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螺旋CT、锥形束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成像中的应用,探讨锥形束CT与螺旋CT检测准确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38.6岁(21~7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螺旋CT和锥形束 CT检查,由2名口腔放射科医师及2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分别对每侧颞下颌关节的关节间隙、髁突的骨质病变进行测量评估。根据有无骨关节病将患者的104侧关节分为骨关节病侧(92侧)和正常侧(12侧),比较2组关节的间隙大小及病变检出率,采用 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 CT 组与锥形束CT 组在关节各间隙大小及关节位置测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病侧的前间隙大小及髁突后位比例均大于正常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相对位置指数小于正常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缺损破坏是最常见的类型,螺旋CT对髁突骨质病变[表面缺损破坏(85.6%,89/104)、磨平变短(82.7%,86/104)、髁突骨质硬化(40.4%,42/104)、骨赘(40.4%,42/104)及囊性变(11.5%,12/104)]的检出率与锥形束CT[表面缺损破坏(88.5%,92/104)、磨平变短(86.5%,90/104)、髁突骨质硬化(35.6%,37/104)、骨赘(41.3%,43/104)、囊性变(11.5%,12/1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 CT和锥形束CT 对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改变均显示了良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者重建的关节各间隙大小基本一致,均可作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常规诊断手段。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能量密度和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至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门诊收治4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1~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能量密度组和高能量密度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压力治疗和药物治疗,低能量密度组给予4.0~6.5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高能量密度组给予6.6~9.0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激光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直至瘢痕形成6个月时结束治疗。治疗前和瘢痕形成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行瘢痕评估,并记录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根据数据性质,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V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3组瘢痕V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瘢痕色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3组瘢痕色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满意率对照组为6.67%(1/15),高能量密度组为13.33%(2/15),低能量密度组为66.67%(10/15),低能量密度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P<0.05)。(4)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红斑或紫癜持续时间比高能量密度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未见水泡,高能量密度组出现水泡者10例,高能量密度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低能量密度组。结论低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优于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0~6.5 J/cm2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推荐能量参数。

  • 标签: 激光,染料 增生性瘢痕 能量密度 温哥华瘢痕评分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汉化心脏康复锻炼自我效能感量表(Cardiac Exercise Self-Efficacy Instrument,CESEI)并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对CESEI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176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CESEI对其进行调查,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中文版CESEI包括1个维度16个条目。项目分析结果显示,条目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为0.672~0.800。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6,且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55,分半信度系数为0.899,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结论中文版心脏康复锻炼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心脏康复锻炼患者自我效能感的评估。

  • 标签: 心脏康复锻炼 自我效能 量表 信度 效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济南明水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圆锥角膜76例(76眼)行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术中总能量7.2 J/cm2,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6A)。结果术前CD,CV及6A分别为(2 856.71±276.13)个/mm2,30.93±7.65及(57.78±16.52)%。术后1周CD为(2 724.94±317.33)个/mm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术后1个月、6个月的C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的CV、6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耗时短,且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

