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海道测量中侧扫声纳位置精度低问题,利用GPS定位数据、单波束水深数据和侧扫数据,研究侧扫声纳扫海测量中海底障碍物信息精化问题。海上试验数据表明:文中提出多源水声测量信息联合扫测海底障碍物方法,可改善单一侧扫系统目标探测精度,对海底目标物扫测具有较好适用性。

  • 标签: 侧扫声纳 单波束测量 GPS 目标探测
  • 简介:针对海洋中尺度涡对水声传播影响,利用中尺度涡区历史水文实测数据提取涡旋强度,空间尺度等中尺度涡特征参数,建立了海洋中尺度涡理论计算模型。运用MMPE水下声场模型仿真试验研究了涡旋性质、强度和位置、声源频率和置放深度对声传播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暖涡使得会聚区位置“后退”,会聚区宽度增加;冷涡使得会聚区位置“前移”,会聚区宽度减小。涡旋强度越大,“前移”或“回退”效应越显著。

  • 标签: MMPE模型 中尺度涡模型 传播损失
  • 简介:对1998年6月南海北部20天海流和温度定点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该海域内潮特征及其能量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内潮主要成分为O1,K1,M2与S2分量,其中全日内潮(O1与K1)能量占主要部分。在观测期间,此四个分量海流失量均为顺时针旋转,其潮流椭圆半长轴最大值超过14cm/s。海水温度变化显示出内潮存在准日周期振动,平均垂向振幅达到50m。观测到内潮携带高能量且其活动存在不连续性,在观测范围内,全日内潮动能及势能密度最大值分别达到2kJ/m^2及3.5kJ/m^2,半日内潮动能及势能密度最大值分别达到1kJ/m^2及1.5kJ/m^2。

  • 标签: 内潮 定点观测 南海北部 能量
  • 简介:对基于开放可视化工具包(visualizationtoolkit,VTK)可视化图形库地形三维可视化进行了研究,并在VC开发环境下利用MFC设计开发了地形三维可视化程序。通过对VTK地形可视化中三维建模、颜色映射和纹理贴图等关键技术分析,利用VTK可视化类库管线流方法,高效地实现了离散点坐标数据读取、数字高程模型建立以及地形三维可视化显示与交互功能。

  • 标签: 地形三维可视化 可视化工具包 颜色映射 纹理贴图
  • 简介: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勘察揭示了海底浅表地层发生各种灾害地质现象。本文以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观点,结合土体动力三轴试验、波浪水槽试验,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地层土体液化发生条件、形成模式、液化土体运动以及地层发生重新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黄河水下三角洲灾害地质由于风暴浪导致海底粉质土液化运动而形成,液化后土体运动形式与波浪运动一致,液化土体运动造成土颗粒分异而使地层重新层化,并初步指出了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在地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问题。

  • 标签: 黄河水下三角洲 液化 重新层化 风暴浪作用
  • 简介:基于对罗源湾可门水道25小时连续走航ADCP观测,本文成功构建了沿走航断面共12个站位连续海流时间序列,并对这些站位潮流、余流以及潮通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门水道内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驻波性质明显,涨潮首先出现在水道中下层而退潮则首先发生在水道上层。水道内潮流为往复流,水道南部M2分潮流流速较大,并且其倾角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此外,水道两端浅水区域内浅水分潮M4振幅较显著。可门水道内余流呈现出两层结构,20m以浅余流沿东北向流出海湾,并且出流核心位置偏南,而20m以深余流沿西南向流入湾内,入流流核位于偏北近底层区域。对潮通量积分计算表明通过可门水道进入罗源湾潮通量约为4.81×10^8m^3。

  • 标签: 走航ADCP 潮流 余流 潮通量
  • 简介:利用60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路径和强度变化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是高峰期,70年代则是低谷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台风活动总体处于低谷期;台风路径主要以转向为主,在20世纪60、70年代平均路径比较偏南,而进入21世纪后平均路径比较偏北;强度在20世纪50、60年代总体较强,后25年总体较弱;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偏多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呈"拉尼娜"特征;台风异常偏少时,副高强且位置偏西,太平洋海温分布呈"厄尔尼诺"特征。

  • 标签: 西北太平洋台风 频数 路径 强度 年代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