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责任》是罗迪.多伊“巴利镇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它以都柏林北部巴利镇上一群年青人组建乐队的经历为叙事内容,生动描绘了乐队的排练和演出过程。通过挖掘小说中音乐元素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考察多伊对爱尔兰身份问题的深度思考。他似乎希望摆脱那种只把爱尔兰视为英国“他者”的程式化思维模式,进而更好地从经济全球化带给爱尔兰的影响来进一步审视本民族文化生产与身份建构的关系,以及文化生产者应有的责任问题。

  • 标签: 罗迪·多伊尔 《责任》 音乐 身份 政治
  • 简介:·勃兰特(DiBrandt)是当代加拿大文坛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1984年因发表诗歌《我问妈妈的问题》(Questions,Iaskedmymodwr)而崭露头角,获同年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提名。

  • 标签: 加拿大 勃兰特 女诗人 当代 创作 文学评论家
  • 简介:在《李王》中,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这是海子写给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一篇致敬之作,是海子表达自我与梵高之间心灵相契的诗章,是对梵高太阳般炽烈燃烧的生命的激情礼赞。在海子的抒情短诗中,这首诗并不难读解,甚至显得有些直白,但却包蕴了海子痛苦、丰富的生命状态与艺术追求,蕴涵了未来一个让世人讶异的杰出诗人的崛起,蕴涵了一个诗人扑入生活的热情与痛苦,还有背弃这个尘世的决绝。

  • 标签: 海子 梵高 太阳意象 热情 痛苦
  • 简介:本文研究莱斯利·马蒙·西克,一位被收录进《诺顿女性文学史》里最年轻的女作家。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西克的作品以及评论界对她的评价,旨在强调西克作为美国印第安女作家的独特身份。第二部分研究西克的著名短篇小说《黄女人》。文章使用生态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试图探究及评价西克作品中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女性寻找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证明在对西克这样的美国印第安作家进行研究时,不应将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印第安文学,他们对于自然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的贡献都是需要重新估量的。

  • 标签: 自然 身份 土地 女性 地域文化 生态女权
  • 简介:2012年10月16日,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凭借历史小说《提堂》再次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成为英国历史上两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本土作家。《提堂》依然以英国都铎王朝为题材,从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出发,围绕国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危机,讲述王后安妮·博林失宠陨落的过程。

  • 标签: 希拉里 布克奖 英国历史 历史小说 都铎王朝 克伦威尔
  • 简介:尤金@奥尼是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者和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荣膺者,一生写了50余部剧作.他早期的剧作受自然主义影响,但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中期的剧作多是实验戏剧,有表现主义悲剧、精神分析悲剧和信仰探索悲剧;晚年的剧作是更加正视惨淡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奥尼的剧作有深远影响,为世界剧坛做出了卓尔不群的贡献.

  • 标签: 奥尼尔 自然主义影响 实验戏剧 现实主义悲剧
  • 简介:<正>克罗代在“就灵感问题给布雷蒙神父的一封信”中论述了“灵感”的三个含义:1.一般含义:天赋;2.具体含义:艺术家创作前的极度兴奋状态;3.宗教含义:纯诗与祈祷的相通。在谈到第一个含义时,他写道:

  • 标签: 诗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音律 纯诗 作品 上帝
  • 简介:<正>伊卜利斯是伊克巴的诗歌中一个很迷人的形象。西方文学中“伊卜利斯”的传统译法是“撒旦”。伊克巴在诗中主要用“伊卜利斯”这个词,个别场合也使用“亚撒色”或“撒旦”。这几个词的基本意思是“魔鬼”。究其根源都是来自《旧约》。这里主要想探讨在伊克巴的诗歌中的魔鬼的形象,故沿用伊卜利斯这个词。伊卜利斯这个人物,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的文学中,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盛行的地区或国家的文学中,虽然有时对他的称

  • 标签: 伊斯兰教 造物主 基督教 犹太教 穆斯林 印度次大陆
  • 简介:汉代经学兴起,小学亦随之迅速发展,并出现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释名》等重要字书。在传统目录学上,这些字书通常被视为经学的附庸,归入经部小学类。今人探讨这些著作,则多从文字、音韵、训诂等角度入手,较少关注语言之外的思想、文化价值。其实,字书就是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所下的定义,从中可以看出时人的思想观念和思辨水平。从文体研究角度看,早期字书可以作为研究文体语义和语源的材料,

  • 标签: 文体学研究 字书 早期 《说文解字》 汉代经学 传统目录学
  • 简介:<正>Ⅰ、元意识Ⅰ.1.1.自我意识对作为独立精神实体的自我意识我们务必进行两种澄清:(一)澄清自我与自在的界限,即把自我从自在中离析出来;(二)澄清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即把个体从类型中抽身。在哲学史上,笛卡尔是进行这种澄清的第一人,他的“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的第一原理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人的觉醒和独立。在此之前的哲学家虽然也谈到人以及人的思想或灵魂,但他们在谈论的时候有一个重大的忽视,就是将谈论者本体排除在谈论之外;笛卡尔的突出贡献在予他将自我意识纳入本体论的思考与建构之中,他通过对一切未经检验的知识体系的怀疑和对人的知识活动或认识能力的怀疑而建立起他的自我意识的观念。尽管笛卡尔怀疑一切,可对自我意识他却毫不怀疑,所以,对自我意识的充分肯定成为对一切充分否定的前提,这种怀疑的直接后果必然导致心与物的对峙与分裂,这是我们建立现象诗学所要竭力抵制的。实质上,笛卡尔的怀疑是一种反省或反思,他的自我意识就是反省意识,为了达到对一切的反省就必须寻求这种

