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量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临床应用的经验不断在积累。能量CT能提供多模态的定量参数,定量反应组织的成分差异和血供特征。基于双层探测器的能量成像技术,能真正满足“同源、同时、同向”的能量成像要求。本文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评论,旨在总结其应用经验,促进其临床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能量
  • 作者: 张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医院影像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在诊断疑似患有痛风的患者时,采用CT能量成像辅助诊断具有的诊断价值。方法:从进入本院诊疗的疑似痛风疾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60例,并均应用CT能量成像技术对其进行检测与诊断。结果: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分析CT能量成像技术检测结果,此技术的特异性达到94.44%、敏感度达到92.86%、准确率达到93.33%;结晶位置分布在足(38.10%)、膝盖(30.95%)、双手(23.81%)、肘部(7.14%)。结论:在诊断痛风疾病患者时可采用CT能量成像技术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为医师提供准确信息。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痛风;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涎腺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至关重要,有助于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及制定治疗方案,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目前能量CT的多参数定量分析,如虚拟单能图像(VMI)、基物质图、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等已逐步用于评估涎腺疾病,为涎腺肿瘤的定性、分期及分型提供了诸多量化指标。文章就能量CT的多种后处理参数在涎腺肿瘤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涎腺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能量对肺部纯磨玻璃结节(pGGN)侵袭性肺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检查出肺部pGGN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理结果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非侵袭性肺腺癌患者(33例),研究组为侵袭性肺腺癌患者(37例),两组患者均行能量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T征象分布情况、平均平扫CT值、平均标准化碘含量(NIC)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平均平扫CT值、平均NIC诊断效能及最佳临界值。结果两组患者病灶位置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病灶最大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比较,P<0.05,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穿行征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平扫CT值、动脉期、静脉期平均NIC高于对照组(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平扫CT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9.70%、83.78%,动脉期平均NIC的AUC为0.864,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7%、72.97%,静脉期平均NIC的AUC为0.943,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7%、83.78%。结论CT能量检测pGGN对侵袭性肺腺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肺腺癌 双源CT双能量 肺部纯磨玻璃结节
  • 简介:摘要能量CT成像技术发展迅速,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能量CT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反复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包括能量CT成像原理、实现形式和技术特点,以及在血管、头颈、心胸、腹部及骨骼肌肉成像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量CT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能量CT(DECT)增强图像的列线图预测早期声门型喉癌(EGC)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C患者的临床病理和DECT资料。共入组178例患者,男162例、女16例,年龄44~86(62±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随访资料,分为复发组(n=32)和无复发组(n=146)。2组间临床病理资料和碘图定量参数虚拟平扫CT值、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SIC)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用X-tile软件进行2组间定量资料生存相关截断值的筛选。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复发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法检验生存率差异。将有差异的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分析,绘制预测1、2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列线图。用C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联合DECT参数及T分期的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有效性。结果患者随访时间2~6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3个月。复发组与无复发组间肿瘤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21,P=0.002)。X-tile软件获得相关定量参数预后截断值为SIC动脉期=0.28、SIC静脉期=0.8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T分期、SIC动脉期、SIC静脉期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0.74、15.50、17.97,P=0.001、<0.001、<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SIC动脉期、SIC静脉期为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为2.271、3.552、3.266,P=0.026、<0.001、0.003)。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785,高于单独使用T分期模型的C指数(0.622)。校准曲线显示样本的实际和预测概率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比T分期模型的临床获益高。结论基于术前T分期及DECT碘图定量参数SIC动脉期和SIC静脉期构建的列线图可以有效预测EGC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

