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20纪80年代以来,台湾电影女编剧们积极参与台湾电影创作的变革创新,其创作注重植根台湾历史、遵从女性经验、凸现本土意识,努力传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书写个人成长经验。其电影剧本的创作主题主要体现为成长之愁、寻根之旅、个体之微、生存之况、人生之伤,力求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寻心灵原乡,在传统文化中觅求精神力量。

  • 标签: 台湾电影 女编剧 本土 历史 女性
  • 简介:《赵氏孤儿》曾是一部元代杂剧,故事取自《史记》。2010年陈凯歌将其改编为电影,近日,由吴秀波、杜淳主演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又把这个题材搬上荧屏,并将当今似乎遗忘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价值观再次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该剧在故事改编、人物设置,及戏剧冲突和画面效果等制作上拿捏到位被无数人封为"零负面"的佳作。而实际,真正佳作能够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追捧,向来不仅仅是制作方面的严谨,《赵氏孤儿案》成功的要诀,恰巧是因直击当代观众缺失的情怀,因为情怀一旦缺失,再相遇时才显得更加美好。

  • 标签: 经典改编 传递价值 诠释精神
  • 简介:20纪60年代后期,伴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以摇滚乐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对于日后的摇滚乐迷而言,其中有不少都是永恒的经典;而对于非摇滚乐迷来说,这些纪录片对于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是功不可没。阿尔伯特·梅索斯在一次采访中说:"关于音乐会的纪录片确实比其他影片更加真实地描述了20纪60年代。"1在他看来,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还是20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影。

  • 标签: 阿尔伯特 音乐形式 于非 拍摄对象 反文化运动 伍德斯托克
  • 简介:<正>一、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在经历了越南战争、嬉皮士运动、美国民权运动及性解放运动之后,20代90年代美国人迎来了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复苏的繁荣年代。电视、流行音乐、快餐、家庭录像带、有线电视网、DVD等大众文化产物的普及挑战着传统精英文化的绝对统治地位。'在1985年至2002年之间,录像机成为美国家庭的一个标准特征。91%以上的家庭拥有一台或多台录像机。从1997年技术的引入到现在,DVD市场的扩大更是显著的且不同寻常的。仅仅5年的时间,DVD的销售量从1997年的32万台激增到2002年的2510万台。'﹙《美

  • 标签: 大众文化 好莱坞电影 独立电影 精英文化 美国民权运动 独立制片
  • 简介:我的改编经历自2006年,接到了《四同堂》改编的任务之后,我有如履薄冰之感。对于这部在童年时期看了便有深刻印象的电视剧及原著,时隔二十年,如何改法,需要慎重再慎重。

  • 标签: 《四世同堂》 改编 手术 幽默 童年时期 电视剧
  • 简介:纵观20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儿童电影,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常常热衷将镜头对准中国贫困的农村,聚焦于即将辍学的贫困儿童,描述儿童为求学而做的种种不懈努力,这为此类电影带来了一些困境。具体来说,这些影片习惯于用道德化叙事甚至悲情化叙事来规避真正的现实危机,一方面展现农村儿童对城市的向往,将进入城市作为终极的成功想象,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农村传统的文化根基和伦理美德在农村儿童身上的体现,作为对城市人焦虑空虚功利的疗救来源。农村儿童电影未来的出路,应不再纠结于城市与农村的二分法,而是立足于"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建构新的农村儿童形象,表现农村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展现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 标签: 农村儿童电影 城乡对立 困境 出路
  • 简介:20纪80年代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影像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生产的城市、技术员的城市到个体户的城市和消费的城市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空间呈现中地域性因素的突出和越来越明显,这在有关“北上广”的影像表现中尤其如此。这种状况表明,80年代的城市电影中城市空间的呈现常常处于城乡、中西和内外之间多重关系的交叉点上,因而有关城市空间的呈现某种程度上就是这多重关系变迁的反映。

  • 标签: 80年代城市电影 空间呈现 文化政治
  • 简介:《全民议事听》栏目概况:广东本土第一档以公共新闻事件为背景题材的大型时事辩论类节目,在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节目组织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相关领域专家,针对公众关注的公共事件进行辩论。2011年12月10日该栏目作品《狼爸危险的教育实验?》荣获2011年度广东新闻奖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一等奖。

