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根据采用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的治疗方式;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有效率为92.5%,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溶栓进行治疗有效率为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方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血栓溶解,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产生,能使下肢深静脉通畅,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腔静脉 静脉置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中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间共31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组)15例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16例进行近期疗效观察。结果31例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发现观察组眩晕再发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无缺血性事件发生。对照组有6例眩晕再发,其中2例小脑梗死,1例脑桥梗死,1例右侧枕叶梗死,2例复查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一侧椎动脉闭塞。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进一步降低孤立性眩晕合并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眩晕再发,能较好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药物疗法 支架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胃管置入长度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的影响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5例患者在胃肠减压时,胃管置入长度为45-55cm,从耳垂-鼻尖-剑突,观察组55例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为50-65m,从耳垂-鼻尖-剑突呵护肚脐连线重点。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管阻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负压引流液量800mL及以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满意度为96.36%,对照组满意度为83.64%,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常规胃管置入长度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适当延长胃管的置入长度,可有效提高胃肠减压效果,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管置入 急性胰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予以护理延伸服务对服药依从性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所收治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192例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延伸护理服务,观察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服药的依从性明显比对照组高,且MACE的产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经统计学分析,存在着P<0.05的显著差异。结论对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临床患者予以延伸护理服务,将服药的依从性提升,将MACE的产生率降低,对预后效果予以改善。

  • 标签: 护理延伸服务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对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论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白血病患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儿予以研究,根据硬币法分为两组,即甲组(n=30)、乙组(n=30)。甲组患儿给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乙组患儿给予常规浅静脉穿刺化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甲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是93.3%,明显高于乙组患儿的73.3%,对比差异明显(P<0.05)。甲组患儿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是6.7%、6.7%、6.7%、3.3%,明显低于乙组患儿的33.3%、26.7%、36.7%、23.3%,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白血病患儿治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一次置管成功率更高,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推广应用。

  • 标签: 白血病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0例置入空肠管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情况,进一步分析置空肠管的临床价值。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从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吞咽障碍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置入胃管进食,试验组置入空肠管进食,在进食6个月内,对比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反流、误吸、腹胀、腹泻、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12.0%、8.0%、14.0%、10.0%、4.0%;试验组患者反流、误吸、腹胀、腹泻、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0、0、10.0%、6.0%、0;试验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8.0%,两组差距较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具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通过置入空肠管进食,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可有效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采用空肠管更加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吞咽障碍 空肠管 胃管 吸入性肺炎 发生率
  • 简介:背景:已有研究对腰椎骨折的固定方式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但关于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分析的研究不多。目的:以有限元法分析腰椎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建立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内固定模型,以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正常腰椎模型、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最大轴向位移、最大弯曲度、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上的最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时的最大轴向位移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以上各方位的最大轴向位移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2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的最大弯曲度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时的最大弯曲度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3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时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上的最大应力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P〈0.05-0.01);4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各位置动作时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布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向动作时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布低于单向钉固定组;5结果表明,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和万向螺钉内固定均可以承载大部分应力,明显降低腰椎的最大轴向位移、最大弯曲度、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上的最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其中万向螺钉的内固定稳定性优于单向螺钉。

  • 标签: 腰椎 骨折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置入联合限期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收治的54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接收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64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患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便于患者的日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 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 老年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及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CA)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手术前后对照性分析,并评估脑血流灌注改善及认知功能改善的一致性。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超声诊断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无症状患者72例,分别对患者术前进行蒙特利尔评估量表测评,同时对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以观测大脑前循环大脑中动脉(MCA),记录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22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3个月内于上级医院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3个月对患者再测评。对比分析MoCA评分改善情况,MCA血流速度及PI改善情况。结果(1)MCA术前血流速度(43±7cm/s)对比术后血流速度(93±6cm/s),P<0.01;(2)MCA术前(PI0.68±0.12)对比术后(PI0.98±0.13),P<0.01;(3)MoCA评分术前(22.6±2.9分)对比术后(27.4±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动脉狭窄不仅造成大脑前循环灌注减低,同时也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支架术后两者均明显改善。两者具有相关一直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支架 脑血流灌注 搏动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发病早期(72h内)经内镜胰胆管支架置入联合清胰颗粒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以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收住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患者245例。其中,发病72h内行经内镜胰胆管支架置入术联合经鼻肠营养管鼻饲清胰颗粒及肠内营养患者133例(A组),对照组为同样于发病72h内行经内镜胰胆管支架置入术并鼻肠营养管置入行肠内营养患者112例(B组)。比较2组的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WBC)恢复正常时间、总住院时间及降钙素原(PCT)降低水平、胰腺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的腹胀缓解时间(3.8±3.2)d、腹痛缓解时间(2.6±2.1)d、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2.8±1.6)d、WBC恢复正常时间(2.6±1.3)d、总住院时间(9.4±2.1)d及术后PCT水平(2.59±2.33)ng/ml均明显优于B组(分别为(5.2±2.4)d、(4.9±2.7)d、(4.4±3.7)d、(4.1±2.7)d、(12.6±3.3)d、(3.98±3.03)ng/m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胰腺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72h内)经内镜胰胆管支架置入术可解除病因、阻止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情进展,经鼻肠营养管尽早给予肠内营养可恢复肠黏膜屏障、恢复机体内环境平衡:临床疗效观察证实联合应用清胰颗粒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症状、实验室指标并缩短总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胰胆管支架 清胰颗粒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支架的置入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心血管支架置入治疗,总结患者诊疗情况。结果31例患者中,单支病变23例,双支病变6例,三支病变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中,30例心血管支架置入成功,1例死亡;术后6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6~12个月,2例患者出现胸痛发作。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对其开展心血管支架置入治疗,安全可行。但是,术后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支架置入方式,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血管支架 置入效果 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