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现状调查表及护士职业认同量表对四省250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四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及较高水平。用工形式、专科岗位、专科护理年限及专科技能的发展与专科护士的职业认同相关。结论四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职业认同有差异,具有专科岗位、日常工作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专科管理能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职业认同。

  • 标签: 静脉治疗专科护士 职业认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肾脏损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脏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HSPN患儿50例作为HSPN组,抽取同期尿检正常的初发过敏性紫癜(HSP)患儿25例作为HSP组,另招募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并将HSPN组患儿按24 h尿蛋白量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3个亚组。用触诊弹性成像技术定量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肾皮质剪切波速度(SWV)值,并比较各组间SWV的差异。结果HSPN组、HSP组、对照组的肾皮质SWV值分别为(2.68±0.16)、(2.36±0.07)、(2.53±0.07)m/s; HSPN组与HSP、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组、中度组、重度组SWV值分别为(2.71±0.15)、(2.72±0.07)、(2.71±0.11)m/s,HSPN组3个亚组间SWV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可用于早期评估HSPN患儿的肾皮质弹性改变,但对HSP及不同尿蛋白水平的HSPN患儿的肾弹性的评估价值有限。

  • 标签: 紫癜 肾炎 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诊断糖尿病肾病(DN)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79例,根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极微量蛋白尿组(31例)、微量蛋白尿组(27例)及大量蛋白尿组(21例),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VTQ技术测量各组研究对象的肾皮质剪切波传播速度(SW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SWV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SWV值变化及与UAER之间的相关性,构建SWV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随着DN患者肾实质损害程度的加重,SWV值逐渐降低,健康对照组、极微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及大量蛋白尿组肾组织SWV值分别为:(3.31±0.45)m/s、(3.12±0.35)m/s、(2.56±0.08)m/s和(1.96±0.07)m/s,其中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SWV值较健康对照组和极微量蛋白尿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73、16.155、8.653、17.931,P均<0.001)。患者肾皮质SWV与UAER存在负相关(r=-0.802,P<0.001)。SWV诊断早期D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当截断值为3.31 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和70.0%。结论VTQ技术可无创定量评价DN患者肾实质弹性变化,SWV值与UAER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是评价DN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有效指标。

  • 标签: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 糖尿病 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刺激对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回路。方法给予对侧和同侧刺激,记录左侧下丘单个神经元特征频率(CF)和最低阈值(MT)。对侧刺激即为右侧单耳刺激,同侧即为左侧单耳刺激。设置刺激频率为CF-对侧,声音幅度为MT-对侧以上10 dB或20 dB,活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分别对同侧耳、对侧耳刺激的单侧反应、以及双侧声音同时刺激下的整合反应,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95个双耳兴奋性神经元,在双耳刺激下可产生抑制、易化和无整合3种不同效应,其比例分别为37.9%(36/95)、21.1%(20/95)和41.0%(39/95)。在抑制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12.37±7.3)mV和(6.54±5.1)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降低21.4%~89.8%,平均降低49.1%。在易化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7.32±4.3)mV和(11.77±6.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增高20.8%~179%,平均增高56.8%。在无整合组中,对侧-EPSP与双侧-EPSP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耳整合可能发生在上橄榄核复合体,双侧下丘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下丘神经元双耳特性的形成。

  • 标签: 下丘 双耳神经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双耳整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清营汤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8例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是否采用清营汤治疗将其分为清营汤组(6例)和常规西医组(22例)。清营汤组男5例,女1例,年龄(2.23±1.80)岁;常规西医组男15例,女7例,年龄(1.65±1.09)岁。常规西医组予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清营汤组在常规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清营汤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免疫功能水平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清营汤组患儿入院发热、手足肿胀、眼结膜充血、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1.88±0.19)d、(2.27±0.12)d、(2.75±1.84)d、(2.92±1.69)d,均短于常规西医组(2.64±0.50)d、(3.90±2.14)d、(5.29±1.94)d、(5.02±2.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清营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高于常规西医组[1.12(0.67,2.35)g/L比0.50(0.35,1.2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IgG、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清营汤组患儿炎性指标[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水平与常规西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清营汤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崎病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标签: 川崎病 清营汤 丙种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渝两地人群耳鸣患病情况,探讨耳鸣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设计统一的《耳鸣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选择南充、江津、丰都、云阳、遂宁、雅安6个地市区进行多中心合作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以入户调查的方式指导被调查者填写《耳鸣流行病学调查问卷》,了解其耳鸣的相关特征以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入户调查共收集问卷10 289份,有效问卷9 273份,其中男性4 281人,女性4 992人,年龄6~97岁,平均47.3岁。34.83%(3 230/9 273)的被调查者经历过耳鸣,3.99%(370/9 273)诊断为恼人的耳鸣。对经历过耳鸣人群的年龄、性别、睡眠情况、是否接触噪声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否接触噪声、睡眠情况均影响耳鸣的发生,年龄在30~40岁时患病风险最低,而低于30岁及大于40岁者患病风险均升高,接触噪声与不接触噪声的OR值为1.99,睡眠质量不好相对睡眠质量好的OR值为3.74。对恼人的耳鸣患者选择年龄、性别、是否接触噪声以及睡眠情况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否接触噪声、睡眠不佳均为耳鸣发展为恼人耳鸣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越容易遭受耳鸣的困扰,接触噪声相对不接触者患病相对风险为1.56倍,睡眠质量不好相对睡眠质量好者患病相对风险为4.68倍。结论渝两地人群中耳鸣患病率较高,约1/3的人经历过耳鸣,但大多数耳鸣短暂存在且响度较低,不会对患者本身造成影响;仅有3.99%的人会出现恼人的持续性耳鸣,且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需要进一步干预。耳鸣的发生以及加重可能与睡眠情况、年龄、噪声接触等因素相关。

