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在改善小儿肺炎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将2019年4月~2020年09月选为研究时间段,研究对象是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肺炎患者,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实验组各30例;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对照组患者实施阿莫西林静脉滴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前后的临床疗效(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过敏、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后,临床疗效(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抗菌药物序贯疗法 小儿肺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治疗精神疾病以长期用药为主,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等为临床常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疗效受到肯定,但有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患者体质量上升、糖脂代谢紊乱,但关于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方案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文献不多。为了提高精神障碍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本研究对利培酮、奥氮平长期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疗效及患者体质量、糖脂代谢指标变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代谢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依据目前已完成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血糖控制、降低体重、改善血脂代谢、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方面总结了GLP-1RA的保护机制,并阐述GLP-1RA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异同及可能机制。

  • 标签: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心血管保护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本质探讨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难点,近年来,利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CG)解析麻醉药物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机制逐渐成为热点。文章就不同麻醉药物对ECG分段频谱特征的影响,及其在麻醉药物脑网络作用机制和脑功能连接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深入探讨麻醉药物作用原理。

  • 标签: 脑电图 脑皮质 脑电频谱 功能连接 脑网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药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应用中的干预作用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河源市中医院 2019年 8月份至 2020年 5月份收治的 9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 A、 B两组,每组 45例, A组采用常规用药管理的治疗方法, B组采用临床药师干预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将 A、 B两组的抗菌药物各项使用情况以及临床情况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抗菌药物各项使用情况以及临床情况的各项指标均好于 A组。结论:临床药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应用中发挥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临床药师 社区获得性肺炎 抗菌药物 干预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的镰刀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研究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联合抗真菌药物使用的抗菌效果。方法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M27-Ed4及M38-A3方法测定氟康唑、伏立康唑、那他霉素和两性霉素B对24株临床分离致病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棋盘法测定他克莫司分别联合4种抗真菌药物对镰刀菌的抗真菌作用。结果氟康唑、伏立康唑、那他霉素和两性霉素B对镰刀菌(24株)MIC范围分别是64~256 μg/ml、1~8 μg/ml、2~8 μg/ml和1~8 μg/ml。氟康唑与他莫克司对12.5%菌株(3/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伏立康唑与他莫克司对4.2%菌株(1/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那他霉素与他莫克司对16.7%菌株(4/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两性霉素B与他莫克司对29.2%菌株(7/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结论镰刀菌在体外对那他霉素敏感,对两性霉素B及伏立康唑部分敏感,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均对少部分镰刀菌有联合效应,无拮抗效应。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真菌性角膜溃疡 微生物敏感试验 镰刀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高血压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合理应用情况。 方法:选择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9 月 经相关渠道收集来 的 20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资料开展研究 ,分析患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结果。 结果:应用血管紧张素患者人数共计 26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38 % ;钙 离子拮抗药物 286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59%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45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89% ; 利尿剂 42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4.15% ; β 受体阻滞药物 35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86% ; α 1 受体阻滞药物 230 例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 标签: [ ]高血压 常见用药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并探讨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常见降压药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89%、5.00%、6.45%、8.33%和10.81%。结论 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其临床用药选择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病情情况以及身体条件等,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

