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酰基-D-苯丙氨酸(NOFD)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18只6 ~ 8周龄的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按区组随机法分为3组:对照组、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组(简称照射组)和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 5 mg/kg NOFD组(简称照射给药组),每组6只。照射给药组于照射前2、16 h及照射后3 d分别腹腔给予5 mg/kg NOFD,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时间和次数与照射给药组相同。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分析各组小鼠外周血血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B细胞、T细胞、髓系细胞的百分比,骨髓细胞中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的数量及百分比,骨髓细胞中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和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实验和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实验检测骨髓细胞的增殖能力。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9.05±0.16)×109个/mL对(9.57±0.15)×109个/mL],T细胞的百分比升高[(11.54±0.20)%对(15.31±1.88)%],髓系细胞的百分比降低[(32.67±2.87)%对(24.90±2.19)%],HSC的数量增加[(2.24±0.54)×103个/股骨对(6.77±1.67)×103个/股骨],同时HSC和HPC在骨髓细胞中的百分比[(0.09±0.02)%对(0.59± 0.13)%;(0.62±0.14)%对(1.82±0.43)%]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98~3.633,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BMNC)和HPC中线粒体ROS自由基(MitoSOX)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降低[(6.66±0.56)×103对(3.19±0.25)×103;(2.51±0.46)×103对(1.20±0.35)×1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50、2.282,均P<0.05);同时照射给药组小鼠BMNC、HPC和HSC中γ-H2AX的MFI明显降低[(10.25± 0.77)×103对(7.22±0.15)×103;(18.37±2.52)×103对(12.44±0.34)×103;(26.05±2.64)×103对(17.16± 1.20)×1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56、2.577、3.070,均P<0.05)。集落形成单位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CFU-GM(12.33±1.48对24.00±3.92)和CFU-S(6.00±1.07对10.83±1.01)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8、3.288,均P<0.05)。结论NOFD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造血系统 活性氧 辐射防护剂 N-草酰基-D-苯丙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进行尿液半定量比色在敌快中毒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3日至2022年11月23日在本院救治的49例急性敌快中毒患者资料,观察尿比色结果与血浆敌快浓度相关性;评价尿比色结果对靶器官损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尿比色结果与血浆敌快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89,P <0.01;尿比色结果预测消化道、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临界值分别为2.5、3.5、3.5、5.5,其中尿比色结果预测消化道损伤的敏感性最高[AUC 0.93 (95% CI: 0.89~1.00)];尿比色结果预测死亡结局的临界值为4.5,阳性预测值为64.2%,阴性预测值为95.2%。结论尿半定量比色法可用于快速预测入院时血浆敌快浓度范围;尿比色结果也可有效预测敌快中毒相关脏器损伤的发生及临床结局,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敌草快 中毒 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 快速检测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S)对百枯(PQ)中毒小鼠急性肾损伤(AK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选择SPF级雄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PQ组和PQ+SS组小鼠用60 mg/kg PQ灌胃,对照组和SS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PQ+SS组和SS组小鼠在灌胃前1 h及灌胃后3 h各向腹腔注射1次SS(20 ml/kg)。对照组和PQ组在相同时间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和行为学的影响。在造模24 h后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后取血,剖腹取出双肾,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光镜下观察中毒性肾小管损伤特征性病理改变并以此为评分;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变化情况,化学比色法检测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SS组小鼠一般情况和行为基本正常;与对照组比较,PQ组小鼠表现为进食、活动减少,皮毛干燥、倒毛,精神萎靡;与PQ组比较,PQ+SS组小鼠症状均减轻。光镜下PQ组小鼠肾组织结构明显紊乱,被严重破坏,肾病理学评分(6.14±0.72)分;与PQ组比较,PQ+SS组小鼠肾病理学评分[(4.36±0.42)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PQ组小鼠血清TNF-α(39.89±3.32)pg/ml、IL-6(77.29±4.77)pg/ml、NF-κB(2.29±0.10)、MPO(0.31±0.02)μg/ml、MDA(0.91±0.03)mmol/mg prot、Caspase-3(376.51±8.24)%水平测定明显升高,肾组织SOD表达明显下降[(2.36±0.73)U/mg prot](P<0.05)。与PQ组比较,PQ+SS组小鼠血清TNF-α(33.82±1.57)pg/ml、IL-6(58.49±5.89)pg/ml、肾组织NF-κB(0.84±0.05)、MPO(0.22±0.01)μg/ml、肾组织MDA(0.72±0.05)mmol/mg prot、Caspase-3(327.32±21.93)%水平下降明显,肾组织SOD表达明显上升[(4.90±0.81)U/mg prot](P<0.05)。结论PQ中毒可导致小鼠AKI,而SS能减轻PQ中毒引起的AKI,改善PQ中毒小鼠的一般生存状态,对PQ中毒所致的肾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毒后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实现。