  • 标签: 喉肿瘤 复发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量CT鉴别诊断乳腺癌肺转移瘤和肺良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病理证实的96例乳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接受能量CT胸部扫描。9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84(56±12)岁;共纳入207个肺结节,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肺转移瘤81个和良性结节126个。分析并测量常规CT特征[病灶最长径、边界、位置及动、静脉期结节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ΔCT)]及能量CT参数[动脉期、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肺转移瘤和肺良性结节的常规CT特征和能量CT参数的差异进行分析。使用最小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方法对常规CT特征、能量CT参数进行筛选,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单独CT参数及logistic模型鉴别肺转移瘤和肺良性结节的效能。结果肺转移瘤与良性结节的最长径及动、静脉期ΔCT、NIC、λHU和nZeff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ASSO回归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静脉期λHU(OR=59.413,95%CI 14.233~248.002,P<0.001)和静脉期nZeff(OR=4.508,95%CI 2.787~7.290,P<0.001)是预测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单独CT参数鉴别肺转移瘤与肺良性结节的效能以静脉期λHU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准确度为74.88%。以静脉期λHU联合静脉期nZeff构建logistic模型鉴别肺转移瘤与肺良性结节的AUC可达0.958,准确度为92.27%,明显高于二者单独诊断的效能(Z=6.02、9.54,P<0.001)。结论能量CT在鉴别乳腺癌肺转移瘤和肺良性结节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当静脉期λHU联合静脉期nZeff构建logistic模型后,其诊断效能可显著提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乳腺肿瘤 双能量CT 肺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能量CT碘定量参数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灌注及肝功能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28例作为肝硬化组,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行能量CT增强扫描。比较两组肝脏灌注参数[门静脉血流碘含量(PVIC)、肝动脉供血比重碘分数(AIF)、门静脉期肝实质碘浓度(Ip)、动脉期肝实质碘浓度(Ia)]、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参数峰值(PV)、正性增强积分(PEI)、信号增强率(SER)]和肝硬化组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肝脏灌注参数、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Child-Pugh分级和肝脏灌注参数、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PVIC、Ip低于健康对照组,AIF、Ia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PV、PEI、SER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中,Child-Pugh C级患者PVIC、Ip低于A、B级患者,AIF、Ia高于A、B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级患者PV、PEI、SER低于A、B级患者(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与PVIC(r=-0.516)、Ip(r=-0.534)、PV(r=-0.671)、PEI(r=-0.582)、SER(r=-0.635)呈负相关(P<0.05),与AIF(r=0.725)、Ia(r=0.649)呈正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肝脏灌注参数会出现异常表达,并与Child-Pugh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能量CT碘定量参数可为临床评估肝功能储备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双能量CT碘定量参数 肝脏血流灌注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量CT小肠造影(DECTE)扫描技术评估克罗恩病(CD)活动度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9例CD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影像学资料,均行DECTE扫描。以临床应用的CD活动指数(CDAI)将患者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其中活动组(CDAI≥150)18例,共36个肠段;缓解组(CDAI<150)11例,共20个肠段。分析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ECTE对CD活动度的诊断价值。结果活动组肠壁的虚拟单能量CT值(除门脉期90、100 keV的虚拟单能量CT值外)、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均高于缓解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对活动期诊断价值高于缓解期(AUC均>0.5)。虚拟单能量CT值在动脉期60 keV时AUC最大(0.924),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较高(95%),但敏感度稍差(75%)。能谱曲线斜率K在门脉期时AUC最大(0.731),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较高(85%),但敏感度较低(58.3%)。碘含量在动脉期AUC最大(0.885),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高(100%),而敏感度稍差(61.1%)。结论DECTE扫描的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在评估CD活动期方面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和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为临床精确诊断CD活动度提供参考。

