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09年至2017年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的眼内期RB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7例13只眼;单眼5例,双眼9例。患儿年龄(17.2±15.5)个月。所有患儿均行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参照眼内期RB国际分期标准对RB进行分期。23只眼中,B期1只眼,C期2只眼,D期12只眼,E期8只眼。患儿接受的治疗手段包括全身化学药物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卡铂方案(VEC方案)治疗、眼球摘除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回顾分析患儿基本情况、就诊年龄、诊断时间、就诊原因、病理诊断、治疗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14例患儿中,首发症状表现为白瞳症12例;眼红1例;斜视1例。行全身VEC方案治疗1~6个疗程;眼球摘除手术5例,其中3例获取到病理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3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例中,累及巩膜和视神经、视神经、视盘各1例。肿瘤转移和(或)颅内病灶死亡7例(50.0%,7/14),患儿中位生存期19个月。因治疗相关死亡4例(28.6,4/14),包括化学药物治疗相关副作用死亡3例,眼球摘除手术后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儿中位生存期3.5个月。早期放弃治疗死亡3例(21.4%,3/14);患儿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颅内转移是眼内期RB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死亡原因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眼球摘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天津市死亡居民的吸烟率变化趋势及主要死亡原因构成。方法研究基于2010—2019年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系统中的收集的数据,共计699 372例纳入本研究;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死亡年份、性别进行分组计算吸烟率、戒烟率及不吸烟率;依据研究人群的出生年份、性别进行分组计算吸烟程度比例;依据年龄段进行分组描述吸烟者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分布情况。采用Joinpoint 4.9.0.0回归软件分析吸烟率变化趋势;采用构成比描述吸烟者主要死亡原因构成。结果2010—2019年死亡居民吸烟率由28.7%降至21.4%,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3.0%(95%CI:-3.9%~-2.2%),不同性别死亡居民呈现同样趋势;戒烟者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10.5%升至2019年的14.7%,AAPC为3.8%(95%CI:1.7%~6.0%);轻度吸烟者的比例随出生年份的后推而增加,1950年及之前出生的轻度吸烟者比例为14.7%,1981年及之后出生的轻度吸烟者比例则高达85.9%;重度吸烟者比例则随出生年份的后推而减少;肺癌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吸烟者和戒烟者的主要死因,戒烟者中13.86%死于肺癌,稍低于吸烟者(16.39%),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5.55%),而吸烟者中随着吸烟程度的升高,死于肺癌的比例也逐渐升高,由9.19%升至19.11%。结论2010—2019年天津市死亡居民的吸烟率呈下降趋势,与天津市居民整体吸烟率变化趋势一致。肺癌、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位居吸烟者主要死因构成的前3位。

  • 标签: 吸烟率 死亡原因 趋势 天津
  • 简介:摘要131I全身显像可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转移或复发的诊疗方案提供主要依据,是目前临床不可或缺的辅助诊疗方法。然而,由于多种生理或病理原因,可能会导致131I全身显像假阳性,这对正确解读131I全身显像、判断是否存在复发和转移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了解造成131I全身显像假阳性的原因对DTC患者的正确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笔者从病因学的角度对DTC患者131I全身显像假阳性的原因进行综述。

  • 标签: 碘放射性同位素 分化型甲状腺癌 放射性核素显像 假阳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或短期内(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原因及再次行改良式PBC的手术策略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PBC治疗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1~79岁);手术无效2例,短期内复发19例,占同期接受PBC治疗患者的5.7%(21/369)。疼痛分区:V2支2例,V3支3例,V1+V2支 1例,V2+V3支15 例。19例短期复发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为46.8 d(范围:23~76 d)。分析患者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原因,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囊外假梨型(1例),Ⅱ型为真梨无效型(2例),Ⅲ型为囊体破裂型(6例),Ⅳ型为压迫盲区型(12例);根据患者类型制定个体化改良式PBC手术方案。观察行改良式PBC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即时有效率为100%。患者术后面部均有轻度麻木,出现咬肌无力5例(23.8%,5/21),口周疱疹3例(14.3%,3/21),复视1例(4.8%,1/21),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范围:13~28个月),1例(4.8%,1/21)患者(压迫盲区型)于术后9个月复发,至我科再次行原改良式PBC后治愈,继续随访13个月未复发,其余患者均未复发。截至末次随访,19例(90.5%,19/21)治愈,2例(9.5%,2/21)改善。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节未受到有效压迫。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改良式手术方案,可提高PBC手术疗效。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复发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无效 压迫盲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与原因不明溶骨性转移瘤(UO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间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3例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61.5±12.9)岁]资料。所有患者全身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且未发现明显骨外恶性肿瘤,病理诊断MM 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1.1±12.2)岁],UOM 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61.4±13.9)岁]。将全身骨骼分为颅骨、脊柱、肋骨、骨盆、胸骨、锁骨、肩胛骨、四肢长骨,分析每个骨骼部位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横截面长径、有无骨皮质破坏、SUVmax以及显像剂分布是否均匀。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结果UOM组患者在锁骨部位未见明显病灶;其余7个骨骼部位中,MM和UOM组患者均以脊柱、骨盆为最好发部位[41.30%(299/724)和49.37%(117/237)、24.45%(177/724)和26.58%(63/237)]。MM组颅骨、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部位病灶长径均明显小于UOM组[分别为5.45(4.30,8.06)与(13.89±11.66) mm、6.15(3.89,10.06)与11.48(7.73,16.90) mm、7.01(4.59,10.56)与(24.61±16.22) mm、8.20(5.14,13.71)与(21.12±13.31) mm、(8.48±5.75)与(19.13±14.26) mm;z值:-8.88~-2.52,t=-2.76,P<0.001或P<0.05];MM组上述部位及肩胛骨病灶SUVmax也明显小于UOM组[分别为1.50(1.00,2.20)与17.15±11.40、2.60(2.00,4.10)与8.20(5.65,11.90)、2.30(1.40,5.28)与10.58±5.52、2.50(1.80,3.90)与9.34±6.01、3.08±2.41与11.38±6.38、2.45(1.50,4.43)与6.90(4.63,17.80);z值:-13.87~-2.41,t=-4.85,P<0.001或P<0.05]。在颅骨、脊柱、肋骨、骨盆、肩胛骨、四肢长骨部位的病灶,MM组以显像剂弥漫性分布多见,而UOM组则以不均匀分布多见;在颅骨、脊柱、肋骨部位的病灶,MM组表现为无骨皮质破坏,而UOM组则表现为骨皮质破坏。结论综合比较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骨皮质破坏情况、SUVmax、病灶长径、显像剂分布,可以帮助医师在获得病理结果前初步鉴别MM与UOM。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转移 骨骼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