  • 标签: 生长抑素 中毒 急性肾损伤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肾小管损伤病理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related lipid carrying protein,NGAL)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百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APP)患者早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于2019年3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收治的APP患者108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并根据观察组诊断结果及28 d生存情况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51例,存活组57例,依据各自检测结果分析NGAL、NLR与APP患者死亡的相关性,探讨NGAL、NLR两者联合对APP患者死亡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GAL、NL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NGAL、NLR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NGAL、NLR与APP患者28 d死亡呈正相关,2 d时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456、0.638(P<0.01);NGAL、NLR及两者联合对死亡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0.869、0.905。结论NGAL+NLR联合检测对APP患者28 d死亡早期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百草枯 百草枯中毒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质运载蛋白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枯(PQ)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自噬水平的影响及诱导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聚集的机制。方法以SH-SY5Y细胞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模型,不同浓度PQ(0、18.75、37.5、75、150、300、6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5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12、24、36、48、60、72、96 h),每组设5个复孔。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确定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不同浓度PQ (0、75、150、300、6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5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检测细胞LDH活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Ⅲ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Vps34)、泛素结合蛋白(p62)及α-syn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α-syn基因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IF)检测α-syn表达水平;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 100 nmol/L预处理细胞6 h,Western blot检测处理前后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及α-sy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Q染毒细胞24 h后,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Q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H-SY5Y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上清中LDH活力明显升高(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比值(LC3II/LC3I)、Beclin1和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内α-syn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F结果显示,经PQ处理后,细胞内α-syn荧光信号明显聚集于胞质,荧光强度增强(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染毒组比较,RAPA干预组的LC3II/LC3I、Beclin1和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α-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PQ可能通过诱导SH-SY5Y细胞自噬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α-syn的异常聚集。

  • 标签: 百草枯 SH-SY5Y细胞 自噬 α-突触核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s to lymphocyte ratio, MLR)与急性百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PQ中毒患者,随访至2019年7月1日。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血MLR值将患者平均分为四组,同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的最佳MLR截止值0.61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MLR对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68例,年龄(36.91±16.00)岁,全因死亡为70(59.8%)例。K-M曲线显示Quartile 4组患者的远期预后较Quartile 1、Quartile 2和Quartile 3差(Log-rank=33.376,P<0.01),MLR≥0.61较MLR<0.61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明显更高(Log-rank=26.45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MLR是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uartile 4 vs Quartile 1: HR=2.773,95%CI: 1.250~6.154,P=0.012)。ROC曲线结果表明MLR预测全因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6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84 (95%CI: 0.591~0.767,P=0.0002),敏感性为47.14%,特异性为91.49%。结论MLR越高急性PQ中毒患者的死亡风险越高,MLR可作为该人群全因死亡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 标签: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 百草枯 中毒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对急性百枯中毒患者肝、肾、肺靶器官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病房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101例急性百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51例给予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 d后、治疗3 d后肾功能、肝功能、肺功能。结果治疗1 d和3 d后,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氧分压、实际碳酸氢盐、剩余碱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可有效减轻急性百枯中毒患者的肝、肾、肺损伤。