  • 标签: 高血压 常见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磷酸依米他韦胶囊分别与索磷布韦片、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及联合用药的耐受性。方法试验1(磷酸依米他韦胶囊与索磷布韦片)采用随机、开放、连续给药设计,纳入28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2(磷酸依米他韦胶囊与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采用非随机、开放设计,纳入42例受试者分为3组。试验3(磷酸依米他韦胶囊与瑞舒伐他汀钙片)采用开放设计,纳入14例受试者。采用验证过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LC-MS/MS)检测依米他韦、索磷布韦及其主要代谢产物GS-331007、奥美拉唑、瑞舒伐他汀的血药浓度,采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试验1中,单药和联合给药后,索磷布韦Cmax和AUC0-tau几何平均值比值(GMR)的90% CI为152.0%(118.0%~197.0%)和230.0%(184.0%~287.0%),与索磷布韦单药比较,分别增加了52.0%和130.0%;GS-331007 Cmax GMR的90% CI为74.0%(67.5%~81.2%),与索磷布韦单药比较,降低了26.0%。(2)试验2中,同时给药、间隔4 h给药、间隔12 h给药,依米他韦单药和联合给药后Cmax GMR的90% CI分别为68.9%(44.5%~106.7%)、64.0%(43.8%~93.6%)和56.4%(38.9%~81.9%);AUC0-t GMR的90% CI分别为68.6%(46.5%~101.2%)、68.3%(47.6%~98.0%)和60.5%(41.8%~87.5%),与依米他韦单药比较,Cmax和AUC0-t分别降低31.1%和31.4%、36.0%和31.7%、43.6%和39.5%。(3)试验3中,单药和联合给药后,瑞舒伐他汀Cmax和AUC0-72 GMR的90% CI分别为172.4%(153.6%~193.5%)和158.0%(144.3%~172.9%),与瑞舒伐他汀单药比较,分别升高了72.4%和58.0%。试验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导致退出试验的不良事件。结论磷酸依米他韦胶囊与索磷布韦片、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均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丙型 直接抗病毒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 奥美拉唑 瑞舒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活性氧簇(ROS)响应型纳米药物对活体小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影响。方法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含有缩硫酮键的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小干扰RNA(siVEGF)的ROS响应型纳米药物(ROS-TK-5/siVEGF)。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纳米药物在高ROS环境中的siVEGF累计释放量。选取39只6~8周龄VEGFR2-luc-KI转基因荧光标记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3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PBS对照组、ROS-TK-5/NC组、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每组6只,采用NaOH滤纸贴附角膜中央的方法构建小鼠右眼CNV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另外9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建模后7 d组和建模后14 d组,每组3只小鼠,采用二氢乙啶(DHE)染色法测定小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内ROS含量。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照相与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观察小鼠角膜碱烧伤后7、14、21 d应用纳米药物对CNV形成的影响。结果在无ROS环境中,仅5%~10%的siVEGF从纳米复合物中释放出。与10 mmol/L H2O2共孵育10 h后,约70%的siVEGF从纳米药物中释放。建模后7 d和14 d,角膜基质层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5.403±0.306和2.930±0.255,较正常对照组的1.003±0.015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建模后不同时间CNV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9.855,P<0.01;F时间=65.556,P<0.01),其中建模后7 d和14 d,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的CNV面积较PBS对照组和ROS-TK-5/NC组明显减小,ROS-TK-5/siVEGF组CNV面积较雷珠单抗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21 d,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的CNV面积较PBS对照组及ROS-TK-5/NC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小鼠建模后不同时间小鼠角膜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7.193,P=0.003;F时间=51.062,P<0.01),其中建模后7 d和14 d,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的角膜荧光信号强度较PBS对照组及ROS-TK-5/NC组明显减弱,ROS-TK-5/siVEGF组角膜荧光信号强度较雷珠单抗组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21 d,ROS-TK-5/siVEGF组和雷珠单抗组的角膜荧光信号较PBS对照组及ROS-TK-5/NC组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OS-TK-5/siVEGF可以有效抑制小鼠碱烧伤后CNV生成,且早期治疗效果优于雷珠单抗。

  • 标签: 活体成像系统 碱烧伤 角膜新生血管 活性氧簇 纳米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后肾功能的变化,分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万古霉素肾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修期间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瑞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使用万古霉素或联合应用GSH的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万古霉素单用组和万古霉素联合GSH组。记录并分析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基础疾病、临床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用药前后肾功能、万古霉素和GSH的日平均剂量与疗程、ICU住院时间及临床结局等。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万古霉素单用组127例,联合GSH组9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万古霉素疗程、慢性肾脏病病史及ICU病死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7例患者入住ICU的病因主要为肺部感染、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等,其中万古霉素单用组以肺部感染居多(63.0%),而联合GSH组则以SAP居多(46.7%)。与万古霉素单用组相比,联合GSH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较低〔分:15.0(10.5,21.0)比27.0(20.0,31.0),P<0.01〕,但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较高〔分:1.0(0,1.0)比0(0,0.2),P<0.01〕,且基础肾功能较差〔血肌酐(SCr,μmol/L):102.0(64.7,178.0)比56.0(42.0,71.0),血尿素氮(BUN,mmol/L):11.5(6.7,18.4)比4.7(3.5,8.1),均P<0.05〕,万古霉素的日平均剂量较低(mg·kg-1·d-1:22.22±10.09比25.51±9.56,P<0.05)。万古霉素单用组患者用药后肾功能较用药前恶化〔SCr(μmol/L):68.0(50.3,103.4)比56.0(42.0,71.0),BUN (mmol/L):5.4(3.6,9.6)比4.7(3.5,8.1),均P<0.05〕;而联合GSH组患者用药后的肾功能指标较用药前改善〔SCr(μmol/L):81.0(61.0,129.0)比102.0(64.7,178.0),P<0.05;BUN (mmol/L):8.4(6.2,17.8)比11.5(6.7,18.4),P>0.05〕,且ICU住院时间也较万古霉素单用组显著缩短〔d:29.0(14.0,54.2)比37.0(25.0,55.0),P<0.05〕。结论万古霉素所致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较高,GSH可以显著降低万古霉素的肾毒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重症患者 万古霉素 还原型谷胱甘肽 肾毒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干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反复是其主要特点。既往认为泪液渗透压升高及眼表炎症是导致干眼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提出免疫反应及神经异常也参与了干眼的发病机制。随着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目前主要包括物理、药物、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将治疗干眼的药物分为两大类。其一增加泪液质量,改善泪膜稳定性:包括泪液替代治疗(补充水液成分、黏蛋白成分、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以及维生素类制剂、自体血清等),促泌剂(促水液分泌剂以及促黏蛋白分泌剂)及omega-3脂肪酸补充剂;其二针对病因治疗,改善眼表微环境:包括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黏附因子抑制剂、其他新型抗炎模式、抗生素、重建微生态平衡、抗氧化剂、神经保护剂等。(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31-339)

  • 标签: 干眼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