  • 标签: 角膜,交联术,快速,高能量 圆锥角膜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进展的严重表现或中晚期阶段。随着人们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和对心衰治疗方式的探索,其中以心肌能量代谢作为治疗新靶点来改善心衰预后逐渐受到关注。针对心肌能量代谢的三个重要环节,通过改善心肌底物利用、促氧化磷酸化以及改变高能磷酸化合物代谢等机制而发挥作用的多种药物,可被作为心衰的治疗策略应用于临床。此外,近年来临床研究还发现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也具有显著的心衰获益。本文将从心肌能量代谢角度,探讨心衰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 心肌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共8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71枚FD,其中18例患者联合弹簧圈稀疏填塞治疗。术中对FD置入区域行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观察FD局部有无扭曲或打开不全;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处理工作站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原始图像和载瘤动脉的5 s 3D-DSA图像信息进行容积重建并三维融合,对融合后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漫游等后处理技术,动态观察FD贴壁情况(简称容积重建法),并与非减影造影和注射稀释对比剂的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分别对比。以稀释对比剂法为金标准,评估容积重建法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DSA,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中高分辨平板CT重建图像显示3例FD在血管迂曲处局部未完全打开,后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后完全打开。采用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分别检出19例FD贴壁不全,52例完全贴壁,两者结果完全一致,其中贴壁不全者均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支架内扩张后贴壁良好。1例FD置入患者行稀释对比剂法过程中出现血管夹层,给予再次置入2枚支架后夹层消失。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SA结果显示,81个动脉瘤中,OKM分级A级4个,B级17个,C级33个,D级27个。结论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显示FD的打开及贴壁情况,有助于辅助术者调整临床决策,从而降低潜在的手术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血管内手术 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共8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71枚FD,其中18例患者联合弹簧圈稀疏填塞治疗。术中对FD置入区域行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观察FD局部有无扭曲或打开不全;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处理工作站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原始图像和载瘤动脉的5 s 3D-DSA图像信息进行容积重建并三维融合,对融合后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漫游等后处理技术,动态观察FD贴壁情况(简称容积重建法),并与非减影造影和注射稀释对比剂的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分别对比。以稀释对比剂法为金标准,评估容积重建法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DSA,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中高分辨平板CT重建图像显示3例FD在血管迂曲处局部未完全打开,后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后完全打开。采用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分别检出19例FD贴壁不全,52例完全贴壁,两者结果完全一致,其中贴壁不全者均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支架内扩张后贴壁良好。1例FD置入患者行稀释对比剂法过程中出现血管夹层,给予再次置入2枚支架后夹层消失。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SA结果显示,81个动脉瘤中,OKM分级A级4个,B级17个,C级33个,D级27个。结论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显示FD的打开及贴壁情况,有助于辅助术者调整临床决策,从而降低潜在的手术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血管内手术 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摘要肺腺鳞癌是一种少见的肺癌组织学亚型,比单纯的肺腺癌和肺鳞癌预后更差。胸部CT检查,肺腺鳞癌以周围型多见,密度及强化多不均匀,可以腺癌表现为主,如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也可以鳞癌表现为主,如空洞、坏死等。肺腺鳞癌的影像表现并不是特异的,尽早获得病理诊断及开始积极的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 标签: 肺腺鳞癌 胸部CT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包括: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四象限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八"段"分型和十"段"分型、四柱九段分型等。本文综述胫骨平台骨折各种CT分类的方法、优缺点和手术入路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的CT分型的精髓更加注重冠状面骨折线,尤其后方的冠状面骨块。将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四象限分类与胫骨平台周缘皮质的四柱分类相结合,再辅以非关节面结构(髁间棘、胫骨结节、腓骨头),有可能对胫骨平台骨折提供更加完整的描述,但也可能因为配对组合太多,太过繁杂,临床使用困难。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分型 CT
  • 简介:摘要CT系统可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根据X射线衰减情况,构建物体影像,以详细获知样品内部信息。当前CT系统在各领域中应用广泛,优点突出,为保证其更好的应用,有必要对其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本文探讨CT系统成像原理,介绍标准模板计算方法,重点探讨系统参数的标定以及图像重构相关知识,以供参考。

  • 标签: CT系统 参数标定 成像 研究
  • 简介:摘要定量CT(QCT)是利用临床CT扫描的图像经过体模校准,进行骨密度和体成分精准测量的方法。目前CT机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得到普及,CT扫描和重建技术飞速发展,QCT技术也从骨密度测量扩展到体成分和肝脏脂肪含量测定。我国近年来积极开展QCT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探索QCT在骨质疏松、肥胖和脂肪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研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QCT的临床应用还远未普及。积极开展QCT的应用是对我国现在大量CT检查的附加利用,不增加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不增加扫描时间,做到一次检查多个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研价值。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 简介:摘要本文从CT机不曝光故障入手,分析查找不曝光原因,旨在排除CT机不曝光故障,探讨如何维修大中型医疗器械。

  • 标签: CT机 曝光 故障 维修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锥形束CT (CBCT)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和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快速CBCT的扫描预设。方法分别使用常规和两种快速扫描模式在CBCT模体上进行检测,定量评价不同扫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和图像质量;随后使用33例临床肿瘤患者278组CBCT数据进一步验证不同扫描模式在临床环境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模体3种扫描模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最大偏差0.70mm (平均偏差0.51mm),同一部位各扫描模式间的测量结果一致(偏差0.00mm);常规模式的均匀度结果最好(平均值为3.62%),快速1模式次之(平均值为3.90%),快速2模式最低(平均值为4.84%);常规模式的噪声结果最好(平均值15.69),快速2模式次之(平均值17.23),快速1模式结果(平均值21.74)最低;3种扫描模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测量结果一致(至少可以分辨3个线对);快速1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结果最好(1.69),常规模式次之(2.10),快速2模式结果最低(2.31);3种扫描模式的几何精度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05mm)。临床病例常规和快速1扫描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R2>0.90,P<0.01),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95%一致性限度均<1mm界值)。结论快速1扫描模式拥有与常规模式接近图像质量和一致的配准结果,而且拥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扫描剂量,故推荐使用快速1扫描模式作为临床扫描方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锥形束 摆位误差
  • 作者: 郭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内江市中医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CT扫描的全称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也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CT扫描的工作原理是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一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然后将扫描的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在电脑显示屏上展示出来。

