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
  • 简介: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的中国观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一时期有多位来华俄国人在其行纪中就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法律、社会与风俗运用了不同于18世纪的负面评价套语。中国由18世纪令人艳羡的文明国度沦落为停滞、腐朽、落后的代名词。欧洲社会的进步、黑格尔等人的历史哲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来华行纪深刻影响了来华俄国人关于中国的书写倾向并与后者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中国观的转向。

  • 标签: 俄国人 行纪 中国观转向
  • 简介:俄国文学在《伊戈尔远征记》的辉煌之后蛰伏了500年,从彼得一世起开始对西欧文学进行模仿和追赶,到了普希金时代开始表现出独立的意识,到了30年代完成了自立的蜕变,其标志就是普希金与司汤达在相近的时间各自独立地完成了本国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索并创作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 标签: 俄国文学 普希金 现实主义 自立
  • 简介:【摘要】中国在其原有特殊文明形态被西方入侵打破后,以输入——迫进的形式发展出的近代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传统对外体系的逐渐崩溃,和救亡图存目标下对世界民族观念的建构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过程中的两大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学日本、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国成立及五四运动可谓四个发展的关键节点。本文拟就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过程进行梳理,并对这一过程中的两大趋势及其四个关键发展节点进行探究。

  • 标签: 近代中国 民族主义 对外体系
  • 简介:曾思艺教授等著《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是一部融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佳作。它结合多种批评方法全面梳理了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并对唯美主义诗歌创作进行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分析解读,兼顾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实现了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同时,该著还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探究了俄国唯美主义的文学关系,论述了其继承发展与影响接受。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的著作,对完善俄国文学发展史、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曾思艺 《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 理论与创作》 唯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