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多项地震学参数(地震空间分布,b值,C值、D值,Mf值,GL值,YH值,AC值等)的异常变化,期望从中能够找出对中强地震短临预报有意义的地震学参数和特征图像,以增加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 标签: 山东 苍山地震 地震学参数 地震短临预报 地震活动
  • 简介:地下流体尤其是地壳深部的地下水,当它们形成具有一定封闭条件的承压系统时,能灵敏地反映地壳的应力应变状态,这种深部承压系统近似一“天然应变仪”,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与地壳应力应变的关系,利用相关斜率分析法,探讨相关斜率K值时空演变序列与地震间的关系,得出相关斜率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且有短期预报效应

  • 标签: 地下流体 地壳 应力 应变 相关斜率
  • 简介:1[例1]故障现象示波管内无y轴扫描波形,且调节y轴幅度电位器无效,其它一切正常。1.1原理分析工作原理简图见下图。y轴扫描波形的产生,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1.1.1示波管⑥、⑦脚即垂直偏转板有正常的工作点;1.1.2前级送给该偏转板的信号必须正确。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示波管才

  • 标签: 示波管 原理分析 扫描波形 显示异常 传真机 故障现象
  • 简介:从天气尺度瞬变涡旋与时间平均基本气流双向相互作用建立异常型的角度,研究了夏季乌拉尔地区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形成与维持.首先基于合成分析,研究了持续异常期间的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情况,结果表明:正异常时,在上游地区,从北大西洋中部到西欧沿岸,瞬变活动明显增强。负异常过程时相反,该地区瞬变活动减弱。利用线性正压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在合成正异常基本流及7月气候基本流等两种基本流下,正异常时上游异常瞬变活动对异常建立的贡献。结果表明:正异常时,上游增强的瞬变波活动有利于正异常的建立与维持。利用基于线性正压原始方程模式设计的风暴轴模式,研究了时间平均基本流在组织与调控瞬变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当乌拉尔地区高压脊发展时,有利于瞬变在上游的北大西洋中部到西欧沿岸地区组织起来。脊发展越强,越有利。结合上述两方面的结果,提出了瞬变与行星波双向相互作用的乌拉尔持续正异常形成和自维持机制。

  • 标签: 持续异常 风暴轴 行星波 双向相互作用
  • 简介:介绍了西宁地震台水氡测量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判别及排除,并从氡值的变化中提取异常信息,为地震预报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干扰因素 异常信息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手段共88个台点的资料系统分析、整理、汇总,认为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短期内前兆异常具有明显的特征,并认为8.1级地震的发生不仅仅是大构造断裂带活动的产物,更是在某种特殊的力源作用下,大区域构造应力发生显著变化,并在几条边界构造大断裂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1次强震活动。

  • 标签: 前兆异常 时空特征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 简介:本文对苍山5.2级地震前,鲁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5.2级地震前,该区波速比的时、空分布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时间分布的异常形态为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空间分布则为近似圆形的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外围地区显示地震平静。苍山5.2级地震前,我们曾根据该区的波速比异常变化,对鲁南地区提出了预报意见。

  • 标签: 鲁南地区 波速比 低值异常 苍山地震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 标签: 昆仑山口西地震 地下流体 特征
  • 简介:较系统处理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地形变资料,着重对1975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发生的部分强震、中强震震前出现的地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给出了中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指标。并探索了由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提取无量纲的年速率比γh的新方法,给出了沂沭带整个测量区域速率比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

  • 标签: 形变 中短期异常 年速率比 动态演化 环渤海
  • 简介:本文根据莆田地震台近几年来电磁波观资料的分析,震例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辐射信号常在震前存在着起始异常-主异常-衰减异常-平静-临震异常、在平静时地震的特征。本文对闽台地区几次中强地震电磁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震的短临预报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 标签: 电磁辐射 信息异常 综合分析
  • 简介:利用调制地震方法通过对山东及邻区1970年以来的所有定位地震进行时间空间扫描。对该研究区内10个ML≥5.5级地震前的调制地震频度、小震调制比Rm、小震调制异常面积Srm和调制地震条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前调制小震频度的突跳、Rm-t图出现第3次突跳和Srm异常区的连续多次重迭和调制地震条带交汇区可以作为中强地震时、空、强三要素短临预报指标。

  • 标签: 调制地震 短临异常 地震预报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气象部门观测的3.2m气象地温资料相关距平、均值的处理和分析,总结了各自的异常形态.结果表明,3.2m气象地温异常对中强震有一定的中长期前兆意义,作为预报地震的辅助手段是可行的.

  • 标签: 昆仑山口西地震 气象地温 异常特征
  • 简介:根据同步分析多种属性和分析在三维体中形成的四维异常,明显地改进了时延地震可视检验的程序。一种模式识别方法用于结合来自多属性的互补信息并监测四维异常。该方法由两个步骤构成——分析步骤与识别步骤。分析步骤目的在于发现四维异常的有代表性样本。而在识别步骤中,这些样本用于训练神经网络以便识别四维异常响应不同于背景响应。它表明了样本的选择极为重要而且应该与时延研究的目标相对应。与常规单一属性分析相比,它显示了无重复噪声的明显减少。此外它还展示了指导时延分析(辨别不同类型的四维异常)方法的潜力。一般说来,非重复噪声可以降低四维地震表征工程的价值。代价不菲的专用采集方法可能减少非重复噪声。在这次研究中,证明了用本文所叙述的高代价监测技术能够减小非重复性噪声。

  • 标签: 四维地震 分析步骤 目标 信息 样本 代价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一九九0年四月二十六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内及附连区域地震的地震波参数异常,为共和地震的前兆异常反映及强余震预测提供一些新的依据。

  • 标签: 地震波参数 前兆信息 共和地震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的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的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对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的北极涛动(A0)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的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的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的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的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 简介:1引言三明市每年从汛期结束后至初夏的7月是夏季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时期的雨量多寡,特别是有无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丰歉以及水电、水利生产密切相关。关于初夏旱涝的分析研究大多着重于对各自成因的分析,并且更多的是对干旱的分析,对夏涝年份的环流特征分析不多。本文利用月气象资料,分别对初夏旱涝年份同期、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做好初夏异常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有益的依据。

  • 标签: 旱涝年份 环流特征 三明市 初夏 异常 诊断
  • 简介:本文利用福州电磁波观测资料,对给定时段内、范围内的闽台地区地震进行相关分析,找出福州电磁波异常与地震的相关系数,探讨福州电磁波异常信息的映震效能,为今后利用电磁波观测资料异常信息进行临震预报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电磁波观测 震前电磁波异常信息 临震预报
  • 简介:利用浅层地温时空演化特征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80年以来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浅层地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地温测站在地震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异常指标在空间上表现为地热涡的出现、活动和迁移,在时间上多数地震以高值异常为主,持续时间随震级大小而变化,中强地震一般持续1~6个月,强震持续时间可达1~2年.

  • 标签: 浅层地温异常特征 中短期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 地热涡 地震前兆
  • 简介:通过对汰内井水氡多年年变动态的分析,发现台湾地区强震前后汰内井水氡测值表现出持续高值的异常,这些异常多为中期与中短期异常,有时也有短临异常和震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汰内井水氡对台湾地区的强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可为台湾地区的强震预测服务。

  • 标签: 汰内井 水氡年变异常 台湾强震 映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