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方鲇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方式,内源性卵黄主要由卵母细胞质中合成的营养物质沉积而成,与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皮层泡等有密切关系,外源性的卵黄合成是指肝脏中的卵黄蛋白原经血液循环到滤泡细胞,在此合成卵黄蛋白并加工成卵黄前体颗粒和卵黄中间颗粒,卵黄小板具有有膜和无膜两种形态,部分卵黄小板有1-3个结晶小体,作者还发现南方鲇未成熟卵黄小板中存在一种亚微结构,该结构由大小两种微管有规律地排列而成。

  • 标签: 卵黄发生 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南方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膜后巨大性淋巴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和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我院中收治的44例腹膜后巨大性淋巴患者进行入组研究,回顾分析患者的病历及临床诊治情况。结果44例患者临床期间均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其中30例患者获得完整切除,6例患者联合脏器切除,4例采用部分切除治疗,4例进行探查活检。术后8例患者有严重出血表现,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2例患者因术后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腹膜后巨大性淋巴患者的手术操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严格观察和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腹膜后巨大囊性淋巴瘤 围手术期护理 临床症状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胞外泡(EV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交换分子,帮助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在病理条件下(如胶质),肿瘤细胞释放EVs对肿瘤微环境的不同组成部分造成影响,介导细胞外基质修饰、免疫调节、肿瘤进展和侵袭。本文就EVs的结构与分子组成、对胶质微环境的影响及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胞外囊泡 肿瘤微环境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的35例颅内多发动脉患者的完整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实施治疗方案分手术、介入、手术加介入三组。术前患者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动脉数量、部位、侧别、大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评估则以出院时GOS术后评分为准。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治疗效果与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按GOS术后评分良好(4-5分)24例,差(1-2)11例。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30,参考相关文献)。而多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有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多发动脉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颅内多发性动脉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预后 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水状淋巴管孕妇的母儿结局,指导胎儿水状淋巴管的临床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终止妊娠的胎儿水状淋巴管孕妇35例的病历资料,对产前超声情况、染色体核型、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35例胎儿水状淋巴管孕妇中,28例选择引产,发现孕周11+5~31+3周,终止妊娠孕周14+5~31+5周,淋巴管大小1.7~10.1cm;其中完善染色体检查4例,2例正常,2例21-三体,合并胎死宫内5例,胎儿水肿14例,足内翻2例。7例顺利生产,发现孕周24~38+2周,分娩孕周37+6~40+1周,染色体检查均正常,淋巴管大小2.7~7.0cm;其中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6例;颈部5例,面部1例,腋下伴胸前1例;分别于生后2d至1个月行介入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恢复良好,按期出院,术后半年至1年返院复查肿瘤无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染色体结果正常且不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水状淋巴管预后较好,切忌过早选择放弃胎儿引产终止妊娠,应密切随访,选择恰当的终止妊娠时机,介入治疗是胎儿水状淋巴管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

  • 标签: 水囊状淋巴管瘤 妊娠结局 儿科结局 预后
  • 简介:【摘要】胎儿淋巴水又叫水状淋巴管或淋巴管水囊肿,是胎儿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淋巴回流障碍,导致颈部、上肢等局部水肿,也常出现全身水肿。常位于头、颈的背侧、表现为厚壁囊肿,其内部多有由颈部结缔组织构成的粗隔,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淋巴管,如毛细淋巴管等,可发生于颈前、胸壁、上臂等部位皮下。此类异常多为染色体异常的综合表现之一[1]。超声检查是目前检出胎儿淋巴水的最有效的手段,淋巴水在围产期病死率较高,故及时检出该病对临床处理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本院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的胎儿左上肢、左胸腹部淋巴水1例报道如下,进行病例讨论。

  • 标签: 超声诊断 左上肢 左侧胸腹部淋巴水囊瘤 病例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35岁,因自觉双眼视物模糊2周就诊。双眼视力0.8,眼底检查可见双眼后极部多发黄白色斑点状病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间多样积液及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椭圆体带增厚、反射增强;眼底自发荧光显示病变部位为高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未见病变区域荧光素渗漏。结合病史、眼部多模式检查及全身检查情况,诊断为急性渗出性多形性卵黄样黄斑病变。患者未给予特殊治疗,1周后复查病灶部分有融合、扩大,黄斑区水肿情况较前加重。

  • 标签: 黄斑 渗出液和滤出液 多模态成像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现如今罹患皮肤黏膜疾病的患者逐年走高并且年轻化,病患者可通过及时科学用药手段以防治皮肤黏膜疾病,鸡卵黄抗体(IgY)作为一种新生代抗体,其可应用于防治一些皮肤黏膜疾病,现进行如下综述。

