-67阳性指数5%~30%。FISH检测17例(17/18)CAMTA1基因断裂,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达TFE3病例中1例TFE3基因断裂。治疗方法:手术治疗8例,手术辅助化疗3例,单纯化疗7例。15例获得预后资料的患者中4例死亡。结论PEHE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活检,在肺内需和多种肺部肿瘤鉴别。部分患者预后差,肿瘤多发、侵犯周围器官及远处转移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肺肿瘤 血管内皮瘤 CAMTA1基因 TFE3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AMN)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影像特征及PET/CT对AM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ET/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AMN[低级别AMN(LAMN)及阑尾黏液腺癌(MAA)]的16例患者[男5例,女11例,年龄(59.6±12.2)岁]的资料,总结AMN的PET/CT图像特点,并分析LAMN与MAA间的差异,最后将显像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ET/CT图像上,LAMN组较MAA组阑尾病灶具有更小的短径[(3.31±0.74)与(3.71±1.52) cm;t=-0.667,P<0.05]、更低的囊壁代谢水平[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2.73±1.31与6.70±5.95;t=-1.844,P<0.05]。AMN多表现为阑尾区稍高密度[CT值:(23.88±13.14) HU]囊性灶,囊壁多伴点状钙化(10/16),囊壁呈轻、中度增高代谢(SUVmax为4.71±4.64),且多伴腹腔假性黏液瘤(PMP)转移(7/16)的特点。与病理结果对照,PET/CT术前准确诊断AMN 11例,其中AMN伴PMP形成3例,灵敏度分别为11/16和3/7;PET/CT术前准确诊断出9例转移瘤中的7例。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对AMN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阑尾肿瘤 腺癌,粘液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作者: 汤敏敏 罗亚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730(现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45000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及18F-FDG联合11C-胆碱(CHO) PET/CT多模态显像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临床疑似原发肝占位性病变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龄58~72岁;47例患者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26例患者行18F-FDG联合11C-CHO PET/CT多模态显像。分别测量并计算每个病变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肝本底SUVmax、肿瘤SUVmax/肝本底SUVmax比值(T/L)。以病变良恶性为状态变量,分别以18F-FDG、18F-FDG延迟、18F-FDG双时相的SUVmax和18F-FDG、11C-CHO、18F-FDG联合11C-CHO的SUVmax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两两比较,以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各种显像方法的诊断效能。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Z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ROC曲线的差异。结果(1)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47例患者共检出49个病变(其中32个为高代谢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40个为HCC(高分化8个、中低分化32个),9个为良性病变。中低分化HCC的病变SUVmax、肝本底SUVmax和T/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1、-2.53、4.80,均P<0.05);高分化HCC的病变SUVmax和T/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2.62,均P<0.05);良性病变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P>0.05 )。18F-FDG PET/CT显像分别与其延迟显像、双时相显像的SUVmax的ROC曲线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15、2.376,均P<0.05);而延迟显像与双时相显像的SUVmax的ROC曲线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2,P>0.05)。(2) 18F-FDG联合11C-CHO PET/CT显像:26例患者共检出26个病变(其中18个为高代谢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证实,22个为HCC(高分化9个、中低分化13个),4个为良性病变。高分化HCC的病变SUVmax、肝本底SUVmax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9、6.57,均P<0.001),而T/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中低分化HCC的病变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5),肝本底SUVmax、T/L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1、-5.43,均P<0.001);良性病变的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18F-FDG与其联合11C-CHO PET/CT的SUVmax的ROC曲线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7,P<0.05)。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及18F-FDG联合11C-CHO PET/CT多模态显像可分别提高中低及高分化原发性HCC的检出率,对肝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及临床预后判定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氟脱氧葡萄糖F18 胆碱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9年中国梅毒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9年中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2014—2019年,梅毒报告发病率由30.93/10万增长至38.37/10万,年均增长4.41%;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下降10.95%和26.16%,三期梅毒和隐性梅毒年均增长1.61%和10.75%。高发省份为新疆、青海、浙江、海南和福建等。各年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略低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0.86∶1~0.96∶1。15~19岁组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3.54%。2014—2018年梅毒高发年龄段为25~34岁,2019年为20~24岁。各职业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农民和民工最多,占41.19%~46.80%,学生人群增幅最大,年均增长20.72%。一期与二期梅毒构成比逐年减少,隐性梅毒构成比逐年增加,2019年达82.95%。结论2014—2019年中国梅毒总报告发病率逐年增长,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年轻人群报告发病率快速增长;农民、民工为重要受影响人群;高发地区为西北部分地区和东南沿海部分省份。

  • 标签: 梅毒 发病率 中国 流行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8年全国法定报告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确诊发病和死亡病例的特征,为流感监测和病例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信息系统报告的发病日期在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流感病例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4—2018年,全国共报告流感病例数1 939 842例,包括631 434例确诊病例和1 299 798例临床诊断病例,其中死亡病例为301例(确诊病例253例,临床诊断病例48例)。确诊病例中0~4岁儿童报告发病数最多,为225 184例(35.66%),≥65岁组报告发病数最少,为34 071例(5.40%);确诊死亡病例集中在18~49岁和≥65岁组,分别为90例(35.02%)与72例(28.02%),最低为5~17岁组,报告19例(7.39%)。确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3,10)d,长于确诊存活病例的3(1,7)d。西部地区确诊存活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2,11)d,长于东部的2(1,6)d和中部的3(1,7)d;2014—2018年间隔中位数从4(1,8)d缩短至2(1,5)d。确诊病例中流感病毒感染集中在≤17岁儿童,其中乙型流感构成比高;确诊死亡病例中甲型H1N1感染占79.20%(103/130)。结论以中国人口和WHO发布的流感罹患及死亡数据进行推算,我国每年法定报告的流感发病和死亡病例数远低于公认的流感发病和死亡水平。流感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早开展实验室检测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以降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