  • 标签: 克罗恩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双能量CT 虚拟单能量图像 能谱曲线斜率 碘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量CT(DECT)定量测量长期口服胺碘酮患者的肝脏碘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口服胺碘酮12个月以上的27例患者的临床和腹部DECT资料作为试验组;收集2017年1月因疾病需行腹部CT检查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8例患者的DECT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并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140 kV、100 kV、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和肝脏、胰腺、脾脏的碘浓度值的差异。肝脏CT值与肝脏碘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肝脏、胰腺、脾脏碘浓度分别为0.2(0.2,0.4)、0.1(0.1,0.2)、0.2(0.1,0.2) mg/ml,对照组的肝脏、胰腺、脾脏碘浓度分别为0.2(0.1,0.2)、0.1(0.1,0.2)、0.1(0.1, 0.2) mg/ml,试验组的肝脏碘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4,P<0.05),胰腺、脾脏碘浓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79、-1.590,P均>0.05)。试验组100 kV、140 kV、VNC图像肝脏CT值[(74±18)、(70±10)、(71±5) HU]均高于对照组[(60±6)、(59±6)、(62±6) 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0、4.205、5.241,P均<0.05)。试验组140 kV图像CT值与碘浓度呈正相关(r=0.410,P<0.05)。试验组中,不同肝脏碘浓度患者之间,口服胺碘酮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平扫可以定量测量长期口服胺碘酮患者的肝脏碘浓度,为评估胺碘酮致肝损伤提供生物学指标。

  • 标签: 胺碘酮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能量与单能量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度疑似颈动脉体瘤患者,全部患者均先后接受能量与单能量CTA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能量与单能量CTA诊断颈动脉体瘤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测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不同部位的CT值、噪声、图像质量评分及放射剂量。结果80例高度疑似颈动脉体瘤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证实有63例颈动脉体瘤;能量与单能量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与单能量CTA的颈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CTA的颈内静脉CT值高于单能量CTA,竖脊肌CT值噪声和冈上肌噪声均低于单能量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CTA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单能量CTA,放射剂量低于单能量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量与单能量CTA诊断颈动脉体瘤价值均理想,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相比于单能量CTA,能量CTA的辐射剂量更小,图像质量更好,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CT血管造影 单能量 双能量
  • 简介:摘要能量CT成像代表着CT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应用也不断拓展,在疾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量CT成像的优势是多参数、多维度、定量成像,量化反映组织的成分特征和血供特点,为疾病诊断、鉴别和治疗后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必将会充分发挥能量CT的潜能,彰显其独特的优势,提升CT临床应用的能级。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能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图像对移植肾动脉显示的最适能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因肾移植术后血压升高、肌酐升高或超声疑诊移植肾动脉狭窄而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移植肾动脉成像的患者16例。重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和40~20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对120 kVp PI和VMI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客观指标包括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SNR、CNR与能级水平的相关性;SNR和CNR最高的VMI与其他各能级VMI及120 kVp PI间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结果VMI的SNR和CNR与能级水平呈负相关(r=-0.86、-0.88,P均<0.001)。40 keV VMI的SNR[22.80(18.57,34.16)]和CNR[35.38(25.97,39.01)]最高,显著高于120 kVp PI和50~200 keV各能级VMI的SNR和C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 keV VMI和120 kVp PI的容积再现图对移植肾动脉显示情况的主观评分分别为5(5,5)和4(3,5)分,基于40 keV VMI的评分显著高于120 kVp PI(Z=-2.60,P=0.009)。40 keV VMI与50、60、70 keV VMI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1.41、-1.73,P=0.317、0.157、0.083),而基于40 keV VMI的主观评分高于80~200 keV VMI的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移植肾动脉成像的最适能级为40 keV。

