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在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依据入院顺序将 2019年 3月至 2020年 3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 74例肺结核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异烟肼展开联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内容基础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进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的用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在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水平及治疗安全性,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喹诺酮 肺结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方法 抽选我院 2015年 3月~ 2018年 6月收治的 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35例, 经检查确诊后,对照组予以常规用药,研究组予以系统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中,显效 24例(占 68.6%),有效 10例(占 28.6%),无效 1例(占 2.9%),治疗总有效率为 97.1%;对照组中,显效 16例(占 45.7%),有效 12例(占 34.3%),无效 7例(占 20%),治疗总有效率为 80%。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经检查确诊后,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能够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检查 治疗 药物选择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结核治疗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作用。方法:将2019年03月 ~2020年04月来我院就医的114例患者随机分为57例研究组肺结核患者和57例对照组患者,并将上述两组患者各项治疗数据作为此次研究的对比分析参考依据,研究组采用喹诺酮类药物与常规疗法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止咳、护肝、化疗等常规性疗法进行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患者具体疗效和病灶吸收率,分析肺结核治疗中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结果:57例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3%比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7%要高(P<0.05);研究组病灶吸收率为88%与吸收率82%的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药剂科在医院抗菌药物正确应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242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以上患者根据分析需要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观察组患者实施药剂科干预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1)对比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2)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不规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型及天数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 湘潭 411400 【摘要】目的:探究癫痫患者药物治疗中应用动态脑电图( 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 AEEG)检测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 84例癫痫患者,使用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42例 /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脑电图检测,观察组应用动态脑电图检测,将两组癫痫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对照组正常率( 90.48%)高于观察组( 57.14%),对照组的异常率( 9.52%)小于观察组( 42.86%),(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动态脑电图不同时间段分析:睡眠期的异常率( 77.78%)高于觉醒期( 22.22%),(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睡眠期 NREMⅠ~Ⅱ期异常率( 50.00%)高于 NREM-REM期( 16.67%)、 NREM Ⅲ~Ⅳ期( 5.56%)、 REM期( 5.56%),(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在指导抗癫痫药物治疗中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充分掌握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具体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动态脑电图监测 癫痫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析在儿童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使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于我院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儿童精神病患者,共计 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 50 例患者分到对照组,另外 50 例分到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两组采用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状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用药依从性以及患者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情况。 结果 :通过观察得知,观察组患儿要无论是住院时间还是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另外,观察组患儿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组,同样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 本研究表明,在儿童精神药物治疗中,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对不良反应的减少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儿童精神药物治疗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基于氯喹类药物具有广泛抗病毒作用,在细胞水平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有抑制作用,且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应答、自噬,氯喹类药物被认为具有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潜力。本研究对氯喹类药物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氯喹类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氯喹 病毒感染性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病毒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PT联合5-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L-OHP)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选取MGC823、SGC7901胃癌细胞株培养传代。两细胞系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PT组、5-Fu组、L-OHP组、5-Fu+CPT组、L-OHP+CPT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CPT组给予CPT 1 000 μg/ml 2倍稀释直至0.004 μg/ml;5-Fu组给予5-Fu 2.5×106 ng/ml 10倍稀释直至2.5×10-4 ng/ml;L-OHP组给予L-OHP 1 000 μg/ml 2倍稀释直至0.002 μg/ml;5-Fu+CPT组给予5-Fu阶梯浓度2.5×106 ng/ml 10倍稀释直至2.5×10-8 ng/ml,并联合CPT 300 ng/ml给药;L-OHP+CPT组给予L-OHP阶梯浓度1 000 μg/ml 2倍稀释直至0.24 μg/ml,并联合CPT 300 ng/ml给药。检测细胞在药物作用后的抑制效果。分析药物的半抑制浓度(IC50)和联合用药的药物协同作用。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5-Fu+CPT组较5-Fu组抑制率显著提高,在MGC823、SGC7901细胞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9)。L-OHP+CPT组较L-OHP组的抑制率也显著提高,在MGC823、SGC7901细胞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40)。5-Fu+CPT组、L-OHP+CPT组较5-Fu组、L-OHP单药组IC50值显著降低,在MGC823细胞系、SGC7901细胞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5-Fu与L-OHP分别与CPT联合作用于MGC823细胞系、SGC7901细胞系的存活分数低于70%采用Weeb系数计算的预估效应。结论5-Fu、L-OHP与CPT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胃癌MGC823、SGC7901细胞系的抑制效果。5-Fu、L-OHP与CPT可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