  • 标签: 鸡卵黄抗体 防治 皮肤黏膜疾病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现如今罹患皮肤黏膜疾病的患者逐年走高并且年轻化,病患者可通过及时科学用药手段以防治皮肤黏膜疾病,鸡卵黄抗体(IgY)作为一种新生代抗体,其可应用于防治一些皮肤黏膜疾病,现进行如下综述。

  • 标签: 鸡卵黄抗体 防治 皮肤黏膜疾病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现如今罹患皮肤黏膜疾病的患者逐年走高并且年轻化,病患者可通过及时科学用药手段以防治皮肤黏膜疾病,鸡卵黄抗体(IgY)作为一种新生代抗体,其可应用于防治一些皮肤黏膜疾病,现进行如下综述。

  • 标签: 鸡卵黄抗体 防治 皮肤黏膜疾病 应用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治疗卵巢成熟性性畸胎中的应用。方法42例卵巢成熟性性畸胎行腹腔镜手术,其中5例行附件切除术,37例行畸胎剥除术,术中使用标本袋并以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结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有6例囊肿破裂,附件切除术中无一例液外溢,手术时间为35~100min,平均56min,无一例发生术中并发症及中转开腹。术后无化学性腹膜炎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成熟性性畸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标签: 腹腔镜 卵巢成熟畸胎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性肾/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E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7年期间收治的7例性肾/MEST患者资料,并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7例性肾/MEST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36~62岁。肿瘤切面为边界清楚的多房实性肿瘤,镜下腔互相不相通,内附扁平和钉突状上皮,腔间隔可见卵巢样间质或显示平滑肌分化的纤维,偶见致密的胶原。免疫组化纤维间质ER(7/7)弱阳,PR(5/7),Vimentin(7/7),Desmin(4/7),上皮CK(7/7),AE1/3(7/7)。结论肾脏性肾/MEST是一种罕见的复杂肿瘤,我们对其的形态学认识还远不够,需要更多病例学习。

  • 标签: 囊性肾瘤 MEST 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肠系膜区多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样的CT表现。患者为70岁男性,CT表现为下腹腔肠系膜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以等密度为主,其内见多发小状、裂隙状及网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等密度区呈中度渐进性强化,裂隙状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周围系膜增厚伴渗出样改变。病理诊断为肠系膜区多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样

  • 标签: 间皮瘤,囊性 腺瘤样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因“后纵隔占位压迫气道”为主要症状就诊的甲状旁腺腺瘤性变并内出血病例。患者入院时主诉咽痛、声音嘶哑,胸部CT提示后上纵隔占位,占位性病变体积进行性增大,出现气道及食道压迫症状,经过2次穿刺病理及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为:后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腺瘤性变并内出血。通过该例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扩展纵隔占位的诊治思路,提高此类疾病诊断意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恶性Brenner(malignant Brenner tumors,MBT)是卵巢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文报道双侧卵巢MBT合并交界性黏液性腺瘤罕见病例1例,并复习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鉴别诊断、分子学改变及该病的预后和治疗,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外阴多发毛囊皮脂腺性错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因左侧外阴囊肿、结节10余年就诊。左侧大阴唇及阴阜多个米粒至花生米大的囊肿、结节,表面光滑,仅1个结节表面发红,质地中等、无压痛,可挤出白色物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毛囊皮脂腺性错构,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3个月随访未复发。

  • 标签: 错构瘤 外阴 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诊断,鉴别
  • 简介:牙源性角化是一种发生于颌骨内的常见疾病.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的,2005年WHO将其归为良性牙源性肿瘤。由于它具有侵袭性和浸润性生长及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且常合并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牙源性角化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系列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牙源性角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 生物学行为 因子 特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外阴多发毛囊皮脂腺性错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因左侧外阴囊肿、结节10余年就诊。左侧大阴唇及阴阜多个米粒至花生米大的囊肿、结节,表面光滑,仅1个结节表面发红,质地中等、无压痛,可挤出白色物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毛囊皮脂腺性错构,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3个月随访未复发。

  • 标签: 错构瘤 外阴 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诊断,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keratocysiticodontogenictumor,KCOT)开窗减压术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比观察22例牙源性角化开窗减压术前及二期刮治术后组织学的改变,内容包括上皮形态、上皮及纤维层厚度、纤维层炎症浸润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5%的病例开窗后上皮层不全角化消失同时出现钉突状增生;开窗后衬里上皮及纤维壁层明显增厚(P〈0.05);纤维层内炎症浸润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牙源性角化在开窗减压术后表现出衬里上皮及纤维壁显著增厚和纤维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具体机制及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组织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