  • 标签: 自我意识 反省意识 无意识 心与物 弗洛伊德 理性
  • 简介:<正>比较文艺与其它文学理论和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文学的方法一起,是文艺的主要领域之一。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法所研究的主要对象照例是一种具有自己內部继承性联系的个别民族的文学;与这种研究方法不同,比较文艺首先对两种或几种民族文学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加以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探明制约

  • 标签: 比较研究 民族文学 文学现象 文学研究 俄罗斯文学 比较文艺学
  • 简介:<正>早在30年代,读者就发现《雷雨》与《悲悼》很相象,但论述者在论述曹禺所受奥尼影响时,大多循着曹禺戏剧主题的某一侧面,或某些人物或某些技巧作比较;而这些比较也往往只是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或加以类比,或揭示其影响所在,而忽略了对于曹禺所受奥尼剧影响的特点和程度,其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及这种影响对曹禺戏剧创作的意义等的探讨。本文拟就这方面作些尝试。

  • 标签: 奥尼尔 《雷雨》 人物性格 《悲悼》 表现主义 戏剧技巧
  • 简介:杜拉斯的《广岛之恋》以电影剧本的形式成就了小说的经典性,用一份无望的爱情诠释着对生命的认知。这份爱情的重量远远大于一般爱情,它承载了爱情本身,也载入了战争,更填进了生命。更多还原

  • 标签: 《广岛之恋》 杜拉斯 爱情 战争
  • 简介:<正>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涌起了第二个浪潮。由于大批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和理论家加入了这一诗歌运动,象征主义诗潮一时间蔚为壮观,迅即席卷了整个俄罗斯文坛。在这一场诗歌运动中,有一位参与者十分引人注目,他公然宣称:“现实主义者是普通的观察者,象征主义者则永远是思想家”,认为“任何一个最小的象征主义者都比最大的现实主义者高明。”这位口出狂言者就是巴蒙特。二十世纪初,他凭藉着自身作品之精湛的技巧,深沉的思想和狂野的力量,成为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诗人之王”,更由于其诗作中华丽诡谲的音乐性所带来的魔幻效果,巴蒙特又被誉称为“诗坛上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意大利著名音乐家,小提琴演奏大师。据传,他曾用小提琴上的一根琴弦进行过成功的演奏)。对于这样一位诗歌大师,以往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界一直保持着沉默,甚至是排斥的态度。然而,巴蒙特是整个俄罗斯诗歌史这一长链中的重要一环,倘若对这一环缺乏了解,也就难以清楚

  • 标签: 象征派诗人 俄国象征主义 诗歌运动 象征主义者 俄罗斯文学 语言
  • 简介:本文从约翰·福斯的小说与哲学互文性的角度归纳、厘清、剖析、点评其浓重而独特的存在之思:上帝隐退无为;此在卡在物理、情绪、精神、认知的种种误区和两难中;个体渺小虚无。于是,他的小说常常描述上帝缺场、智者出场、极端环境中的身心反应、命与仇谋、渺小情结等。个体应对存在压力的对策则是自我放逐、反叛、责任、仁爱。但是,当上述哲学观点转换为文学叙事时,却常常偏颇过度,欠缺圆融辩证,使人迷惑,引人诟病。

  • 标签: 约翰·福尔斯 存在困境 领悟 刻画 出路 过度
  • 简介: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国后前30年索·贝娄作品被排斥在阅读和研究视野之外。后30年来,我国对索·贝娄小说研究经历了开创、发展和初步繁荣三个阶段,对贝娄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成果丰硕。其中,形式研究成为我国迥异于国外同期贝娄研究的中国特色,但我国的贝娄研究尚未能参与国际对话,成果的原创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索尔·贝娄 小说研究 历史考察
  • 简介:评论界对伍夫的研究往往聚焦她对城市的再现,忽略其作品中的乡村场景。本文以《达洛维夫人》、《奥兰多》和《岁月》为例解读伍夫对乡村空间的构建,探讨其乡村书写的文化内涵。伍夫作品中的乡村形象和田园意境一方面与英国文化中的乡村情结息息相关,同时映射出在大英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背景下,英国文化界对英国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自觉思索。伍夫笔下的乡村空间充分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通,富含人文关怀,与刻板压抑、力图彰显和维护帝国权威的都市氛围形成鲜明对照,是一种有效的反殖民主义书写策略。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乡村 城市 帝国 民族身份
  • 简介:雌雄同体(androgyny)这个文学构想是伍夫研究,尤其是《一间自己的房间》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从三方面讨论柯勒律治对伍夫雌雄同体观点的重要影响,指出伍夫在对雌雄同体的界定上很大程度受到了柯勒律治的影响,阐释柯勒律治与伍夫雌雄同体观的基础都是性别与灵魂之间的对应性,但伍夫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使其丰富和发展了柯勒律治的雌雄同体观,梳理了出现在柯勒律治与伍夫作品中具有雌雄同体特质的典范作家,指出伍夫在此点上与柯勒律治观点的相似性。

  • 标签: 柯勒律治 伍尔夫 雌雄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