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黎庶是晚清著名文人,但关于其生平的研究却存在不少模糊甚至讹误之处,利用正史、别集、家谱、方志、日记等文献,对黎庶的生平重做勾勒、描述和评价,可以推进对相关课题的研究。

  • 标签: 黎庶昌 传记 笺证
  • 简介:<正>[推介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在灿烂的朝霞和燃烧的夕照里,活过或在活的人们,都会多多少少地存留一些温馨快活的记忆。在那些可能不太多但已富足的日子里,只要有了快活,什么愁啊穷啊苦啊,都随轻风而去。阳光是福,灿烂是福,日子是福。这些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概念存有距离的非物质因素,一旦附着在智慧的对象身上,便添了许多丰富与自在,也生出无穷的精神财富来。

  • 标签: 阳光灿烂的日子 李昌 非物质因素 精神财富 人类进化 变化性
  • 简介:我发现地板上冒出一粒粒晶莹的小水珠。咦,难道地板也冒汗吗?我很奇怪,跑去问爸爸,爸爸说,那是“回南天”。天气闷热,空气潮湿,快下雨了。

  • 标签: 地板 闷热 潮湿
  • 简介:“晋城”,明清以来的一些《水经注》刻本都讹作“晋川”;例如明嘉靖年间黄省曾刊本,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吴琯刊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朱谋玮的《水经注笺》等;至于清代沈炳巽撰《水经注集释订讹》及王国维之《水经注校》中于此也未作订正。根据清代一些考据家们如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人的考订,认为“川”乃是“城”字之讹。王先谦作《合校水经注》,杨守敬、熊会贞作《水经注疏》,二书中都采纳了全、赵,戴三氏的考订结果,这样,

  • 标签: 水经注 晋昌 朱谋玮 长宁川 赵一清 熊会贞
  • 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也是我省侨务工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的30年.……

  • 标签: 侨务兴 国运昌 昌侨务
  • 简介:<正>朱宝教授,是著名哲学家、古典文学专家,1909年3月10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及硕士学位。抗战期间,在云南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任讲师。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法学院、上海无锡国专、重庆湘辉学院、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授,重庆解放后,朱先生参加革命工作,在川东教育学院、重庆师范学院、西南军区师范学院任教授。195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1956年秋来陕,在西

  • 标签: 燕京大学 西南军区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 硕士学位 副教授
  • 简介:浙江省建德市寿镇(俗称万松镇)。已经历了1700多年的历史风云。寿东西向狭长分布,南边是清澈的溪流,称为艾溪。北边是蜿蜒的丘陵,称为万松山。明代诗人彭鼎咏艾溪:"一溪新水绿如萝,整日清风起碧波。来往扁舟人唤渡,满篷烟雨落花多。"清末贡生叶诰书咏万松山:"缓步松山第

  • 标签: 寿昌 明代 历史风云 浙江省 建德市 松山
  • 简介:我与贵神交已久,但真正走近何贵,还是今年夏季的一天。那是我去外地参加一项活动,转程到佳木斯和他作了一次长谈。何贵与中国的传统文人一样,非常喜欢花中“四君子”中的竹,他的办公室和家中有几盆翠竹,这在东北是很少见的。明朝……

  • 标签: 何昌贵 书法家 书法艺术 书法创作 艺术风格
  • 简介:一九四三年生于四川新都,祖籍广东梅县。一九六五年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一九六九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九八二年创作的组画《火把节》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并获“佳作奖”。

  • 标签: 美术作品展览 四川美术学院 协会会员 少数民族 美术家 火把节
  • 简介:陈吕浩早年参加革命,曾两次去苏联,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西路军总政委。孟力,从小就到延安参加革命。她经组织推荐考进人民大学,1952年至1957年先后在人民大学俄语师范翻译系和北京俄语学院学习,正是俄语专业把她和陈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她因为深爱自己所学专业而舍不得丢掉它,经组织推荐由中国科学院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工作,从而认识了编译局副局长陈浩,1965年7月和陈结婚。

  • 标签: 陈昌浩 中国科学院 人民大学 大学俄语 红四方面军 俄语专业
  • 简介:<正>袁英教授(字兰子、兰紫,1894——1973),生于湖南醴陵农村的一个乡绅家庭。父袁家普(雪庵)是一位思想先进的饱学之士,民国官员。他对女儿的教育极为重视。袁英幼时在家乡读私塾,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少时由其父送到长沙、上海读书,1916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塾。其父自费送她到英国留学,一去五年。先就读于伦敦Black-heath中学,1918——1921年就读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为该校攻读英国与欧洲文学的第一位中国妇女,主修古典与近代戏剧。1921年7月以论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论文获文学硕士学位。因她是中国妇女在英国获文学硕士的第一人,当时路透社特为此发了消息,国内各大报刊随即登出,但误将姓名译为“张英女士”。此时,她已开始写文章寄回国内发表。现仅发现的一篇写于1920年的《论女子留学的必要》,响彻了五四运动时代倡导妇女解放的呼声。

  • 标签: 莎士比亚 袁昌英 中国妇女 法国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妇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