  • 标签: 耳鸣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调查崎病及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发病特点。方法此项研究基于芬兰的全国性登记调查,以实验室确诊的MIS-C和崎病病例为基础,对2016~2020年崎病发病情况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2020年,实验室确诊的18岁以下病例为5 170例,其中5例符合MIS-C诊断标准。在实验室确诊的病毒感染儿童中,MIS-C发生率为0.97/1 000(95% CI:0.31~2.26)。对崎病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近期崎病病例减少,调整季节因素后,与病毒流行前水平相比发生比例为0.49(95% CI:0.32~0.74)。同时,由于人群间保持社交距离,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下降。结论这项基于登记调查的全国性研究发现MIS-C是病毒感染的罕见并发症。病毒流行期间崎病和呼吸道感染病例减少,这表明崎病中微生物传播或可发挥重要作用,保持社交距离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单细胞测序是指在单细胞分辨率上对DNA或RNA进行扩增和测序,获取并分析特定细胞类型的基因序列、转录组、蛋白质和表观遗传表达谱信息。免疫细胞的复杂网络相互作用及抗原受体的遗传多样性导致了免疫系统的复杂性,这种固有的复杂性需要以单细胞分辨率进行研究。而免疫系统活化是崎病发生的主要特征。本文对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在免疫系统研究中的优势及其在崎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崎病患儿治疗前后、恢复期外周血肌腱蛋白-C(TN-C)水平,评估外周血TN-C是否可作为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特异性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018年1月1日至11月1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44例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21例,非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23例]、3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36例非感染、非血管炎儿童(对照组)外周血TN-C水平。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或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TN-C与实验室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崎病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N-C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分别为(32.0±13.8) μg/L、(33.5±11.4) μg/L、(23.3±10.8) μg/L,均P<0.01];并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17,P=0.038),与血钠水平呈负相关(r=-0.472,P=0.004),但CAL+组与CAL-组患儿外周血TN-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31.7±15.4) μg/L比(32.3±12.5) μg/L;治疗后:(32.2±11.6) μg/L比(34.8±11.3) μg/L;恢复期:(22.6±7.3) μg/L比(24.0±13.4) μg/L,均P>0.05]。崎病、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TN-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分别为(32.0±13.8) μg/L、(37.2±18.2) μg/L、(24.0±8.05) μg/L,均P<0.01]。结论本研究尚不足以证明外周血TN-C能作为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因子及血管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可能可作为崎病急性期免疫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川崎病 过敏性紫癜 肌腱蛋白-C 预测因子
  • 作者: 王君言 郑鹤琳 丁媛 周娟 唐雪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体检中心,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崎病(KD)合并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AARS)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资料,合并AARS(脱位组)及未发生AARS(对照组)各60例,并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比较2组临床特点。结果KD患儿8 365例中合并AARS共60例(0.72%),好发于急性期,好发年龄为3~6岁(P<0.001),其首发临床表现为发热伴颈部活动受限(100.00%)、颈部包块(66.67%)、斜颈(21.67%)、颈痛(11.67%)。颈部CT或X线示AARS表现,部分伴颈部软组织增厚、肿胀。脱位组患儿唇红皲裂(P=0.01)和颈淋巴结大(P<0.001)较对照组显著,中性粒细胞绝对和相对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颈部B超较对照组颈软组织肿胀、增厚更明显(P<0.05),但2组患儿在冠状动脉病变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牵引可一定程度缓解患儿颈部症状,但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淋巴结大、唇红皲裂、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增高和颈部软组织的肿胀、增厚是KD合并AARS的危险因素,但该合并症不增加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无应答风险,KD抗炎治疗是关键,患儿多数预后良好。