  • 标签: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急性百草枯中毒 器官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三叶术治疗因严重脱垂和粘连挛缩导致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对28例患者因瓣叶脱垂或瓣叶挛缩及粘连导致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实施三叶术,同期瓣环成形术27例(97%)。其中风湿性病变19例(68%)、心内膜炎4例(14%)、退行性病变3例(11%)以及右心室缺血性病变(起搏导线压迫隔瓣叶1例)2例(7%)。单个瓣叶脱垂或损坏造成的关闭不全7例(23%)、两个瓣叶受累13例(46%)和三个瓣叶全部受累6例(21%),其余2例存在严重瓣膜粘连。结果全组无住院期间死亡,1例术后自动出院,余27例随访0.25~1.7年,平均(1.2±0.8)年,1年生存率100%。随访末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三尖瓣中度以下反流25例(88.7%)、中度反流(2+/4+)2例(9.6%)和重度关闭不全(4+/4+)1例(3.6%)。全组28例术后三尖瓣口面积和跨瓣压差分别为(4.3±0.6)cm2和(2.8±1.4)mmHg(1 mmHg=0.133 kPa),无明显狭窄。结论三叶术在对各种原因导致的三尖瓣反流(除瓣膜缺失严重或挛缩较重伴有钙化)的外科治疗中简单安全,是瓣环成形手术有效补充措施。

  • 标签: 三尖瓣反流 外科处理 瓣环成形术 三叶草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含积雪苷和5%泛醇霜剂(B5多效修复霜)在非剥脱点阵1 565 nm激光术后创面修复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接受面部非剥脱点阵激光术患者84例,男8例、女76例,年龄24~50(39.5±8.6)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行常规面部干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用B5多效修复霜。用皮肤性质测试仪及皮肤图像分析仪(VISIA)对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屏障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时,皮脂含量和角质层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组,经皮失水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7,7.833,12.430,4.538,10.083,8.017,均P<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时红斑指数和黑素指数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2,2.807,3.485,3.009,均P<0.05)。结论含积雪苷和5%泛醇霜剂用于非剥脱点阵激光术后患者,有助于增强保湿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激光术后皮肤屏障功能修复。

  • 标签: 激光 B5多效修复霜 非剥脱点阵激光术 术后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钙库操纵的钙离子通道(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 SOCE)抑制剂SKF96365对百枯(paraquat, PQ)致肝肾损伤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DMSO组、SKF 2 µmol/L组,SKF 10 µmol/L组),PQ组(PQ+DMSO组、PQ+SKF 2 µmol/L组,PQ+SKF 10 µmol/L组)。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A549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NFAT)激活水平变化。构建PQ中毒的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SKF组、PQ组、PQ+SKF组。PQ组按照50 mg/kg腹腔注射PQ;SKF组按照10 mg/kg每天腹腔注射SKF96365,共注射3 d。PQ+SKF组按照50 mg/kg腹腔注射PQ一次,按照10 mg/kg每天腹腔注射SKF96365,共注射3 d。第4天处死小鼠取肝肾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肝肾组织凋亡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结果显示PQ组NFAT明显被激活,给予SKF96365预处理后,NFAT激活明显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HE染色提示PQ染毒组肝脏、肾脏组织轮廓结构不清、细胞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Q+SKF组肝脏细胞肿胀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TUNEL染色提示PQ染毒组肝脏、肾脏组织凋亡细胞增加,PQ+SKF组凋亡明显减少。结论SOCE抑制剂SKF96365能够明显减轻PQ引起的肝脏、肾脏损伤。

  • 标签: 百草枯 肝脏损伤 肾脏损伤 钙库操纵的钙离子内流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急性百枯(PQ)中毒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HP联合CVVH对口服PQ急性中毒(中毒时间≤24 h)患者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1日。试验组采用HP+CVVH治疗,对照组采用HP治疗。提取文献一般信息及患者病死率、存活时间、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发生率等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风险评估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1 041篇文献,最终纳入7篇、共1 199例患者,其中对照组735例,试验组4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HP治疗相比,HP+CVVH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短期病死率〔4 d病死率:风险比(HR)=0.52,95%可信区间(95%CI)为0.38~0.71,P<0.000 1〕,但对远期病死率无明显改善(28 d或30 d病死率:HR=0.68,95%CI为0.39~1.21,P=0.19;90 d病死率:HR=1.13,95%CI为0.61~2.10,P=0.70;总病死率:HR=0.96,95%CI为0.72~1.29,P=0.78)。