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一、五十年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1965年至2015年,是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建立民族自治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西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治区内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蒸蒸日上。因此,可以说,这50年是西藏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内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如下的阶段性特征:

  • 标签: 经济发展 十年 历史客观 三次产业 经济增长 经济区经济
  • 简介:笔耕不辍、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的杨东甫教授,是国内散曲研究界的名家,近年来又致力于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继出版《八桂千年游:古代广西旅游文学作品荟萃》《笔记野史中的广西》等相关著作之后,近期又与其令嗣杨骥博士合作完成42万字的新著《清代广西巡抚列传》,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10月出版。

  • 标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文化研究 研究成果 巡抚 清代 评介
  • 简介: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伴随着明代王朝的灭亡而受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的猛烈抨击,不意竞导引出清人全面否定宋明理学之结果。影响所及,近百年来理学及理学家的文道观及其诗学实践等研究问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历史困境。而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问题,涵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学、文学等诸文化形态,反映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大文化类型之一——宋型文化的哲思意趣、审美取向与文化追求的精微、雅正、弘大气象。只有对此作纵深的研究突破,才可为相关研究课题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和进行研究的理论元点。仔细寻绎前哲时贤的研究足迹,分析其得失,有利于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两宋 理学 文道观 诗学
  • 简介:人权就是人类的权利。其核心就是使人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人权具有普遍性,是世界公认的价值准则;充分享受人权是世界各国人民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 标签: 人权 尊重 保障 民主 政治制度
  • 简介:“高丽棒子”是近世数百年以来中国民间对朝鲜半岛居民的流行称谓,关于其源流变化至今研究不多。目前学界认为,这一俗语由朝鲜汉籍古籍中“帮子”、“榜子”、“房子”传承而来。明清以来“帮子”群体跟随朝鲜使者来华活动,颇有恶行,由此在中国社会构成特有的历史记忆,促成这一带有民族歧视色彩的俗语产生。其实,“帮子”与“榜子”、“房子”本就不同,而“高丽棒子”别有源头。至于“高丽棒子”后来掺杂了民族歧视成分,亦有更为重要的历史动因。

  • 标签: 高丽棒子 帮子 中朝关系
  • 简介:十年前,笔者应邀在《史学理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全球历史观”的困局与机遇》。文章提出我们在欣赏巴勒克拉夫等人的远见卓识,早在1950年代就提出的“全球历史观”的同时,不能对“全球历史观”所面临的多种挑战视而不见。这种挑战首先表现在“全球历史观”的影响力依然有限,没有能够进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第二是时代背景的转换对“全球历史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对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的进展视而不见,不能仅仅体现为对非西方国家历史公正阐释的追求,而应该体现为对“西方中心论”和原来意义上“全球历史观”的双重超越;第三是应对当时迅速崛起的全球化的理论探讨对“全球历史观”构成的理论挑战。

  • 标签: 全球历史观 全球化时代 理想与现实 世界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运动影响下,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新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借鉴苏联历史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提升了教学质量。但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 标签: 苏联 中国 历史教学
  • 简介:随着90年代以来犹太研究在中国持续深入地开展,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也开始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有关这一主题的论文不断出现,相关研讨会也举行过多次。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看不到一部全面、细致地介绍大屠杀的历史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2011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学者索尔·弗里德兰德尔近60万字的宏篇巨制《灭绝的年代:纳粹德国与犹太人,1939-1945)(以下简称《灭绝的年代》),为中国公众和知识界了解大屠杀的实施背景和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人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大屠杀提供了不少真知灼见。

  • 标签: 纳粹德国 历史著作 大屠杀 犹太人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学术界
  • 简介:民间文献是反映民富国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民间文献在修志中具有开发与利用价值。以商业会馆资料为例,论述了五种民间文献信息的价值,同时,介绍了发掘和利用商业会馆非文本资料的基本方法。

  • 标签: 民间文献 商业会馆 修志 作用
  • 简介:历史记载的“方腊”在《水浒传》中因为艺术加工的原因出现了传承、类误与膨胀等三种类型的继承与演化。而方腊民变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成全“梁山泊好汉”忠义的需要及《水浒传》故事情节的安排是出现继承与演化的原因。归根到底则是作者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历史史料在文学创作中被重构。

  • 标签: 文献 水浒传 方腊
  • 简介:本文通过传记档案等文献与《清圣祖实录》的比对,指出这些史料在记述康熙四十七年众臣保举皇太子及其首倡人物史事中有不实之处,并对撰修者书写这一史事的立场和观点提出看法。旨在探讨如何正确研读史料,并据此探究历史真实。

  • 标签: 一废太子 康熙帝 满洲大臣 史料 史实
  • 简介:本文根据笔者研究清华大学"文革"历史的体会,尤其是查阅清华大学"文革"档案的经历和采访有关清华"文革"当事人的经验,阐述了看待"文革"历史档案所应具有的态度,强调了评价"文革"记忆所应具备的方法,论证了梳理"文革"口述所应坚持的取向,旨在凸显如何把握"文革"档案—记忆—口述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而力求开创出"文革"研究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得益彰的崭新形态。

  • 标签: “文革”历史 清华大学 档案 记忆 口述 关系
  • 简介:过去的60年中,台湾"中国研究"1领域经历了一个从主要关注政策分析和政治教化到以学术研究为主、政策分析为辅的渐变。在这一转变进程中,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角色也相应经历了一个从垄断中国研究、与其他受官方影响之研究机构共同服务高层的政府智库向多元学术与政治市场中学术产出和政策影响之竞争者的转变。本文即试图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考察这一转变: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与政府之关系,研究人员之教育背景,以及主办的主要学术刊物之采编政策。通过这些考察,本文认为导致国关中心转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学者的代际更替,另一方面来自海峡两岸关系之解冻以及台湾岛内政治与教育发展。

  • 标签: 台湾 中国研究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转变
  • 简介:战后七十年,纳粹史叙事经历了多次模式转换,从民族神话叙事到批判叙事,再到多样化叙事和未来的欧洲叙事,历史学家们承担起了历史“公共性”的使命,突出了历史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性地位。在此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也获得了集体归属感和行动能力的基础。

  • 标签: 纳粹史叙事 民族认同 联邦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