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一、前论"无讼"[1]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一种价值,自1980年代迄今,学界对此多有论述.其中,有关"无讼"根源问题的探讨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申言之:(1)社会根源:家族制度本身的诉讼职能;传统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原始宗法氏族血缘关系"瓦解的程度;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其所导致的社会成员的流动性.[2](2)政治根源:专制国家对秩序与稳定的追求?,社会等级制度;缺乏权力制衡、公平裁决的讼争环境;缺乏契约观念与法治机制;民刑不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律制度.

  • 标签: “无讼” 早期国家 形成模式 社会等级制度 传统中国 传统法律
  • 简介: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分析国家土地督察制度,通过供需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激励分析表明,士地督察制度的供给属于由中央主导创新的供给型供给,其滞后于土地管理需要。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解决土地产权、干部考核机制问题,土地督察制度的激励机制缺失。土地督察制度是符合效率原则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因此,明确界定土地督察权、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供给新的后续政策、培育“土地维权”中介组织、进行财税、产权配套改革,应该成为土地督察制度的创新方向。

  • 标签: 土地督察制度 法经济学 成本效益 激励
  • 简介:<正>我国行政诉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一)项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起的诉讼。为此,正确认识和区分可以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和不能起诉的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对于我国行政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目前行政法学界对这种区别研究甚少,在许多有关行政诉讼的著述中都只作简单的叙述,

  • 标签: 具体行政行为 国家行为 主体资格 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学界 经济组织
  • 简介:2010年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增设了协商程序,却未明文规定协商的结果可为“赔偿协议”,原因概为理论上公权处分之考量与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显失公平问题,但这不利于程序正义的实现。现行法中赔偿协议的生存障碍可通过理论辨析与制度设计加以解决,法理上赔偿协议亦有效率理论、合同自由理论、当事人参与理论与衡平理论为其正当性作支撑。在具体操作时,应通过信息公开、程序细化、第三方裁判与范围限定等程序司法化举措保证最终达成赔偿协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 标签: 赔偿协议 国家赔偿 协商程序
  • 简介:我国领海外管辖海域指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国家管辖的其他海域,其刑事立法问题的起因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世界海洋争夺战的升级,目的是用刑法手段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目前,我国领海外国家管辖海域刑事立法存在刑法典与专门海洋法律及涉海法律对刑法适用范围规定不协调、涉海司法解释越权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树立对国家管辖的各种海域“平等保护”理念,明确我国领海外国家管辖海域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在刑法总则增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外国家管辖海域内实施的犯罪,适用本法”的规定,及根据海上犯罪特征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犯罪,设置相应的特殊罪名.

  • 标签: 我国领海外国家管辖海域 刑事立法 平等保护理念 特殊罪名
  • 简介:明清时期是家法族规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内容和形式均趋于成熟,并大多获得官方支持,成为古代家法族规发展的典型时期,具有代表性。本文即以明清时期家族法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家法族规与国家法的互动。

  • 标签: 明清时期 家法族规 互动
  • 简介:国家赔偿法》颁布已经四年,学术界及司法界对它的内容及法理仍存在不同看法,笔者就国家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问题、国家赔偿确认程序问题、行政赔偿问题、刑事赔偿问题、非刑事司法赔偿问题及国家追偿权问题等六方面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国家赔偿法 构成要件 确认程序 行政赔偿 刑事赔偿 非刑事司法赔偿
  • 简介:随着化石能源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如果盲目无序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也会给环境和资源带来损害。为了加强管理,近期黑龙江省颁布了《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

  • 标签: 气候资源 国家所有权 生态环境 开发利用 黑龙江省 能源资源
  • 简介: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国家秘密载体由低介质为主发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运行方式也出现新变化,保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对国家秘密的密级责任认定以及泄密后果的评估,作者认为保密工作应实行动态管理。保密工作不仅是基础性工作,更是一种领导行为。

  • 标签: 国家安全利益 保密法 贯彻实施
  • 简介:骗取国家出口商品退税款罪刍议薛伟宏为了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扶持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自1985年起实行出口商品退税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也孕育了骗取国家出口商品退税款行为的产生。由于该行为活动猖厥,涉及面广,骗税数额巨大,且诱发了贪...

