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生态农业建设是区域水土保持的重要组成,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能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我国南方目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为推动我国南方生态农业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生态农业 水土保持 生态农业模式
  • 简介:基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元阳县2003~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赤字进行测算。研究表明,元阳县2003~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全球公顷模型中,2004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27hm~2,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达到最大值,为1.313hm~2;国家公顷模型中,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91hm~2。影响元阳县生态足迹变化因素的分析表明,耕地是元阳县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方式较单一,且生态赤字量呈现出递增趋势;建设用地处于盈余状态,草地处于赤字状态,其余土地类型出现不同程度的赤字现象。据此,提出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元阳县可持续发展对策。

  • 标签: 全球公顷 国家公顷 生态足迹 元阳县
  • 简介:本文从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的应用程度出发,以解决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出现的现实困难和促进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信息化为切入点,分析并设计适应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信息系统方案,为我省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实施和部署打好理论基础。

  • 标签: 水土保持 监测 信息系统 分析与设计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历经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可划分成多个阶段,稍不注意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层次分析辨识模型,量化水土保持管理指标,确定水土保持管理优先考虑的对象,供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及社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 标签: 水土保持管理 层次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
  • 简介:深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对于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关林草措施的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42个退耕地植被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析和偏典范对应分析从单因子、分组变量及显著因子3方面分析立地环境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7组环境因子、33项环境因子指标中,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物种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土壤含水量(0~40cm)、土壤结构性颗粒指数、〈0.001mm黏粒、蔗糖酶、坡向及退耕年限。建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遵循立地条件,以自然恢复为主,并进行适当的培肥、引种等人工干预调控,以促进退耕地植被恢复的进程。

  • 标签: 退耕地 自然恢复 环境因子 对应分析 黄土高原
  • 简介:通过实地调查、试验,依据研究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和评价在福建省内陆丘陵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对当地及周边农业资源的影响。

  • 标签: 丘陵山区 高速公路建设 水土保持效益
  • 简介:将乐县城区饮水工程是为了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城区与工业园区一体化的区域水厂,工程建设总规模为供水能力5万m^3/d,分为两期实施,近期按3万m^3/d规模兴建,远期再扩建2万m^3/d规模。该项目经过论证对比,选择金溪支流漠村溪为水源地,净水厂选址位于水南镇黄坑垅倒止岭。随着工程的建设,势必对项目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本文对该饮水工程施工期及营运期对水、固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减轻对上述各项因子影响的建议。各项环保措施执行后,废水零度排放,固废得到综合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轻微。

  • 标签: 将乐县城区 饮水工程 环境影响 分析与评价
  • 简介:以福建省西部的武平县中山镇为例,运用RS和GIS等相关技术软件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经营管理措施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获取当地水土流失斑的强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当地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特征除了与当地植被覆盖度有关,更与植被后期管理经营密切相关;在一些高植被覆盖度地区如马尾松林地、水源涵养林地等区域,由于经营管理不当也分布相当程度的水土流失。

  • 标签: 水土流失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覆盖因子 植被管理因子 闽西
  • 简介: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壤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实时监测与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2002年华北平原逐旬降雨数据和主动微波遥感反演的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干旱年(1999年)该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并提取和分析小麦生长期内的灌溉信息;通过对逐旬的降水和土壤水分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区域内的灌溉信息。结果表明:1999年降水量比多年(1993—2002年)平均量少约140mm;1999年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变化整体保持一致,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减少尤为明显,土壤干旱非常普遍;小麦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灌溉,其中中部地区灌溉次数最少,占研究区面积的65%左右的南部和北部地区灌溉次数多为2~3旬次。采用降水量和遥感水分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提取灌溉的范围和时间特征,并可为旱情遥感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特征 降水 灌溉 华北平原
  • 简介:步云乡地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生态养生环境优越,自然景观奇特,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养生旅游资源丰富。本文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个方面分析步云乡生态养生旅游发展条件。结果表明,步云乡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优势明显,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并据此对步云乡发展生态养生旅游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 标签: 生态养生旅游 SWOT分析 梅花山 发展对策
  • 简介: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流初期开始都快速增加,7~10min后达到稳定,且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加,径流率也显著增加;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沙率明显增大,且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沙率的影响越明显;4)降雨强度和径流总量、产沙总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799;5)地表覆盖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其减沙效益超过90%.

