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GAs)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GAs血管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载动脉闭塞病人中,1例术后2月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缺血症状。9例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病人,1例完全栓塞,8例有不同程度的弹簧圈移位。4例覆膜支架病人,1例术后6小时GAs再次破裂导致死亡,3例GAs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GAs是安全、有效的,首选载动脉闭塞,弹簧圈部分栓塞能够减低动脉破裂的风险,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能够增加动脉致密栓塞的可能,降低复发率,随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优化,覆膜支架有希望成为最佳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前交通动脉行微弹簧圈栓塞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腔完全致密栓塞33例,次全栓塞2例,动脉颈部有残留2例。术后死亡1例。18例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显示:复发1例,行手术夹闭;余病人未见动脉复发迹象。结论前交通动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针对性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 简介:颅内动脉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外科治疗是解决这一疾病的根本方法。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引进使得该病的生前诊断得以实现;而动脉的外科治疗也顺应医学发展的潮流,从载动脉结扎术发展到显微外科下的动脉颈夹闭术。在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颅内动脉治疗的最佳方式——无论是介入栓塞治疗(endovasculartherapy,EVT)还是手术夹闭仍然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国际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短、中期结果均显示EVT在残死率、癫痫发病率等方面优于手术夹闭。

  • 标签: 血管内支架 瘤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颅内囊性动脉壁超微病理性结构,预测颅内囊性动脉进展。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12例颅内多发动脉(19个标本)、15例单发动脉及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脑血管标本的血管壁组织结构。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血管壁标本中的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在动脉标本中可见动脉壁的内皮细胞损伤、弹力板不完整或缺失及平滑肌细胞坏死,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有明显的差异;动脉壁Ⅳ型胶原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颅内囊性动脉壁中各层结构的形态及分布特点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颅内囊性动脉容易破裂的原因。

