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与预防性护理联合用于ICU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03月至2017年07月我院ICU病房9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对照组(n=46例)和实验组(n=46例),对照组行ICU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VT风险因素评估表评估并联合启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ICU患者的护理成效。结果对照组股静脉血流速(20.502.10)cm/s、腘静脉血流速(15.103.40)cm/s均低于实验组(27.003.20)cm/s、(21.703.30)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DTV发生率(32.61%)高于实验组(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风险因素评估表、预防性护理合并推行于ICU临床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静脉回流,避免DVT,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 预防性护理 ICU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永久性静脉留置导管用于血液透析中的效果评价及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需行血液透析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采用永久性静脉留置导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方法,研究组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永久性静脉留置导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永久性静脉留置导管时间比较,研究组(13.60±1.70)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9.20±1.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1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性静脉留置导管给予血液透析患者行血液透析的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 血液透析 效果评价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中出现下肢骨折的患者80例,根据护理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常规的护理联合综合护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率,减少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所有临床科室送检的4281例次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4281例次静脉导管标本中,754例次的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17.6%,其中检出多种病原菌占10.2%。共检出83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及真菌分别占37.0%、44.8%和18.2%。烧伤病房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普外科、心胸外科及ICU。5种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18.0%)、表皮葡萄球菌(13.4%)、金黄色葡萄球菌(12.0%)、铜绿假单胞菌(9.7%)及白念珠菌(7.5%)。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第一次送检的阳性标本主要为G+菌,而第二次及以后阳性标本的病原学从G+菌为主逐渐转为以G-菌为主。结论:静脉导管病原菌分布较以前有所改变,目前以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预防导管定植、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亟需普及。

  • 标签: 深静脉导管 耐药性 病原菌 鲍曼不动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就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2016年11月22日到2017年12月11日),分组方法主要是根据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式(分2组)。分别进行基础性护理干预、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2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例数为3例,对照组为11例。数据之间明显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推广。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特殊护理在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特殊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bg)。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干预组患者PT、APTT水平均显著升高,Fb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特殊护理 老年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凝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患者中采用规范化护理流程法进行干预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静脉导管治疗出现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相关指标及护理满意度、感染发生时间。结果观察组CRBSI、导管堵塞、非计划性拔管及外周血培养阳性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经检验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发生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规范化护理流程运用于静脉导管治疗发生的相关感染患者中能有效的改善感染症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缩短了感染时间,临床运用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感染 规范化护理流程 安全性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预见性护理在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和试验组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试验组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胸外科手术术后静脉置管创优质服务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出90例心胸外科手术病患,视护理服务的差异把他们列为护理组I和护理组II,两组都是45例,护理组I实行一般护理,护理组II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护理组I的并发症诱发率是17.8%,护理组II是6.7%,护理组II低于护理组I,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理组I的护理满意度是88.9%,护理组II是97.8%,护理组II高于护理I,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胸外科手术术后静脉置管创优质服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降低并发症诱发率,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行。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心胸外科 手术 深静脉置管 优质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对延续护理在下肢静脉血栓出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0例,所有患者根据入院编号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均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延续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延续护理在下肢静脉血栓出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中具有重要价值,该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加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1例,对照组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检测两组血流变,及行患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塞通加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对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有明显疗效,是治疗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有效药物。

  • 标签: 血塞通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髋部骨折一种,临床上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者不愿意手术常采取保守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人普遍住院时间长,需要床上静养,长期静脉受压,血液回流不畅,血液高凝状态,常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用压力抗栓泵辅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保守治疗 压力抗栓泵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气压波治疗仪、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观察,将接受气压波治疗仪单独治疗的48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将接受气压波治疗仪、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的48例患者设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TT、PT、D-D、APTT、Fbg等血清学指标及血液流动速度均明显改善,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下肢肿胀率(6.25%)、下肢疼痛率(10.42%)、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08%)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患者给予气压波治疗仪、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能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安全性高。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气压波治疗仪 妇科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