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操作步骤的大肠癌根治手术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将1990年至1995年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手术采用不接触隔离技术(NonTouchIsolationTechnic)即:首先隔离受累结肠的肠腔,由根部结扎、切断供应受累结肠的淋巴血管蒂,最后才将受累肠段和相应的肠系膜整快切除;B组则直接分离出肿瘤肠段,将此段肠管及相应系膜直接切除,不隔离肠腔、不由根部处理淋巴血管蒂。80例患者中,A组31例,B组49例。结果两组病人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类、恶性程度和肿瘤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3年肝转移6例(6/31);B组3年肝转移15例(15/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操作步骤在大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接触隔离技术能明显降低肝转移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不接触隔离技术 预防措施 大肠癌 肝转移 肿瘤 手术治疗
  • 简介:常规的甲状腺手术体位要求患者肩、背部垫高,头部尽力后仰,使下颏、气管、胸骨接近直线。此体位手术野显露最佳,便于手术操作,但患者可能出现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表现为术中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喉痉挛,

  • 标签: 紊乱综合征 手术体位 脑循环 甲状腺 预防 手术野显露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在预防胃肠癌化疗过程中血液以及肝肾毒副作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的60例胃肠癌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应用氧化苦参碱600mg/d,d1-12,不加用氧化苦参碱的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对两组之间的毒副作用的差异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的28例历经148次化疗,骨髓造血、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29例历经158次化疗,骨髓造血和肝肾功能有明显变化。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有效地预防胃肠癌术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的安全性。

  • 标签: 氧化苦参碱 胃肠道癌 化疗 毒副作用
  • 简介:目的观察黄芩油膏外擦预防长春瑞滨化疗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单药常春瑞滨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2例为对照组,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前后,将地塞米松5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中快速静脉滴注。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43例使用单药长春瑞滨化疗的肺癌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在对照组同样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对化疗注射部位局部应用黄芩油膏外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化疗后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53.5%(23/4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4.4%(27/32)。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的级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油膏能缓解化疗性静脉炎患者患处静脉及周围组织红肿、疼痛症状。涂擦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黄芩油膏 静脉炎 长春瑞滨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奥氮平预防化疗所致爆发性呕吐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化疗第1周期发生爆发性呕吐的36例恶性肿瘤患者,于第2周期化疗前给予常规预防止吐及口服奥氮平(奥氮平10mg/次,每日1次,d1~d3)预防爆发性呕吐,采用CTCAE标准对呕吐程度进行评分,比较联合奥氮平预防前后患者恶心呕吐评分的差异。结果36例患者联合奥氮平预防后恶心呕吐评分较联合前明显下降(10.1±0.9vs.18.2±1.2,P=0.032),其中47.2%(17/36)患者未再发生呕吐,75.0%(9/12)的女性患者未再出现爆发性呕吐。36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奥氮平治疗的止吐有效率为80.0%。主要相关毒副反应为头晕和乏力,发生率分别为36.1%和30.6%。结论奥氮平能有效降低化疗相关爆发性呕吐的发生率,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恶心呕吐。

  • 标签: 奥氮平 化学治疗 爆发性呕吐
  • 简介:前言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scoliosis,CS)伴高肩胛(Congenitalelelvationofthescapula,Sprengel'sdeformity)是一种少见而复杂的先天性发育畸形.Tsirikos等[1]分析了537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肋骨、胸廓及肩胛畸形,在497例CS患者中43例(8.6%)合并高肩胛畸形.Cavendish等[2]报道的100例先天性高肩胛患者中,有39例(39%)伴CS;与单纯的先天性高肩胛或CS相比,CS伴高肩胛的临床评估及手术策略更加复杂,现对这种复杂畸形的临床评估与手术策略作一综述.

  • 标签: 先天性高肩胛症 先天性脊柱侧凸 临床评估 手术策略 先天性脊柱畸形 先天性发育畸形
  • 简介:目的:观察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住院化疗病人血小板减少者8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白介素-11)和对照组40例(维血宁颗粒),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时予升血小板治疗,治疗组给予白介素-111.5mg皮下注射qd;对照组予维血宁颗粒治疗;血小板升至100×10^9/L停药,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输注血小板及止血对症处理。2-3日检查血常规,每日观察用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5-16天,中位时间为7.2250天,停药后部分患者血小板仍持续上升。治疗组中2例血小板低于20×10^9/L,给予输血小板10U支持治疗。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为14-55天,中位时间为23.90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介素-11具有明显的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可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白介素-11 化疗 血小板减少
  • 简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组织世界肿瘤研究的权威专家对肿瘤与食物、营养等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证据进行分析,在2007年再版的《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的预防》中,提出了10条预防癌症的最新建议,包括针对普通人群的8条建议和针对特殊人群的2条建议,为个人及社区人群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我们也可以有所借鉴。针对普通人群的8条防癌建议如下:

  • 标签: 身体活动 基金会 癌症 食物 世界 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阿瑞匹坦预防胃癌术后患者行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所致的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2周期的胃癌术后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化疗第一周期使用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二联方案预防呕吐,第二周期使用阿瑞匹坦+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三联方案预防呕吐。记录患者化疗开始后7天的恶心呕吐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化疗第一周期后有67.6%患者呕吐达到完全缓解,化疗第二周期后有85.3%的患者呕吐达到完全缓解(P〈0.01)。在延迟性呕吐预防效果的比较中,二联方案呕吐控制率为70.6%,加入阿瑞匹坦后提高到92.6%(P〈0.01)。第二周期化疗后VAS评分(92.3)明显高于第一周期化疗后的89.2(P〈0.01)。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使用阿瑞匹坦+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预防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良好,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阿瑞匹坦 奥沙利铂 胃癌 术后化疗 呕吐 化疗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对降低结直肠腺瘤在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将104例符合入组标准、已经在内镜下行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切除的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每日口服100mg阿司匹林(共52例),对照组每日口服维生素C(共52例),两组均进行连续2年的药物治疗。首要研究终点为术后2年内结直肠腺瘤的复发率,次要研究目标为分析复发的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评估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4/52)vs.23.1%(12/52),χ2=4.727,P=0.030]。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不使用阿司匹林(95%CI:1.072~1.647,P=0.009)、吸烟(95%CI:1.242~1.618,P<0.001)以及高度不典型增生(95%CI:1.113~1.514,P=0.001)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相似的不良反应(9.6%vs11.5%,P=0.750)。两组患者在复发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方面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能够降低结直肠腺瘤2年复发率,并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率低。

  • 标签: 阿司匹林 结直肠腺瘤 化学预防 非甾体抗炎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彩超探头暂时压闭颈静脉,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方法。方法将148例行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方法,即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后协助患者将下颌靠近穿刺侧肩部,预防导管误入颈静脉;观察组当导管尖端到达锁骨下静脉中段时,由助手应用彩超探头压闭颈静脉法,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应用彩超探头压闭颈静脉可有效减少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 标签: PICC 颈静脉异位 探头压闭 彩超引导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性留置胃管减压在胃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索2013年12月1日前所有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数据库为PubMed、EMBASE、WebofScience、CochraneLibrary。由2名研究员分别独立提取数据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9篇,共计病例1315例,其中留置胃管组658例,不留置胃管组6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留置胃管组相比,不留置胃管组可显著缩短术后进食时间(WMD=0.44,95%CI:0.28~0.60,P<0.01),但不影响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肺部并发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总并发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胃癌术后不需要常规预防性留置胃管。