  • 标签: 川崎病 颈淋巴结炎 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
  • 简介:摘要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发热性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已成为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决定崎病的预后和随访管理。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基础,而非药物治疗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另一种治疗方式。该文综述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该病全面和替代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降钙素原(PCT)预测崎病儿童伴肺部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辽阳市中心医院诊断崎病儿童124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肺部感染例48例(观察组)和无肺部感染76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LR和PCT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NLR和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NLR和PC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但治疗后2组血清NLR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LR和PCT水平是崎病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治疗前血清NLR和PCT水平及两项联合预测崎病伴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7和0.90(P值均<0.05)。结论崎病儿童伴肺部感染血清NLR和PCT水平升高,对预测肺部感染有较好的价值。该研究创新点是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崎病和肺部感染,以及识别崎病伴肺部感染提供了重要敏感性生化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操作价值。

  • 标签: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降钙素原 肺部感染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8例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住院的108例KD患儿资料,其中KD合并MP感染者48例(感染组),KD未合并MP感染者60例(非感染组),对其性别、年龄、发热体温、发热时间、球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杨梅舌、口腔粘膜充血、躯干皮疹、四肢红斑、四肢水肿、肛周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特征以及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淋巴细胞(lymphocyte,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s/lymphocyte,N/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erum amyloid protein,SAA)、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等实验室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儿之间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儿临床特征(体温、发热时间、球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躯干皮疹、四肢红斑、四肢水肿、肛周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儿血常规中WBC、N、L、N/L、Hb、PLT水平以及CRP、SAA、PCT、ESR、CK、LDH、HBDH、AST、ALT、ALB、TP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患儿CKMB为(42.92±5.71) U/L、IgA为(1.02±0.84) g/L、IgG为(7.87±3.05) g/L、IgM为(1.34±0.63) g/L,未感染组分别为(30.84±7.23) U/L、(0.82±0.80) g/L、(6.87±3.79) g/L、(1.02±0.55) g/L,两组患儿的CKMB、IgA、IgG、Ig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表现为感染组较非感染组高。是否合并MP感染与IgA、IgG、IgM水平有关联(均P<0.05),而且IgM的相关性最高(β=0.23,P=0.005)。结论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容易引起心肌酶升高以及免疫功能紊乱,临床治疗中需要监测患儿心功能及免疫功能。

  • 标签: 川崎病 肺炎支原体 儿童 临床特征 实验室指标
  • 简介:摘要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急性期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在心电图上可表现出多种异常。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的电生理检查手段,对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崎病早期的心电图表现及电生理意义逐渐被认识,现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崎病急性期心电改变及临床意义进行回顾及总结,就心电图在崎病诊治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川崎病 心电图 QT离散度 T波 心律失常
  • 作者: 易伦羽 张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4-09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全科病房,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中日友好医院儿科,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崎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损伤程度与崎病的预后密切相关。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已被证实,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崎病的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对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阻止冠脉动脉瘤形成具有潜在价值。现就他汀类药物在崎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川崎病 他汀类药物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舒适护理在小儿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大学总医院崎病患儿100例,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临床护理路径)与研究组(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舒适护理)各50例。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实际干预效果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与退热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少、健康知识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护理前实验室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后实验室相关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后家长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崎病临床护理中,可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舒适护理方法达到确切干预效果,使身体恢复时间缩短,提高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与护理满意度,更具有经济性。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舒适护理 小儿 川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pelin-13水平与崎病(KD)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评估Apelin-13在预测KD患儿CAL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KD患儿240例作为KD组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KD并发CAL患儿(KD-CAL组)45例,KD无CAL患儿(KD-NCAL组)195例;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3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发热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所有KD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发热对照组儿童确诊后及健康对照组儿童体检时的血常规、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Apelin-13水平。比较各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KD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及Apelin-13对其的预测价值。结果KD患儿Apelin-13、血红蛋白较健康对照组、发热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NT-proBNP较健康对照组、发热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KD组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发热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KD-CAL组较KD-NCAL组Apelin-13(t=10.102,P<0.001)、血红蛋白(t=2.034,P=0.043)显著降低,NT-proBNP、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t=5.982、3.728,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elin-13、NT-proBNP是KD并发CAL的独立预测因子,ROC分析显示,Apelin-13对CAL的最佳预测值为2.99 μg/L,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0.820~0.90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78%和88.67%,NT-proBNP对CAL的最佳预测值为822 ng/L,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0.656~0.77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78%和84.62%。结论Apelin-13在KD并发CAL中发挥保护性作用,是KD患儿急性期并发CAL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川崎病 Apelin-13 冠状动脉病变
  • 作者: 王露 刘晓燕(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已成为部分国家、地区常见的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巨大冠状动脉瘤是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严重类型,后期完全恢复的可能性较小,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进入成年期后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而且儿童期巨大动脉瘤与青壮年心源性猝死及成年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患儿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该文就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作一综述。

  • 标签: 川崎病 巨大冠状动脉瘤 临床特点 预后 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