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历史拒绝逝去”展览呈现了30件绘画、雕塑、素描作品,以及未经专业培训的当代非洲裔美国艺术家们的作品。此次展览展出作品具有媒介与技术手段多样性的特点。通过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和重复利用的材料,彰显创作者的文化与审美亲切感。而作品的主题同样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们深深根植于个人的历史与经验、区域身份认同。

  • 标签: 文化 艺术 身份 非洲
  • 简介:生于牙买加,居住在哈莱姆区的纳里·沃德创造的雕塑作品和艺术装置。以幽默的形式,尖锐的触觉和真实的创作才能向人们揭示了种族不平等的问题。--克里斯汀·斯文森卡普索音乐,唤起了人们无忧无虑地喝着朗姆酒和沐浴阳光的愉悦,还有悬挂的五彩缤纷的"热带梦幻"苏打水,吸引了路人到"快乐的微笑者"博德加的黄色遮阳篷下惬意地消遣。

  • 标签: 热带 幻想 历史 雕塑作品 创作才能 牙买加
  • 简介:罗马尼亚当代画家艾德里安·格尼(AdrianGhenie,1977-)是当今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画家之一。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艾德里安·格尼由国家选派在罗马尼亚馆展出了他的画作。他的作品经常在群展和个展中展出,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画廊和美术馆,例如,利物浦泰特画廊、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佛罗伦萨的斯特罗齐宫。2014年6月,格尼的油画《假罗思科》售出1426000英镑。

  • 标签: 艾德里安 逃亡埃及
  • 简介:书法史上论及晚明书法家时向有邢、董、米、张之说。其中,邢、董二家又有“北邢南董”之说。

  • 标签: 历史内蕴 晚明 书法家 书法史
  • 简介:在不少关于"中国抽象艺术"的评论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谈道,中国和中国抽象艺术缺乏理性,缺乏科学,或者别的相关必要条件。然而,实际上,细思这种判断,就会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对比意义——所谓"缺乏",必然需要一个可资比较的对象和标准。如果没有比较,就不会存在"缺乏"的结论。那么,跟谁比较?缺乏什么?

  • 标签: 抽象艺术 中国 当代性 历史 无意识 有意识
  • 简介:清嘉庆元年(1796)秋天,为了全面了解嵩山众多金石文物的学术价值,已经52岁的黄易,精神饱满,携拓工二人,“从兰阳(今河南兰考县)出发,途经祥符(今河南开封)、郑州、荥阳、汜水、巩县、偃师”,来到河南登封嵩山访碑,其间作《嵩洛访碑日记》记述自己访碑的过程;

  • 标签: 历史建筑 嵩山 黄易 学术价值 兰考县 河南
  • 简介:《石渠宝笈》是我国古代书画著录史上的扛鼎之作,在艺术研究史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以辑补《全元文》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其在保存古典文献上的独特价值。新辑的二十九篇佚文,既有如张翥、周伯琦、商挺等名家,也有如张圣卿、王渐等不见经传者;既有鲜于枢、班惟志等书家兼曲家者,也有绘画大家吴镇。此不仅可补缺《全元文》,更重要的是呈现出动态的历史形态,为进一步研究当时文人多层次交游活动提供铺垫。

  • 标签: 《石渠宝笈》 文献价值 《全元文》辑存
  • 简介:吐鲁番文书以数量大、种类多而着称于世,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总结,文书的书法特徵比较明显,篆书字体几无,简牍也多在近邻敦煌和楼兰两个地域出现,行书、草书、楷书为吐鲁番文书的主要书体,当然也不排除有少量的硬笔书和外来文书体的出现,本文重点研究吐鲁番汉文书书法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漠代简牍书迹几近杳无,到晋代十六国前凉时期为一个大的书写阶段,书体以楷书、行草书、章草书为主要书体;之後,高昌王国一百八十年的统治历程为第二个书法发展阶段,仍以行草书为主要书体,迨至唐西州时期行草书和小楷达到创作高峰,可视为书法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本文对此三个重要阶段详论之,宋元明清时期略之.

  • 标签: 高昌简牍 高昌国书法 晋代十六国书法 唐西州书法
  • 简介:自东汉中期至南朝,书法问题的讨论孕育并形成了一组核心审美准则:"工夫"与"天然"。这组概念的前身是西晋的"工巧"与"笔势""精熟"与"妙有余姿",南朝初期的"字形"与"自然"。这些两两相对的概念组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最终定型成"工夫"与"天然"。其间,因着这两种性质。

  • 标签: 历史问题 审美趣尚 天然 工夫 分野 父子
  • 简介:不知何时起,中国艺术界仿佛达成了一个永远正确的"共识",叫做"中国没有真正的艺术批评"。矛头指向的是艺术批评的玄虚、空洞、花哨、无力,以及背后暧昧不清的利益交换。大部分时候这仅仅是一项笼统的指控,缺乏具体的论证与明确的主张,止于情绪的宣泄,人们甚至潜在地把批评的衰败看作资本侵蚀艺术的绝症,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或者看破一切的淡然。

  • 标签: 艺术批评 美术批评 中国 20世纪 历史 文选
  • 简介:雅克·朗西埃作为法国当今重要的哲学家,以其对政治的敏感,艺术批评的尖锐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思想而影响深远。《美感论》是雅克·朗西埃关于艺术的理解与透视,也是最新译介到国内的朗西埃著作之一。该书以时间为记忆线索展开对于西方艺术史的贯穿性解读,将西方著名的艺术诞生场景及艺术观念作为批评解析的重点。文章将从三个方面阐释这本著作即书评的解析,作品呈现特点的展示、作品传播影响来探讨此书译介的学术意义。

  • 标签: 雅克·朗西埃 美感论 艺术现代性 审美体制
  • 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的演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由于原有美术作品对于革命历史的某些阶段和事件缺乏充分表现,且政治教化诉求已成为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和评判标准,因而1965年4月到1966年4月期间,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了第三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活动。此次创作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一、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探讨过去创作中的问题,并“认真地进行世界观改造”,后来发展到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武器来指导一切工作;二、在分配画题后,创作者按照题材需求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去体验生活;三、画稿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审查,但最终完成并保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数量甚少。

  • 标签: 革命历史画 毛泽东著作 毛泽东思想
  • 简介:《李行素墓志》《张淮澄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李行素其人,史料中只有零星的记载,但其墓志内容丰富,印证了晚唐时期裘甫起义、南诏入寇等诸多史实,尤其对于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归义军、嗌末与唐朝中央政府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同时《张淮澄墓志》,对于补苴张义潮的家族世系,以及明晰张义潭入质相关的历史问题,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材料。此外,笔者新近所获《魏远望墓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增补史书记载唐沙瓜二州刺史之阅遗。

  • 标签: 李行素 归义军 张议潮 嗢末 张淮澄 魏远望
  • 简介: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条道路比丝绸之路更为悠久——以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为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没有哪一条道路比丝绸之路更为漫长——它通过草原、沙漠和海上所建立的道路,第一次把不同地域的文明连结为一个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丝绸之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第一次全球化运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条道路上诞生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从长安到两河流域,再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态跨越了种族、语言和地域的隔阂,

  • 标签: 人类历史 古代文明 艺术考察 时代精神 陆上丝绸之路 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