  • 标签: 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从增强CT合成平扫CT图像,临床主观和客观评估合成平扫CT图像(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的相似性,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同时行常规平扫和增强CT扫描的患者34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将增强CT图像合成DL-SNCT图像,以平扫CT图像为金标准,主观评价DL-SNCT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解剖结构清晰度、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均采用4分制);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不同血供特点的解剖部位(主动脉、肾脏、肝实质、臀大肌)以及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囊肿)的CT值。结果主观评价上,DL-SNCT图像在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方面评分都达到4分,与平扫CT图像评分相一致(P>0.05);在解剖结构清晰度方面评分略低于平扫CT图像[(3.59±0.70)分vs. 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P <0.05)。对于不同解剖部位而言,DL-SNCT图像主动脉、肾脏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2.89、-9.58,P <0.05),而肝实质、臀大肌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强化模式肝脏病变而言,DL-SNCT图像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0.84、-3.42、-3.98,P <0.05),而肝囊肿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NCT在图像质量上以及一些强化方式比较单一的解剖部位的CT值已接近金标准平扫CT,但对于强化程度变化大的解剖部位,以及有着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DL-SNCT在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标签: 深度学习 增强CT 合成平扫CT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对CT增强检查患者检查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接受CT增强检查的1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9年1—12月的87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20年1—12月的91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流程,观察组患者实施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采用简式患者满意度量表(PSQ-18)、中国职业紧张反应量表(COSS)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CT增强检查效率、患者满意度及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感。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职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的12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流程优化对医护人员工作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医护人员共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结果观察组患者预约时间、等待时间、检查前准备时间及总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随访人员人际交流能力和随访人员的沟通水平2个领域之外,观察组患者PSQ-18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COSS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有助于提升CT增强检查患者的检查效率,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感。

  • 标签: 护士 患者 CT增强检查 流程优化 检查效率 满意度 职业紧张
  • 简介:摘要骨髓瘤和转移瘤均为脊柱常见的恶性病变,它们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相似。当患者仅以腰痛就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尤为重要。作者从CT、PET-CT和MRI在多发性骨髓瘤及转移瘤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瘤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能量激光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L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单县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糜烂型OLP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局部注射,观察组采用半导体低能量激光照射治疗,两组疗程8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体征评分,比较两组疗效;随访观察两组病损面积,统计治疗3、6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体征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7 d、14 d、28 d、56 d后,两组VAS评分、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VAS评分、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40/43),对照组为83.72%(36/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P > 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两组病损面积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观察组病损面积分别为(0.31±0.14)cm2、(0.32±0.12)c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42±0.18)cm2、(0.48±0.19)cm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4.67,均P < 0.05)。观察组治疗3、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2.33%(1/43)、13.95%(6/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95%(6/43)、37.21%(16/4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11,均P < 0.05)。结论低能量激光治疗糜烂型OLP与常规皮质类固醇比较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低能量激光短期缓解患者疼痛的效果更明显,且可加速患者病损组织愈合,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扁平苔藓,口腔 激光,半导体 口腔疾病 疼痛 疼痛测定 地塞米松 病灶面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重动脉血供(LDABS)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10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分3组,即假手术组(SO组)、68%肝切除组(PH组)、68%肝切除结合双重动脉血供组(PH+LDABS组,简称LDABS组)。每组模型术后0、12、24、72、120和168 h各组每个时间点随机取材6只;通过测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酶浓度及三磷酸腺苷(ATP)酶探索LDABS致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结果线粒体呼吸链酶Ⅰ在LDABS组术后12 h和72 h[(0.48±0.02,0.33±0.02) μmol/(min·mgprot),t=-5.296、-6.39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2+-Mg2+-ATP酶在LDABS组术后168 h低于PH组[(35.84±5.02) U/g,t=8.857,P<0.01];术后24 h高于SO组[(37.33±5.39) U/g,t=-0.1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a+-K+-ATP酶在LDABS组术后12 h达到峰值,术后0 h高于PH组[(20.27±0.69) U/g,t=-4.5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DABS可能通过线粒体呼吸链酶Ⅰ在肝再生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在更早的阶段通过提高能量代谢促使肝细胞再生,且可能使肝再生所需的能量代谢的峰值提前。

  • 标签: 门静脉动脉化 肝双重动脉血供 肝切除 线粒体 线粒体膜电位 呼吸链酶 ATP酶
  • 简介:摘要在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能量控制模型能够从膳食组分摄入量中排除总能量摄入的混杂作用,探究膳食组分摄入与研究结局之间的真实关联。本文介绍了标准多元模型、营养素残差模型、能量分解模型和多元营养素密度模型四种能量控制模型。并以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研究数据为例,分别采用各种能量控制模型分析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比较不同能量控制模型的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各种能量控制模型结果基本一致,均能较好地控制能量摄入水平的影响。

  • 标签: 流行病学 营养 能量控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