  • 标签: 土壤侵蚀 南方红壤 模拟降雨 坡度 地表覆盖
  • 简介:强度水土流失区采用以类芦为主栽草种的治理措施,仅一年时间就能长成高大的类芦植丛,改变水土流失区恶劣的生境,为芒萁及其他乡土草种、灌木的快速侵入、生长创造条件,形成多草种、多灌木、乔木的植被群落,并为鸟类、昆虫及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一定生境条件,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地的生物多样性.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 生物多样性 分析
  • 简介:水土流失区马尾松"老头林"采用一般的垦复施肥措施,对促进马尾松生长有显著效果,但施肥作用只能持续3年左右.而采用混交固氮树种杨梅、胡枝子的措施,随着固氮植物固氮能力及生物生长量的增加,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等得到不断改善,马尾松高生长量也在逐步上升,效果十分显著,且作用持久.

  • 标签: 水土流失 混交固氮植物 效果分析
  • 简介: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林隙表层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孔隙度均大于下层,但土壤密度相反;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有相对高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土壤物理性质总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异质性均为表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土壤孔隙度趋近于各向同性,其他3个物理因子随空间距离增大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变异函数相互影响较小。不同层次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均以中低等级斑块为主,相对较高等级的斑块仅分布在0-20cm土层中,并位于林隙中心以北的范围内。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土壤物理性质 微环境异质性
  • 简介: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和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和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717.74万、1573.03万、3808.19万和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的3.53倍。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重点国有林区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生态效益 东北 内蒙古
  • 简介:在对2000-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与耕地面积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敏感度分析模型,对2000年以来云南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评估,从而揭示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特征。研究表明,2000-2003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程度小于0,为不敏感状态;2004-2005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程度为0.11,为低度敏感状态;2006-2012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程度迅速增大到35.68,为高度敏感状态,说明2006年以来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度很高,耕地面积的较小变动会造成粮食产量的较大波动。因此,严格区域耕地保护,实行耕地“补占平衡”政策对于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敏感度分析模型 云南省
  • 简介:在水土保持工程坡面水系沟道断面设计中计算洪水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公式,或同一公式应用不同的参数,导致结果差别较大。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工程的特点与实际,提出坡面水系工程沟道断面设计中洪水计算的两种方法:较大面积的修正推理公式法和较小流域雨洪计算公式法,以及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供设计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坡面水系 沟道断面 洪水计算
  • 简介:以黄土高原较早实施退耕还林的宁夏西吉县为例,选择1990和2005年的2期TM遥感图像,对西吉县1990-2005年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得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特征 转移矩阵 TM影像
  • 简介:为准确评价土壤有机碳的尺度效应,分析其多尺度的变异特征并找到控制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选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区,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进行多尺度采样,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敖汉旗表层(0~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县域、中等区域和小流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49,7.57和7.54g/kg。3种研究尺度上土壤有机碳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变程在980~2100m之间,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土壤有机碳的空间自相关距离逐渐缩小。不同研究尺度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尺度上土壤和植被因子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中等区域尺度上植被和海拔因子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小流域尺度上海拔和坡度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最大。

  • 标签: 尺度效应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半干旱区
  • 简介:吸管法是测定颗粒组成的经典方法,激光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的分析中,并逐步应用到侵蚀泥沙粒径分析。为获取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侵蚀泥沙特性指标和不同粒径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18个黑土区侵蚀泥沙样品颗粒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采用中值粒径D50和平均质量直径MWD进行侵蚀泥沙样品特性分析,激光法比吸管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但2种方法测定D50和MWD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9,P〈0.001)。激光法测定的砂粒和黏粒质量分数低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定粉粒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得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在2种方法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进一步细分泥沙颗粒为大于中砂、细砂、极细砂、粗粉和细粉这5个粒级时,2种方法间除极细砂(R=0.764,P〈0.001)外,其余粒级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

  • 标签: 侵蚀泥沙粒径分布 吸管法 激光法 转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