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永远在路上》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关键时期播出的一部反腐专题。本文根据视觉修辞原理,对该专题进行解读,深入挖掘片中图像背后的意义表达,帮助观众准确地把握制作者的传播意图。研究发现,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制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视觉修辞手段,包括征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红色文化元素,组织并呈现各类特定的视觉意象,运用各种视觉修辞技巧,来建构某种联想或深层关联,叙事状物、传递情感、表明态度、表达意见和思想。恰当的视觉修辞把制作者的意图植入文本的深层结构,增强了专题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使作品更具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

  • 标签: 视觉修辞 电视专题片 反腐
  • 简介:纪录的生命是真实,要求创作中越客观越好,而创作本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因此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是纪录创作中一个根本问题。当主观创作是一个绕不开的前提,那么给人困惑的是如何在这一前提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创作观念与手法多种多样,但对于纪录创作,客观性与主观性是永远无法绕开的哲学命题,对它们的不同理解,影响、制约着纪录创作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影片最终的样貌品质。处理好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可以明确创作路径、增添创作手段、给观众提供更多认知事物的视角,因此对其探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纪录《沧海桑田》为例,按照影片的创作顺序加以阐述。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主观性 客观性
  • 简介:纪录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和传播国家影响力起着重要作用。选择《一带一路》作为案例,运用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其塑造国家形象的优势、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当下国内纪录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 标签: 跨文化传播 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