  • 标签: 出口商品 退税款 企事业单位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犯罪客体 犯罪主体
  • 简介:自2004年以来,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在徐显明教授的带领下,对亚太地区和欧洲的依照联合国“巴黎原则”设立的国家人权机构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以期从中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首先,作为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担负着依据联合国条约履行国际法律义务的责任。一些核心条约机构建议中国设立国家人权机构的号召值得我们注意,并采取措施予以积极的回应。在此基础上,考虑设立国家人权机构的过程中,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最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国家人权机构模式只是对现有人权保护机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将会为人权的促进和保护事业带来新机。

  • 标签: 中国 国家人权机构
  • 简介:我国相关法律几乎不约而同地规定了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从法律功能的角度看,这种规定为无居民海岛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自然资源所有权制度社会本位思潮奠定了无居民海岛国家所有的理论基础,然而,在我国法语境下,无居民海岛国家所有权由公法与私法共同调整,不仅本身需要相关理论诠释其合理性,而且需要完善和强化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属制度指导无居民海岛保护与管理的实践。从无居民海岛基本属性对无居民海岛所有权的影响看.无居民海岛国家所有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无居民海岛国家所有权功能释放的理性途径为完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属制度。

  • 标签: 无居民海岛 国家所有权 公共信托责任 使用权属
  • 简介:国家赔偿法》属于特别私法,因而完全可以从私法的角度对《国家赔偿法》的修改进行考察。在修改《国家赔偿法》时,应当以私法的理念为指导,对国家侵权进行“两分”,分清国家侵权行为和国家侵权事件,抛弃“违法归责”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国家赔偿和错案追究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当解决该部法律名实不相符合的问题。

  • 标签: 国家赔偿 特别私法 国家侵权 私法理念
  • 简介:国家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李世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这一规定把国家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区别开来。这一区别...

  • 标签: 国家所有权 法人财产权 现代企业制度 两权分离 法律上的所有权 投资者
  • 简介:地方债关乎国家治理。地方债的膨胀源于政府间财政失衡,地方不宜独立对外承担偿债责任,源于地方政府缺乏自主财政地位,收支划分取决于国务院单方决定。为破解眼前的地方债危局,政府有必要考虑动用存量资产,变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着眼于长远的制度建设,则有必要用法律形式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隔断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于此同时,围绕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和偿还,可以引入政府资产负债表和信用评级制度,允许地方政府进行债务重整,让其完全置于充分竞争的市场。借助于这种压力,也许有助于催生负责任的现代地方政府。

  • 标签: 地方债券 融资平台 财政平衡 国家治理 法治财政
  • 简介:一、案情简介卓进荣,男,1959年3月21日出生;汉族,福州市人,原系福建东方机械厂经营部承包负责人。福建东方机械厂经营部系东方机械厂设在福州市的没有法人资格的非独立经济实体。为搞活经营部,并让内部职工自谋生路,福建东方机械厂作为发包人于1993年3月1日,将福建东方机械厂经营部发包给卓进

  • 标签: 机械厂 个人风险 承包人 承包经营 东方 发包人
  • 简介:对政府失灵及其缘由的追寻和考究,是经济法学人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也获得了诸多真知灼见。然而,鲜有人注意到,人性中的“强”、“群”、“乐”等因素,才是政府失灵更为深刻的原因,从干预者人性的角度对政府失灵进行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可靠的认识论基础,也可为经济法克服政府失灵提供有效方向和路径。

  • 标签: 国家干预 政府失灵 人性 控制
  • 简介: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构成了冲击和影响。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社会的形成。国家主权自其产生之始就已经内在含有主权权力、主权权力的行使和国家责任的内涵。国家主权可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家主权应当包括主权权力(权利)、主权权力(权利)的行使以及国家责任的内容。狭义的国家主权指主权权力(权利)。主权权力和主权权力的行使是不同的概念。全球化对主权权力和主权权力的行使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国家主权 全球化 国家主权的行使 全球社会
  • 简介:权利义务既是分析法律问题的逻辑线索,也是分析社会关系的基本线索。无论法治国家还是和谐社会,均须厘定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什么是公民的义务,并健全权利一义务文化观念。从演化脉络上看,公民权利已从自由权中心转向福利权保护,公民义务已从自然义务转向社会义务。其中,公民权利与利益的区别、权利的复杂化和过程化趋势、公民基本义务的设定理由等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只有厘定公民真正的权利和义务,才能真正保护人权,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法治国家的建构。

  • 标签: 公民 权利 义务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