  • 标签: 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 法定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7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载文属性和被引情况,以探讨我刊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2014—2017年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所有文献信息,通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获得上述文献于2014—2018年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用的相关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载文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各年度发文被引率、篇均被引频次、单篇论文被引情况、作者被引情况、被引作者的地区和高产机构分布、主要引用期刊等。结果2014—2017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主要19个栏目共载文929篇,各年度分别为253(27.23%)、231(24.87%)、224(24.11%)、221(23.79%)篇;总发页面为3 564页,篇均页面3.45页;共刊载28个重点号专题。总被引频次为3 861次,其中篇均被引4.16次,零被引论文占比为17.33%(161篇);单篇论文最高被引频次为49次。论著、方法学介绍等栏目有较好的引文产出,基金项目支持与论文被引无关联。重点号专题的被引率(93.67%)和被引频次[M(P25,P75)为3(1,6)]均大于自由来稿的被引率(80.42%;χ2=16.08,P<0.001)和被引频次[M(P25,P75)为2(1,6);Z=2.56,P=0.010]。共有15位作者被引频次>25次,有15篇文章被引频次>20次。768篇被引论文共涉及213个单位,其中总被引频次超过50次的有12家单位。被引论文的作者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4—2018年,共281种期刊引用了我刊发表的论文,引用50次以上有12种。结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载文质量较高,在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已具有较强影响力。编辑部应适时调整栏目设置,加强重点号选题策划及优秀论文的组稿和宣传力度,减少零被引论文的数量,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影响力。

  • 标签: 预防医学 期刊 统计学 文献计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项目合作的-所融合模式。方法围绕临床和基础科研协作模式创新的管理,探讨基于项目合作的-所融合模式的方式及实践中应注意的关键点,以加深对该建设与发展模式的理解。结果创建基于项目合作的-所融合模式要将科研与临床有机融合,全面开展管理理念、科研能力、教学组织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建设,培养研究型高水平人才,组织创建研究型科室,形成医院主体架构与中坚力量;同时,在医疗改革及行业竞争的形势下找准定位,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结论基于项目合作的-所融合模式是临床和基础科研协作模式创新的发展方向,是在新医疗改革形势下,促进诊疗水平提高的有效保障。

  • 标签: 临床科研 基础科研 项目合作 融合
  • 作者: 刘媛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南京市佑安医院,江苏南京 211100
  • 简介:目的:对于精神专科医院长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临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专科医院感危险因素可以更好地保障广大住院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医疗质量,评估检测医院医疗水平。方法:通过目前基层医院现有检测手段,分析在患者医院感危险因素,可以更好辅助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对预后评估。回顾2019年12月至2022年9月我院精神一科三、四、五病区在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及其可能危险因素分析总结。采取多因分析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精神专科医院感主要危险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其次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胃肠道及泌尿系统感染。结论:基层专科医院感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基础自理能力差,医务人员专业人手不足以及检验手段单一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基层精神专科医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N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DN发病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参与了细胞黏附、分化与组织损伤。其中,IL-18更具有特异性,IL-18在肾组织中表达,并被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刺激因子上调,IL-18表达的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IL-18 炎症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靶向突触囊泡2A蛋白(SV2A)特异性显像剂(R)-4-(3-氟-5-(氟-18F)苯基)-1-((3-甲基吡啶-4-基)甲基)吡咯烷-2-酮(18F-SDM-8)是否可用于癫痫灶的检测。方法20只8~9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右侧海马内注射1.2 μl海藻酸(癫痫组16只)或生理盐水(对照组4只)。在癫痫发作后1~2 d(急性期),6~7 d(潜伏期)和45~60 d(慢性期)对其进行18F-SDM-8和18F-FDG mircoPET/CT显像。计算不对称指数(AI)来评估18F-SDM-8 PET显像识别癫痫灶的能力。采用配对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在18F-SDM-8的3个时期显像中,癫痫组和对照组的海马区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64~2.67,均P<0.05)。2种显像剂在癫痫组中均有不对称摄取(右侧低于左侧),以右侧颞叶内侧降低为著,病理染色结果与显像结果一致。在癫痫组慢性期,18F-SDM-8在各感兴趣脑区右、左两侧的SUV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33.40~-5.60,均P<0.05);2种显像剂在海马区域的不对称摄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7,P=0.001),且该区域18F-SDM-8 AI[(34.2±8.4)%]比18F-FDG[(24.6±4.7)%]高1.4倍。结论18F-SDM-8 PET是测试SV2A水平的有前途的方法,可较好地反映海马内注射海藻酸诱发的大鼠癫痫模型中SV2A的变化情况,提高了分子显像对癫痫灶检测的灵敏度。

  • 标签: 癫痫,颞叶 突触囊泡蛋白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