经HP+CVVH治疗后患者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单纯HP治疗者〔均数差(MD)=2.02,95%CI为0.81~3.22,P=0.001〕,但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根据文献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是前瞻性研究还是回顾性研究,HP+CVVH治疗均可显著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前瞻性研究:MD=1.53,95%CI为0.94~2.12,P<0.000 01;回顾性研究:MD=2.40,95%CI为0.08~4.73,P=0.04)。与HP治疗相比,HP+CVVH治疗后可显著降低患者循环衰竭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0,95%CI为0.30~0.52,P<0.000 01〕,但呼吸衰竭发生率却显著升高(RR=2.75,95%CI为2.18~3.48,P<0.000 01)。结论HP联合CVVH可降低PQ中毒患者短期病死率和循环衰竭发生率,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为进一步抢救赢取时间,但并不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中毒 百草枯 血液灌流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百枯中毒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与肺纤维化预后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10月,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口服20%百枯水溶剂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7例。患者根据病程分为早期死亡组(2周内死亡,共16例)与非早期死亡组(存活大于2周,共31例)。非早期死亡组根据肺部情况分为肺纤维化组(23例)和肺正常组(8例)。随机选择同期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在中毒3 d内每天抽血检查中性粒细胞(N)、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血淀粉酶(aAMY)、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酸碱度(pH)、实际碳酸氢根(HCO3-)、血氧饱和度(SO2)和乳酸(Lac);第1天和第15天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每周检查一次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非早期死亡组比较,早期死亡组患者N、CRP、ALT、Cr、aAMY、CKMB、Lac较高(P<0.05),pH和HCO3-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早期死亡组、非早期死亡组患者第1天CD3、CD4、CD4/CD8均降低(P<0.05),第15天肺纤维化组患者CD3、CD4、CD4/CD8均降低(P<0.05)。与肺正常组比较,第15天肺纤维化组患者CD3、CD4、CD4/CD8均降低(P<0.05)。结论百枯中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低下与肺纤维化的进展有相关性,是影响肺纤维化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百草枯 T淋巴细胞亚群 肺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北美圣苷对淀粉样β蛋白片段25-35(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新北美圣苷对正常PC12细胞及Aβ25-35损伤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新北美圣苷溶液的干预浓度。将PC1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雌二醇组和新北美圣苷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以DMEM培养24 h;雌二醇组加入DMEM和1×10-3 μmol/L雌二醇溶液;北美圣苷组加入DMEM和6×104 μmol/L新北美圣苷溶液,培养2 h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加入20 μmol/L的Aβ25-35储备液,继续培养22 h。采用AnnexinV-FITC/PI双标记检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β, ERβ)及p-P38/P38蛋白表达,检测PC12细胞上清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含量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 ChAT)、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 esterase, AChE)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新北美圣苷组细胞凋亡率[(8.080±0.578)%比(18.500±0.870)%]降低(P<0.01),ERβ蛋白[(0.348±0.042)比(0.273±0.006)]表达升高(P<0.01),p-P38/P38蛋白[(0.372±0.058)比(0.571±0.063)]表达降低(P<0.01),ACh[(14.319±1.039)μg/mg比(9.157±1.605)μg/mg]水平及ChAT[(0.715±0.053)U/mg比(0.280±0.093)U/mg]活性增高(P<0.01),AChE[(2.607±2.048)U/mg比(6.038±1.867)U/mg]活性降低(P<0.01)。结论新北美圣苷可促进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细胞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ERβ表达,抑制P38蛋白磷酸化,提高胆碱能系统功能有关。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乙酰胆碱 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雌激素受体β 细胞凋亡 新北美圣草苷 PC1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白花蛇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与Uniprot数据库,筛选白花蛇舌有效成分及靶基因。通过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筛选肝纤维化的疾病靶基因,使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疾病-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借助Cytoscape 3.8.2软件筛选核心靶点,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实验验证。腹腔注射4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及白花蛇舌组,每组10只。另以10只健康大鼠为空白对照组。白花蛇舌组灌胃白花蛇舌水提液2.7 g/kg,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1次/d,连续4周。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血清GPT、GOT、Alb水平;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6、IL-1β、TGF-β1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HIF-1α、VEGF蛋白表达。结果获得白花蛇舌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成分5个,有效靶点118个。度值较高的有效成分为豆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等;度值较高的作用靶点为VEGF、EGFR、HIF-1α、IL-6。PPI网络中核心基因为HIF-1α、IL-6等;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可能影响RNA转录、蛋白结合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显著富集的通路为癌症通路、乙型肝炎通路、PI3K/Akt、HIF-1通路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白花蛇舌组肝脏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白花蛇舌组大鼠血清GPT、GOT、IL-6、IL-1β、TGF-β1水平降低(P<0.01),Alb水平升高(P<0.01),肝组织中PI3K、Akt、HIF-1α、VEGF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白花蛇舌可通过作用VEGF、EGFR、HIF-1α与IL-6靶点,调控PI3K/Akt、HIF-1通路等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并具有抗炎、抗血管新生、抗肿瘤等生物学功能。

