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应用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1例,所有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其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60.4±8.7岁。其中9例患者固定4个节段,5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3-S1,4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2-L5,2例患者固定5个节段,均固定至L2-S1。根据病变情况在固定节段内选择性行椎间融合,其中2例患者融合了2个节段,7例患者融合了1个节段,2例患者未行椎间融合。通过术前、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functionalIndex)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通过腰椎侧位X线观察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指数(DHI),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变化情况,术后2年CT二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术后2年CT三维重建观察有无PEEK棒断裂或变形。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24.6±1.7(22~28)月。平均手术时152±25(120~210)分钟,平均术中失血518±248(300~1000)mL。ODI评分术前49.6±12.2,末次随访15.5±3.7,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AS评分术前8.1±0.8,末次随访时1.7±0.6,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融合节段DHI术前0.343±0.091,末次随访DHI0.321±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在24个非融合节段中,ROM术前平均9.3°±1.5°,末次随访2.3°±0.5°,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行椎间融合11个节段在术后2年随访时共8例患者获得骨融合,融合率为72.7%。术后2年随访时无PEEK棒断裂,变形情况出现。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安全有效,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PEEK棒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多节段
  • 简介: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手术疗效。

  • 标签: 枕颈角 策略 后枕颈角 Takami'枕颈角
  • 简介: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为Ⅰ级和Ⅱ级,共纳入303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青中年组(30-39岁),中年组(40-49岁),中老年组(5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IHI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Ⅰ级和Ⅱ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2-3)、L(3-4)、L(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1-2)、L5-S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情况下,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变化发生变化。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

  • 标签: 椎间高度 椎间高度指数 脊柱-骨盆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