  • 标签: 主持人 多元观 王世 对话 新闻事件 节目组织
  • 简介:在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工业发展背景之上兴起的“亚洲电影”言说,既未能在外部解决作为中心的西方谱系,也未能清理其内部的东方主义倾向,在面对北美和西欧的市场实体时,原意是要消解全球化与均质化的亚洲电影想象,却鼓励了一种对于亚洲肖像的争夺,并以放弃本土文化多样性为代价来完成一个自我东方化的进程。

  • 标签: 亚洲电影 21世纪 重新思考 文化多样性 发展背景 电影工业
  • 简介:杨耐梅是早期中国著名影星.她在20纪20年代的银幕表演之余,还频繁亮相各种场合,并登上大众媒体,她的浪漫化明星形象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充满迷人魅力.20纪20年代杨耐梅银幕之外明星形象的公众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成为我们认识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形象传播的重要样本.

  • 标签: 杨耐梅 媒体 明星形象 20世纪20年代
  • 简介:对于20纪90年代英国青春电影的讨论和关注也许应该提供英国其他流行文化的情形,并且在彼此参照的基础上探讨所涉及的其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电影 流行音乐 怀旧情绪 舞蹈 电视 青春
  • 简介:根据《综艺》杂志1993年的利润表,投资回报率显示,1993年最赢利的电影不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豪华的恐龙巨片《侏罗纪公园》(回报率为13.79:1),而是李安执导的温和的跨文化社会喜剧《喜宴》(回报率为23.6:1)。这部影片在财务上的成功(全球毛利为3000万美元)还伴有广泛的影界好评,包括一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来自西斯凯和艾伯特(SiskelandEbert)的极具商业重要性的“两个大拇指向上”(“twothumbsup”’)。

  • 标签: 《喜宴》 独立电影 文化身份 边缘化 投资回报率 《侏罗纪公园》
  • 简介:本文对20纪80年代的香港城市电影进行文化研究,提出喜剧、动作、黑社会共同构成香港电影文化三原色的观点,并以新艺城公司代表作《最佳拍档》系列以及黄百鸣的喜剧电影为例,分析了香港电影中喜剧元素的文化特征。

  • 标签: 香港电影 城市电影 新艺城 喜剧
  • 简介:丹麦电影在20纪90年代后再度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逐渐向国际化阶段过渡。作为亚文化范畴的丹麦电影以民族志的书写范式为标准,在"街角"和"宗教"两大社会基本主题上颠覆传统思维,实现了艺术突破,既摆脱了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电影内容匮乏的困境,也为国别电影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新的策略参考。

  • 标签: 丹麦电影 民族志书写 街角 宗教 国际化
  • 简介:本文梳理了20纪20年代中国小报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其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建立、小报对特定电影放映机构电影放映资讯的记载、小报对当时影院内外人文风情的记录,小报对地方电影信息的关注与汇集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小报在20年代中国电影放映史写作中可能担当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小报 20年代 中国电影 电影放映史
  • 简介:崛起于20纪70年代的意大利导演南尼·莫莱蒂,是当今世界影坛不折不扣的一位集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甚至包括剪辑于一身的电影作者.他一直坚持着自1976年电影处女作《我自给自足》(Iosonounautarchico)以来矢志拍摄的"个人的、有根的电影",不以观众的意志为转移,多拍摄一些注重个性化探索主题与风格的电影;而且他的电影风格独特怪异,一方面以善于自我嘲讽、自我思辩的方式进行创作被誉为是"意大利的伍迪·艾伦",一方面又明显地带有类希区柯克式的标签,他本人必须出现在每一部电影中,必须以幽默的方式来呈现"社会与政治环境、以及我们这一代的"(导演语)人,还有自传色彩浓重等特点都自始至终地贯穿于他的创作.

  • 标签: 意大利 电影导演 《亲爱的日记》 《儿子的房间》 20世纪90年代 南尼·莫莱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