  • 标签: 肾移植 肾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质量 虚拟单能量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颅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和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颅脑CTA检查的7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数据重建生成的120 kVp混合迭代传统能量图(常规组)与50 keV光谱虚拟单能量图(试验组)进行图像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内容包括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处的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脑实质的CT值和标准差。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按照5分法完成,2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结果试验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脑实质的CT值、SNR和CNR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名医师对试验组的主观评分均为5(5,5)分,对常规组的主观评分均为4(4,4)分,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4和0.84。试验组主观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15,P<0.001)。结论在颅脑CTA检查中,使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能够显著提高SNR和CNR,优化图像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动脉 单能量成像 对比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质量及优化窗口设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均于术前1周内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后重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40 keV)。测量比较动脉期、门静脉期PI与VMI40 keV图像中正常胰腺实质、胰腺病灶、腹壁脂肪、腹主动脉及门静脉的CT值,计算病灶对比噪声比(CNR),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胰腺实质CT值、病灶CT值及CNR。调节并记录动脉期及门静脉期VMI40 keV的个性化窗口自设值(W-Ind,包括窗宽和窗位),通过对W-Ind与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门静脉期门静脉CT值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窗口校准值(W-Calc),并拟合出窗口优化值(W-Opt)。以5分法记录PI在标准腹部窗口(W-Std)设置下与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Opt窗口设置下与PI在W-Std设置下图像主观评分。同时测量各组图像不同窗口设置下病灶的最大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中病灶CT值[(464.0±136.7) 、(375.4±79.2)HU]高于PI中病灶CT值[(168.8±38.0)、(140.5±23.5)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6.107、-22.225,P均<0.001);CNR(16.5±11.1、10.9±6.1)明显优于PI(4.5±2.9、3.0±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7.838、-9.781,P均<0.001);而图像噪声[(11.8±1.5)、(11.8±1.4)HU]小于PI[(13.1±1.5 )、(12.9±1.3)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6、3.891,P均<0.001)。动脉期PI在W-Std窗口设置下与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4(1)、1(0)、5(0)、5(0.75)、5(1)分,门静脉期分别为3.5(1)、1(0)、5(0)、5(0)、5(1)分。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和W-Opt窗口设置下主观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6.143、76.000,P均<0.001)。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Opt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均优于PI在W-Std窗口设置下评分(Z=4.685、4.235,P均<0.001)。动脉期、门静脉期各组图像不同窗口设置下肿瘤病灶最大径测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8、0.004,P均>0.999)。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VMI40 keV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但由于VMI40 keV图像中组织CT值改变明显,常规默认腹部观察窗口建议调整至合适的窗口设置(窗宽、窗位:动脉期880、230 HU,门静脉期840、260 HU),以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肺癌是全世界癌症致死的首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绝大多数。目前用于初步诊断肺癌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平扫CT、增强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但均具有一定局限性。CT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像诊断提供了更多解剖与功能信息,在其检测与定性、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优势。现就CT的技术参数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体层摄影术,X线 双能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ellar光子CT检查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的诊断指南,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在该院诊治的骨关节炎患者40例为对照组,患者均予以Stellar光子CT及相应生化指标检测,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尿酸、血肌酐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升高[对照组:尿酸为(310.45±61.40)μmol/L,血肌酐为(86.22±13.12)μmol/L,尿素氮为(6.82±1.75)mmol/L,总胆固醇为(4.75±0.56)mmol/L,甘油三酯为(1.98±0.85)mmol/L;观察组:尿酸为(519.38±97.91)μmol/L,血肌酐为(110.21±18.29)μmol/L,尿素氮为(12.21±3.29)mmol/L,总胆固醇为(6.49±1.22)mmol/L,甘油三酯为(3.45±1.8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6.741、9.148、8.198、4.486,均P<0.05)。