  • 标签: 白花蛇舌草 肝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达尼布联合参附注射液对百枯(PQ)中毒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21年9月,将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尼达尼布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四组以20% PQ 80 mg/kg灌胃,参附注射液治疗组(12 ml/kg参附注射液)、尼达尼布治疗组(60 mg/kg尼达尼布)和联合治疗组(12 ml/kg参附注射液+60 mg/kg尼达尼布)于染毒6 h后开始每日一次药物干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1、3、7 d时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β(IL-1β)水平,观察各组大鼠7 d时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组织湿重/干重比(W/D),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在肺组织中的含量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染毒组大鼠染毒后血清TGF-β1、IL-1β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联合治疗组1、3、7 d大鼠血清TGF-β1、IL-1β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和尼达尼布治疗组(P<0.05);经药物治疗后第7天,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尼达尼布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肺泡腔内出血、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较PQ染毒组减轻,以联合治疗组大鼠肺损伤病变最轻;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大鼠肺组织W/D升高,MDA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FGFR1、PDGFRα、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和尼达尼布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肺组织W/D明显降低,肺组织中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FGFR1、PDGFRα、VEGFR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尼达尼布联合参附注射液可减轻PQ中毒大鼠急性肺损伤,可能与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抑制TGF-β1的激活及抑制FGFR1、PDGFRα、VEGFR2在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相关。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肺损伤 尼达尼布 抗炎 抗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注射百枯(PQ)构建的帕金森(PD)小鼠模型的肠道时间依赖性改变,初步建立脑肠轴的联系。方法于2019年10月,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染毒4周(P-4)组、染毒6周(P-6)组、染毒8周(P-8)组、对照4周(C-4)组、对照6周(C-6)组、对照8周(C-8)组,每组6只。染毒组腹腔注射15 mg/kg PQ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20 g),每周2次。分别于初始状态(0周)及4、6、8周末次给药后,通过神经行为学测试(旷场、爬杆、悬尾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情绪变化和运动功能;收集小鼠1 h粪便,计算粒数及含水量评估肠道功能状态;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小鼠中脑黑质区α突触核蛋白(α-syn)、酪氨酸羟化酶(TH),结肠闭锁小带蛋白-1 (ZO-1)、闭合蛋白(Occludin),炎症标志物分化抗原簇分子11b (CD11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神经元标志物β-微管蛋白-Ⅲ(βⅢ-tubulin)、α-syn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中脑黑质区TH表达水平及结肠神经元标志物βⅢ-tubulin和磷酸化(S129)α突触核蛋白(Ser129 α-syn)共定位。结果与初始状态(0周)和C-8组比较,P-8组小鼠爬杆测试得分和静止时间明显增高,活动总路程、平均活动速度、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1 h粪便粒数明显降低(P<0.05);染毒后,模型小鼠1 h粪便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P-4组和P-6组明显高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P-8组明显低于初始状态(P<0.05)。与对照组(C-8组)、P-4组和P-6组比较,P-8组小鼠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P-4组小鼠早期炎症标志物CD11b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P-4组比较,P-6组和P-8组小鼠CD11b、iNOS、HMGB1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P-4组比较,P-8组小鼠结肠βⅢ-tubul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α-syn和Ser129 α-sy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小鼠结肠Ser129 α-syn与βⅢ-tubulin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0.914 9,95%CI:-0.977 1~-0.708 5,P<0.001);Ser129 α-syn和βⅢ-tubulin在结肠肌间神经丛区域共定位随染毒时间逐渐增多。与对照组、P-4组和P-6组比较,P-8组小鼠中脑黑质区TH表达水平明显降低,α-syn和Ser129 α-syn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模型小鼠中脑黑质区Ser129 α-syn与TH相对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0.971 6, 95%CI:-0.992 5~ -0.895 3,P<0.001)。