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道德》已在西方传播数百年,各种译本达600种以上,但西方译者无论是对《道德》语言文字的把握,还是对老子之"道"深刻内涵的领悟,都与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道德》首句既是老子开篇立"道"之言,又贯穿全篇,句法严密,用词精妙,本文以此句为例,分析西方译者如何翻译老子之"大道"、"可道"、"常道"核心概念,进而探讨中华文化在西方传播中的误译误释问题。

  • 标签: 道德经 英译 问题
  • 简介:先存的道(约1:1-5)今天我们要查考的经文不长,对今天大多数基督徒来说,这几节经文都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然而。这几节经文实在是相当意味深长。因为作者使徒约翰在这几节经文中创造性地引进了一个具有强烈而深厚的希腊哲学背景的词“道”。

  • 标签: 约翰福音 圣经 哲学背景 经文 基督徒 “道”
  • 简介:残损、撕裂古写本的修复缀接是古代文献整理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佛名》为中心,通过内容、行款、书风、书迹等不同角度的比较分析,从残损补缀例、脱误补缀例、缀接错乱例、缀接颠倒例四个方面探讨了前人的修复缀接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误缀现象,说明残损、撕裂古写本的修复缀接古已有之,古人的修复缀接也未必完全正确。

  • 标签: 修复缀接 佛名经 国图藏敦煌写卷 误缀
  • 简介:[9]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告诸比丘。我说内触法。汝等为取不。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稽首礼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所说内触法。我已取也。时。彼比丘于佛前如是如是。自记说如是如是。世尊不悦。尔时。尊者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佛告阿难。如圣法律。内触法异于此比丘所说。阿难白佛。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内触法。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标签: 《杂阿含经》 藏本 选译 法律
  • 简介:鸠摩罗什(344—413,下简称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的翻译家,也是中国汉地般若三论学的奠基人。据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记载,父鸠摩罗炎是天竺人,因不愿继承“相国”之位而出家为僧,东度葱龄来到西域龟兹国(位于现在新疆自治区的库车、沙雅二县之间),龟兹王十分敬慕其名亲自出郊迎接,并礼为“国师”,最后以其妹逼嫁给他为妻。

  • 标签: 鸠摩罗什 般若 中国佛教史 《高僧传》 新疆自治区 翻译家
  • 简介:去寺院,正好赶上做消灾法事,看着诸位师父和众居士认真虔诚的样子,突然想起了刚从书上看到的忏佛事的弊端和许多师父对忏佛事的反感。有的师父甚至发誓说,宁可饿死,一辈子决不从事忏佛事。其实,从民国以来,对忏佛事的批判,何曾一天停止过,而忏佛事又何曾一天停止过。想到这些,感慨万千。深入思索,发现经忏佛事也有其合理性啊,毕竟,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果克服弊端,如法举行,有问题的忏佛事完全可以变成合理的忏佛事。

  • 标签: 佛事 历史 两面性 寺院 法事 虔诚
  • 简介:汉桓帝时,襄楷献上《太平清领书》即《太平》于朝廷。有关部门审阅后,建议处楷以死刑。桓帝不以为然,认为“楷言虽激切,然皆天文恒象之数,故不诛。”(1)本文论述《太平》的天文恒象之说,以备一格。

  • 标签: 《太平经》 天文恒象 元气 道教 阴阳学说
  • 简介:《华严》以其庞大的篇幅,大量而丰富的神话般的形象描写,构筑了自己独特的大乘佛教的神学体系,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管《华严》的理论构想是如何的深邃,它所展示的华藏世界是如何的不可思议,但贯穿全的则是以“普贤行”、“普贤行愿”为中心的大乘佛教修行的理论和步骤。应该说,普贤菩萨的思想在《华严》中得到了最充分也是最完美的表述。本文就是以八十卷本《华严》为主要依据,初步地对《华严》中关于普贤菩萨的思想进行一些探究。

  • 标签: 华严经 普贤 菩萨信仰 神性
  • 简介:北大简《老子·下》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 标签: 北大简 《老子》 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之
  • 简介:佛教认为,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大乘义章》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 标签: 大乘义章 第一义 世谛 因明学 格鲁派 摩诃衍
  • 简介:王静斋的生卒日期学术界众说纷纭,直到目前尚无定论。为了澄清这一事实,笔者首先查阅了廿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涉及他生卒日期的辞书和两篇关于他的年谱.其次,笔者还专程赴贵州省平坝县城和四川省都江堰市采访了王静斋的直系亲属并走访了天津王静斋出生地的一些亲友和对王静斋有所研究的民间学者。

  • 标签: 王静斋 考释 生辰 80年代 直系亲属 都江堰市
  • 简介:人性理念是每个自然人对其行为进行自律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所倡导的人性理念,始终以崇尚个性自然化为合理要素,即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确立人性自由和创造力的合理尺度。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看,《道德》所倡导的人性理念,有利于排解现代文明所遭遇的困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 标签: 《道德经》 人性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文明 自然环境
  • 简介:“入法界品”中的五十五处、五十三位智者:一九八○年,在日本举办的东大寺展览中展出“华严五十五处画卷”。这是东大寺所藏的画本。内容是善财童子依次拜访智者求教的故事。画卷中图有智者,智者前面,善财童子合掌求教。画面上写有《华严》“入法界品”的文字。那么,“入法界品”是讲什么的?它讲说“十地品”中菩萨修行阶段的十地。在“入法界品”中,名为善财的童子在大乘佛教修学过程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段修行,最后到普贤菩萨处。最后说:善财童子能自行至普贤处,究竟诸大愿海,不久应当与一切佛等。到此,善财童子完成了最终的悟道。

  • 标签: 《华严经》 善财童子 十回向 华严经 大乘佛教 十住
  • 简介:《谛义证得》是古印度重要宗教派别耆那教中影响最大的经典。这一经典构筑了耆那教系统的理论体系。它重视通过智慧获得真理,提出了"七谛"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中,该表明了耆那教的主要宗教和哲学思想。《谛义证得》通过"命我"和"非命我"的范畴,论述了耆那教关于生命现象和自然事物的主要理论;通过"五种智"的理论,展示了此教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观念。《谛义证得》对耆那教在历史上的成熟和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谛义证得经》 命我 非命我 耆那教 印度宗教
  • 简介:《维摩诘》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典籍之一,自东汉严佛调以迄唐代玄奘,曾历七次汉译。本文对玄奘重译此的时间、缘由、文化背景及现实效果作了细致分析和讨论。

  • 标签: 玄奘 翻译 维摩诘经
  • 简介:引言关于善导所说的忏悔,已有很多先行研究,各自皆有重要的发现。不过,关于善导所说忏悔的背景及其时代性,虽多见指出其与天台智颉及道绰、迦才之接点,但与其他文献之接点却不大有所指出。此外,多见以《往生礼赞》及《般舟赞》为依据之梳理,而关于《观疏》所说之忏悔,则尚未进行详细分析。因此,本文概观与善导几乎同时代的道世之《法苑珠林》所说忏悔说之特征,在此基础上,就善导《观疏》所说忏悔之内容及其独特性,试作考察。

  • 标签: 忏悔 法苑珠林 时代性 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