  • 标签: 胃肿瘤 胃肠减压 胃癌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科应用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9)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经椎间孔入路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评估,随访6-14个月,平均(10.2±2.2)个月;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25ml。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别为(6.42±0.94)分、(3.76±0.53)分、(3.28±0.51)分、(2.88±0.62)分、(2.45±0.38)分、(2.21±0.39)分,腿痛VAS评分别为(6.23±0.87)分、(3.52±0.48)分、(3.27±0.61)分、(2.72±0.49)分、(2.43±0.31)分、(2.35±0.30)分,ODI评分分别为(70.48±7.61)分、(38.84±3.49)分、(35.67±2.33)分、(32.19±2.09)分、(31.34±2.31)分、(30.83±1.90)分,3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MacNab疗效评价:优4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1%。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感觉异常3例,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结论经皮内镜可以实现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有效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但须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并对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较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metastaticepiduralspinalcordcompression,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胸椎MESCC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Tokuhashi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Frankel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内死亡,55例(76%)术后2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COG评分〈2分、Tokuhashi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MESCC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okuhashi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MESCC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评分能很好地反映M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骨肿瘤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索纤维异常增殖(FD)与骨化纤维瘤(OF)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44例FD与66例OF的病理和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和诊断。结果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F组初发年龄、初治年龄、牙症状、体征和颌面痛及牙槽颊侧和(或)舌侧隆起,均明显高于FD组(P〈0.05)。OF发生于下颌骨较多,而FD则上、下颌骨差异不大。OF组X线多见囊样型和混合型,而FD则多见磨砂玻璃型和混合型。结论FD与OF的鉴别诊断必须通过临床表现、X线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化纤维瘤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比较腰椎Wiltse手术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与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腰椎不稳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41~72岁,平均60.8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22.6个月。改良TLIF组37例,行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术;Wiltse入路组31例,行腰椎后正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TLIF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肌酸激酶、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植骨融合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等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6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8.6个月,改良TLIF组与Wiltse组在术中出血量(462.32±52.28)mlvs.(266.82±56.42)ml、术后引流量(301.92±68.22)mlvs.(140.52±58.65)ml、术后卧床时间(5.8±1.2)天vs.(3.1±0.9)天、住院天数(9.8±1.4)天vs.(6.2±1.2)天方面比较,Wiltse入路组均优于改良TI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融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864.26±61.43)IU/Lvs.(408.32±70.35)IU/L、术后3天(521.82±50.22)IU/Lvs.(328.53±60.84)I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腿痛VAS、JOA、ODI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1周(3.63±0.43)分vs.(1.94±0.53)分、术后6个月(1.14±0.37)分vs.(0.67±0.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Wiltse入路组术后改善优于改良TILF组;两组术后6个月JO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矫形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后路Coflex动态稳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28例连续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有限减压、椎板间Coflex动态稳定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38~72岁,平均54.8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有下腰痛以及下肢神经症状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并经过X线平片以及动力片、CT和MRI检查确认病变节段和诊断.本组患者接受单节段手术27例,双节段手术1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有限开窗减压、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术.手术前后对患者的VAS视觉疼痛评分和改良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进行评价,通过动力平片评价手术节段腰椎活动情况.随访时调查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8min,出血量180~310ml,平均210ml.无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发生.术后5d佩戴软腰围下地活动,术后7d出院.术后1、3、6、12、24和36个月门诊随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评价.本组发生并发3例(9.3%).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5.2个月.平均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1到术后的2.8,最后随访为2.6;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54.3到术后的21.8,最后随访为23.2.上述评价指标手术前后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别.随访中手术节段屈伸活动良好,活动度2°~6°,平均3.6°.未发现假体移位脱出现象.随访时本组患者对本次手术治疗满意度为89.3%(25/28).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应用Coflex动态稳定术,可以通过微小创伤手术,直接彻底解除神经压迫,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同时良好保留了手术节段腰椎的运动功能,随访结果表明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板间 动态稳定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保守与手术两种治疗方式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1945年至今的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WebofScienc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杂志,语种不限。搜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前瞻性对照试验(随机或非随机)。制定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利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6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274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保守治疗156例,手术治疗1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保守治疗总体优良率不及手术治疗[OR=0.47,95%CI(0.24,0.91)],随访1年及5年以上结果均显示手术治疗优良率优于保守治疗(P=0.003,P=0.04),而随访时间〈1年的结果显示保守与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再手术率与保守治疗中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的中长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再手术率与保守治疗中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有适应证的青少年患者,经适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青少年 椎间盘移位 腰椎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髌骨软化的近期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科收治160例髌骨软化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A组(单纯股四头肌锻炼)、B组(神经妥乐平结合股四头肌锻炼),C组(氨基葡萄糖结合股四头肌锻炼)、D组(氨基葡萄糖、神经妥乐平结合股四头肌锻炼),每组40例,疗程均为5周,定期由专业康复师指导患者股四头肌锻炼。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膝关节活动痛、关节压痛与日常活动能力)及Lysholm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痛、关节压痛与日常活动能力都有显著改善。A、B、C、D组有效率分别为43.59%、66.67%、70.27%、87.88%。4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评分分别为:(65.23±11.31)、(64.77±12.12)、(65.16±12.11)、(63.89±11.57),治疗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76.22±15.81、82.09±18.52、85.65±17.63、92.09±18.13。对治疗后Lysholm评分进行方差分析,除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366),其余各组之间的Lyshol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神经妥乐平、氨基葡萄糖同时结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提高轻、中度髌骨软化的近期疗效。

  • 标签: 髌骨 骨软化症 葡糖胺 神经妥乐平
  • 简介:目的观察奈西雅预防宫预癌化疗所致胃肠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格拉司琼比较。方法对收治的宫预癌32例,随机分为奈西雅组和格拉司琼组(A组和B组),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化疗后0~6h,奈西雅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控制率与格拉司琼相似,但在0~24h,奈西雅组对食欲不振的改善率为68.8%,明显优于格拉司琼对食欲不振的改善率(43.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主要为头痛。结论奈西雅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所致胃肠反应,作用时间长,是良好的化疗止吐药。

  • 标签: 奈西雅 格拉司琼 食欲不振 癌化 化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