结论通过腹腔注射PQ成功构建PD小鼠模型,且模型小鼠肠道功能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初步确定异常聚集的α-syn可能是沟通脑肠轴的重要物质之一。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肠轴 肠道 百草枯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忧遁中的黄酮苷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研究其对上皮性卵巢癌的抗肿瘤作用,为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0月至2022年3月。通过大孔吸附树脂结合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忧遁中的黄酮苷进行分离纯化,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测定忧遁黄酮苷提取物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OVCAR3、A2780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忧遁黄酮苷提取物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Beclin-1、Bcl-2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Beclin-1、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GraphPad Prism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值的测定,采用t检验。结果自忧遁中分离纯化得到3种黄酮苷化合物,分别为肥皂苷、夏佛塔苷和牡荆苷;CCK-8实验结果显示,牡荆苷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P<0.05),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OVCAR3、A2780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33.777 μg/μl、34.114 μg/μl、31.968 μg/μl。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和空白组相比,经牡荆苷处理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A2780、OVCAR 3组Beclin-1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为研究对象,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牡荆苷浓度的增加,其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的生长抑制作用越显著(P<0.01);Western bolt结果显示,经牡荆苷处理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中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牡荆苷可以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与Beclin-1的交互作用发挥抗癌活性,控制肿瘤细胞自噬水平,促进自噬基因依赖性细胞死亡。

  • 标签: 忧遁草 上皮性卵巢癌 Bcl-2 Beclin-1 细胞凋亡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百枯(paraquat, PQ)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转分化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MRC-5细胞分为三组,对照组(Control组):不加药物处理;PQ组:以50 μmol/L的PQ刺激MRC-5细胞72 h诱导建立转分化模型;PQ+DKK1组:以50 μmol/L的PQ和10 ng/mL的DKK1同时处理细胞72 h。收集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三组细胞转分化标记物α-SMA、Vimentin和Collagen I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检测转分化过程中Wnt通路相关信号分子β-catenin、Cyclin D1和WISP1的表达变化情况;进一步采用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Dickkopf-1(DKK1)阻断该信号途径,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Cyclin D1和WISP1表达变化情况,以验证干预效果并分析干扰Wnt/β-catenin信号传递对转分化标记分子α-SMA、Vimentin和Collagen I表达的影响。结果处理72 h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PQ组MRC-5细胞α-SMA、Vimentin和Collagen I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同时,在PQ诱导MRC-5转分化过程中β-catenin、Cyclin D1和WISP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采用DKK1干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够抑制PQ诱导MRC-5细胞转分化过程中α-SMA、Vimentin和Collagen I的高表达(P<0.05)。结论DKK1能够通过干扰Wnt/β-catenin信号的激活抑制PQ诱导的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有望进一步抑制PQ中毒引起的肺纤维化的发生。

  • 标签: 百草枯 成纤维细胞 转分化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亚抑制浓度鱼腥水提物和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对肺炎支原体(MP)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株的耐药诱导作用,探讨鱼腥用于治疗MP感染的可能优势。方法10株对3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均敏感的MP临床菌株体外用不同浓度梯度的鱼腥水提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逐级诱导传代。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对传代后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扩增耐药相关基因23S rRNA结构域V区和核糖体蛋白L4、L22基因并测序。结果经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体外诱导后,分别有8株、5株和4株成为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稳定耐药株;与耐药诱导前相比,药物对各临床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提高了2~16倍;诱导前后,所有菌株的核糖体蛋白L4、L22编码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8株诱导耐药株中的6株出现23S rRNA结构域V区A2063G/T突变。经鱼腥水提物诱导传代的各临床菌株最低抑菌浓度提高均不超过2倍。结论体外多步骤亚抑菌浓度大环内酯类药物诱导作用可致MP的23S rRNA选择性突变而产生稳定性耐药。与抗菌药物相比,鱼腥水提物诱导后的MP不易产生耐药。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鱼腥草 大环内酯类药物 体外 诱导耐药 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