经Stellar光子CT检查,对照组及观察组各有3例、36例检测到尿酸盐结晶(影像显示绿色),检出率分别为7.5%(3/40)、90.0%(36/4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93,P<0.05)。对照组均无明显骨质、肌腱、韧带破坏,少部分患者有尿酸盐沉积,总体积为(1.023±0.83)cm3,主要沉积于足、膝关节。而观察组中有30例患者伴有尿酸结晶和不同部位的骨质破坏,其中第一跖趾关节6例,胫骨、腓骨远端分别为7例、3例,距骨、跟骨近端分别为4例、6例,腕关节4例;20例患者伴有韧带或肌腱的破坏,其中三角韧带2例,跟腱及伸、屈肌腱分别为10例、53例。尿酸盐结晶总体积(32.22±5.83)cm3;手、肘、足、膝关节尿酸盐结晶体积分别为(8.00±4.92)cm3、(5.32±2.75)cm3、(36.00±15.54)cm3、(13.31±9.14)cm3。结论Stellar光子CT诊断痛风的敏感性较高,且能对尿酸盐沉积部位和体积的准确定位、定量,对痛风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痛风 骨关节炎 尿酸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DECT)融合图CT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EVT)术后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IS患者EVT术后即刻DECT扫描的颅内高密度灶图像,以随访72 h内患者的CT或弥散加权成像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HT组和非HT组。测量AIS患者高密度灶密度最高处融合图、虚拟平扫、对比剂的CT值和碘浓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测量者间的一致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融合图CT值与对比剂CT值、虚拟平扫CT值、碘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预测HT的诊断效能。结果最终共154例AI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T组65例,非HT组89例。融合图CT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61(P<0.05)。非HT组与HT组比较,HT组融合图CT值[59.40(54.84,63.05)HU与100.10(79.90,122.40)HU,Z=-10.87,P<0.001],对比剂CT值[24.90(20.75,30.05)HU与66.60(47.10,84.15)HU,Z=-10.85,P<0.001]和碘浓度[1.10(1.00,1.30)mg/ml与2.90(2.05,3.65)mg/ml,Z=-10.85,P<0.001]均有增高,两组间虚拟平扫CT值[33.60(31.80,35.70)HU与34.30(30.90,38.00)HU,Z=-0.50,P=0.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图CT值与碘浓度高度相关(r=0.99,P<0.01)。融合图CT值>72.60 HU为诊断预测HT的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23%、95.51%,与对比剂CT值、碘浓度预测HT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融合图CT值可用于预测AIS患者EVT术后72 h内的HT,当不具备能条件时,可选择常规CT扫描颅内高密度灶的密度>72.60 HU作为预测HT的界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3代CT大螺距70 kV联合超低对比剂用量16 ml在肺栓塞低辐射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3例临床可疑肺栓塞行CT肺动脉成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36例,管电压100 kV,螺距1.0,对比剂总量60 ml;低组,47例,管电压70 kV,螺距2.2,对比剂总量16 ml。记录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计算有效剂量(E),测量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背景噪声及肌肉CT值以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两组的总体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均采取3级评分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肺栓塞比例及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组E为(0.76±0.13)mSv,常规组为(1.91±0.54)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P<0.001)。低组背景噪声高于常规组(Z=-4.99,P<0.001),且SNR和CNR均低于常规组(Z=-4.56、-4.48,P<0.001),但两组总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组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评分(1.34±0.60)低于常规组(2.94±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P<0.001)。结论第3代CT大螺距70 kV联合16 ml超低对比剂用量,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剂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右肺上叶动脉的干扰,保证肺栓塞诊断图像质量,并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约60%,同时减少73%对比剂总量。

  • 标签: 第3代双源CT CT肺动脉成像 肺栓塞 低管电压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在儿童尿路结石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中心收治的433例因泌尿系结石就诊的儿童,并行CT检查,数据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将结石成分分析结果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比较CT分析结石的准确率及CT各测量指标对结石类型的预测价值。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各结石类型的测量指标[平均CT值、能差、能比及能量指数(DEI)]的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对各指标进行诊断效能评价。结果CT检测到282枚草酸钙结石、238枚磷酸钙结石、39枚尿酸结石和7枚胱氨酸结石。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比较,CT对草酸钙结石和羟基磷灰石的准确率分别为84.2%和81.8%,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均被准确检到。此外,能差、能比、DEI对草酸钙结石和磷酸钙结石均具有可靠的预测价值,尤其是能比和DEI,均AUC>0.75。结论利用先进的后处理分析方法,CT可以可靠地分析儿童尿路结石成分,为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双源CT 泌尿系结石 成分分析 诊断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