  • 标签: 颅内囊性动脉瘤 正常动脉 组织结构 Ⅳ型胶原 表达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与颅内动脉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颅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11枚,多发动脉患者3例,所有动脉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动脉的生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总结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216例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其中Ⅳ级192例,Ⅴ级24例。手术夹闭动脉,同时清除颅内血肿,并酌情行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Hunt-HessⅣ级19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38例,轻残56例,重残60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23例;死亡率12.0%。Hunt-HessⅤ级24例患者中,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5例;死亡率62.5%。结论对于合并颅内血肿的Hunt-HessⅣ级动脉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Hunt-HessⅤ级患者手术疗效极差,应该待临床症状稳定后再行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高分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前循环脑动脉破裂出血患者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治疗。结果预后按GOS评分分级:良好80例(80%);差13例(13%);死亡7例(7%)。死亡7例中4例为Hunt-HessⅣ级,3例Hunt-HessⅤ级。Ⅴ级存活2例中1例植物生存,1例生活部分自理;Ⅳ级存活23例中2例植物生存,2例生活部分自理,1例完全不能自理。结论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破裂出血可获得满意疗效。对高度怀疑动脉破裂的自发性脑内血肿术前3D-CTA检查可以明确出血原因并指导急诊开颅手术;已有脑疝形成,不具备行3D-CTA或DSA检查条件者,在开颅清除血肿术中对邻近血肿可疑动脉探查,可减少动脉的漏诊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脑内血肿
  • 简介:目的通过对罕见大脑动脉P2段巨大动脉治疗及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P2段巨大动脉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38岁女性患者因突发头痛,经MRI、CT扫描及DSA诊断为右侧大脑动脉P2段巨大动脉(3.5cm×4.0cm).结果全麻下经颞下入路近端夹闭P2段载动脉后成功切除动脉,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P2段巨大动脉少见,手术阻断近端载动脉或夹闭动脉颈并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巨大动脉瘤 手术 大脑后动脉
  • 简介:目的评价破裂脑前循环动脉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100例脑前循环动脉破裂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破裂早期(3d之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37例,Ⅱ级23例,Ⅲ级10例,Ⅳ级24例,Ⅴ级6例。以GO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07个动脉中,显微手术夹闭101个,包裹6个。恢复良好70例;中度病残,生活自理12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4例。HuntⅠ-Ⅲ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Ⅳ、Ⅴ级患者的预后(P〈0.01)。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破裂的脑前循环动脉的理想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前循环 破裂 早期
  • 简介:随着栓塞技术的提高与新材料应用,颅内动脉的栓塞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证明了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的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但是其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动脉栓塞治疗后的复发指完全栓塞术后体或者颈部分再通以及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患者术后出现残颈或者残腔扩大。影响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栓塞治疗技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次治疗时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程度;二是动脉的自身特点,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也通过影响致密填塞程度而对复发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也对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复发率 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夹闭 血流动力学参数 栓塞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床突周围段动脉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和暴露控制载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8例动脉全部得以夹闭,其中15例术后复查造影动脉完全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疗效好16例,疗效差和死亡各1例.结论海绵窦动脉在不适合栓塞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而床突周围段动脉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海绵窦 床突周围 脑动脉瘤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2004年,我们对30例颅内囊状动脉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为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疗效良好.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0岁.24例为第1次出血,6例曾有SAH史.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2例.7例后交通动脉有动眼神经压迫症状,3例椎-基底动脉有脑干压迫症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l例;1例患者为动脉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夹闭术2例,动脉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壁面压力的强度和分布,分析壁面压力对动脉发生及生长的影响。方法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20例动脉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包括分叉管顶8例,侧壁12例。分别记录顶、颈和临近载动脉区域的平均压力值,并分析动脉流场情况。结果20例动脉顶处壁面压力平均为(620.64±446.09)Pa,颈处为(618.89±431.09)Pa,载动脉处为(633.81±448.59)Pa,3个区域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叉管顶(411.23±126.28)Pa(766.59±515.46)Pa与侧壁相比,平均壁面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内壁面压力与载血管内无明显不同,推测局部压力的改变对动脉发生、生长无影响,由于流场模式的差异导致侧壁与分叉管顶的平均壁面压力显著不同。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液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目的总结动脉手术后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接受颅内动脉夹闭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多普勒超声(TCD)的结果与DIND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病人手术后发生血管痉挛,79例发生DIND.TCD所示血流速度与DIND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关系.经治疗,62例DIND病人(78.5%)症状消失.病死率2.5%.结论血管痉挛是导致DIND的主要因素,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

  • 标签: 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血管痉挛 综合治疗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 简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41例41个颅内微小动脉行栓塞治疗。男17例,女24例,年龄31~76岁,平均(58±12)岁。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 简介:颅内动脉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5%~80%,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再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病死率.目前破裂颅内动脉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使用银夹夹闭动脉颈,其后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引入、动脉夹设计的改进,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手术夹闭动脉的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对于一些复杂的巨大的动脉亦可通过手术夹闭获得治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
  • 简介:目的筛选影响破裂颅内动脉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颅内动脉的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的部位、动脉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破裂颅内动脉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破裂颅内动脉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后 流行病学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25例高级别(Hunt-HessIV~V级)动脉患者的资料,他们均在发病后48h内的早期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格拉斯哥转归评分量表(GOS)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25例颅内动脉均显微手术夹闭,术后六个月时的GOS评分:恢复良好10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8例;重度病残且生活不能自理4例,死亡3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患者的早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结合及时的气管插管控制呼吸,脑室外引流以及去骨板减压等处理可以帮助改善其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早期 高级别
  • 简介:颅内动脉(A)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IA的发生机制涉及解剖、组织、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学诸方面。加强对IA的发生机制研究,可以促进IA的临床研究。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发现临床上无症状的IA(AIA)。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是IA诊断的主要手段,也决定着采用何种治疗方案。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减轻破裂造成的严重后果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广泛地开展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有IA家族史的人群中。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相机选择。CTA具有无创、简捷、诊断率高等特点,应成为选择的重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易感基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