  • 标签: 胃肿瘤 药物筛选试验,抗肿瘤 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药物协同作用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子宫腺肌病患者实施病灶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接收的5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9例,前者对患者实施病灶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措施,后者实施病灶切除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实际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提示分析结果有意义(P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 病灶切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果应用不合理,就会使细菌出现异常耐药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逐渐成为了医疗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临床中想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会采用微生物检验的方法进行用药指导,并且逐渐成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依据,可以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主要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优势,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 标签: 临床微生物检验 抗菌药物 应用管理 技术指导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感染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需要同时使用抗病毒药和精神科药物治疗。而长时间使用大剂量的抗病毒药也可能导致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精神症状,需要联用精神科药物控制精神症状。抗病毒药和精神科常用药两者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因此我们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新冠肺炎治疗方案中推荐的抗病毒药与精神科常用药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一线医生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

  • 标签: 抗病毒药 抗精神病药 药物相互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慢性疼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常面临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耐受度差等挑战。研究认为,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脑区的变化,中枢调控机制,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及其相关脑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慢性疼痛的非药物治疗,例如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重复磁刺激、认知行为疗法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有效治疗手段。文章将针对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前额叶相关神经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注这些治疗方法产生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脑功能调控慢性疼痛的机制,为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慢性疼痛 非药物治疗 前额叶皮质 神经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按随机盲选法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43例给予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来看,观察组为95.35%,与对照组的62.79%比较显著要高(P<0.05)。结论 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 标签: 活血化瘀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围绕喹诺酮类药物展开研究,探讨药物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近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方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为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共计得到 11741张处方,了解药物作用机理,回顾药物使用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喹诺酮类药物中,最为常用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占比分别为 38.5%、 16.2%、 30.4%,在用药期间出现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喹诺酮类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期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在日常用药期间,要深入了解喹诺酮类药物,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预计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以静脉药物配置实训中心为平台的现代模拟教学方式在药学生技能培养中的作用。方法 以 2016年到 2019年间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对药学生进行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物的配置能力的培养。利用现场点评和考核的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并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模拟教学的信息资料。结果 所有学生均顺利通过考核。调查结果显示: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操作水平、无菌意识有明显提高,但部分配伍禁忌药物识别有待于进一步培训。结论 基于实训中心的模拟教学对全面培养药学生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模拟教学是培养药学生技能的重要方法,可以弥补传统实训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难题,值得大力推广。模拟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药学生技能,同时也有助于缓解静脉药物配置课程岗位对接不完整状况。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 模拟实训中心 PIVAS 教学
  • 简介:摘要: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疾病应用广泛,从第一代吡咯酸等药物起,随着医学进步,喹诺酮类药物的种类已经发展到当前的第三代氧氟沙星等药物。为了提升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的效果,本文就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作用机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在全球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特别是在年龄小于2岁的儿童中。目前仍没有安全有效疫苗和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可供使用。了解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可为研发新型抗RSV药物提供靶点。近年来,靶向融合蛋白阻止病毒进入和靶向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抑制病毒复制是RSV抑制剂及单克隆抗体研究热点。此外,以宿主因子为靶点研发抗RSV药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RSV感染的致病机制、药物作用靶点及其代表药物做一概述。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药物靶点 病毒抑制剂 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脑血栓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从而促进脑血栓患者康复。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总计 14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 n=70 ),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对比经不同药物治疗前后脑血栓患者动脉斑块改善情况、 NIHSS 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动脉斑块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比对照组明显更高,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以进一步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更加符合临床治疗的需求。

  • 标签: 脑血栓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他汀类药物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降血脂药物。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被逐渐认识。他汀类药物被认为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总病死率,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中获益,加深对该药物的认识,寻找最有可能从治疗中获益者的预测标志物,将有利于临床上更好地应用该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乳腺肿瘤 降血脂药 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