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栓塞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综合使用新型球囊、颅内支架铺助栓塞技术、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探讨技术难点。结果本组50例患者共应用支架53个,每个支架内分别填入弹簧圈1~13只,平均5.4只。手术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获栓塞。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微失语症状,经扩张血管、扩容、活血化瘀治疗后好转。对本组45例患者(其余5例均为2011年后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45例患者均未复发,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效果理想,且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微创治疗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通过模仿人类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和知识存储过程,对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进行研究、开发、模拟、扩展和扩充的一门新兴技术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领域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由世界各地的医院和移动设备产生的海量、多样化、无序的数据。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影像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等领域。

  • 标签: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心血管内科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也随之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当前的社会逐渐的步入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且在当前的影像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效果,促进了医学水平的提升,也将临床诊断准确性大大的改进。而随着人们对护理水平的要求,在护理工作中也需要合理的利用人工智能,将心血管科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本文就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心血管科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 标签: 人工智能 大数据 心血管内科 护理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有科研人员发现输注去白细胞血液能减少输血的副作用,国内外开始关注输注少白细胞血液和血液成分。白细胞过滤器以其去除率高、操作简便、价格合理且无毒副作用而成为目前最有效的去除白细胞的方法。该法己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产生及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染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白细胞滤器 白细胞残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从生理学家His于1865年首先提出内皮这一概念后,人类对它的研究始终方兴未艾.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启动子"[1].如今,遴选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血管皮功能以及采取某种合适的方式来保护或挽救血管皮功能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着重对血管皮的功能及其评估方法、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 一氧化氮 功能 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医联体模式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护理过程中将延续护理干预展开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的形式展开探索,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本院进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治疗患者中的70例为对象,并随机进行1至70编号,任意选取其中的35例,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进行护理时则将延续护理进行运用,作为观察组。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恢复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通畅率统计,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延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联体模式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人工血管动静脉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医联体模式下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结果:试验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7.50%)( P<0.05);且人工血管动静脉内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医联体模式下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人工血管动静脉内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

  • 标签: 人工血管 动静脉内瘘 医联体模式 延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CCF)患者岩下窦(IPS)的DSA图像,探讨其对血管治疗CCF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血管治疗的76例CCF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手术过程及全脑DSA图像。依据Barrow分将患者分为直接CCF组(52例)、间接CCF组(24例)。比较2组患者患侧IPS的显影情况,比较IPS全程显影患者中直接CCF、间接CCF患者IPS汇入颈内静脉(IJV)的位置,分析经IPS行血管治疗CCF的疗效。结果间接CCF组患者中IPS显影不良者所占比例(45.8%,11/24)明显高于直接CCF组(17.3%,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S全程显影的56例CCF患者中,除1例患者IPS直接汇入椎静脉丛(VVP)而与IJV无连接外,直接CCF组、间接CCF组患者中IPS颅内汇入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间接CCF患者均首选经IPS栓塞,其中13例IPS全程显影者超选时均比较顺利(开通率为100%),微导管到位耗时较短(平均32 min);11例IPS显影不良的患者术中使用泥鳅导丝引导以及微导丝成袢技术成功开通5例(开通率为45%),微导管到位耗时较长(平均69 min)。结论间接CCF有较高的IPS闭塞率,造影侧位及3D成像可见IPS与颈内动脉岩骨段呈近似平行关系,掌握IPS的走行及其末端汇入IJV的位置关系,对于经静脉途径将微导管通过显影不良的IPS进入海绵窦进行介入栓塞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岩下窦 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性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栓塞治疗的Barrow ATCCF患者。使用可解脱球囊或Onyx-18联合弹簧圈经动脉入路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复发定义为即刻完全栓塞的病灶,再次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发现原来的口再次显影。临床痊愈定义为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均消失、眼球各方向活动无障碍及视力下降恢复。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影像学复发和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4例Barrow ATCCF患者。患者年龄(42.5±10.6)岁(范围28~70岁);男性36例(66.7%)。临床表现:眼部症状(突眼、结膜充血等)40例(74.1%),颅内血管杂音35例(64.8%),视觉障碍(视力下降、视野缺损)36例(66.7%),头痛32例(59.3%),外展神经麻痹15例(28.3%),鼻衄4例(9.1%)。眼上静脉引流47例(87.0%),岩上、下窦引流19例(35.2%),皮质静脉引流9例(16.7%)。Onyx-18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51.9%),可解脱球囊治疗26例(48.1%)。47例(87.0%)术后即刻完全栓塞,其中4例球囊栓塞失败后改用Onyx-18联合弹簧圈均达到完全栓塞;7例(13.0%)达到次全栓塞。47例(87.0%)痊愈,4例症状较入院时好转,但视力未完全恢复(其中3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2例出现轻度偏瘫,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时有5例(9.3%)复发,采用Onyx-18联合弹簧圈达到完全栓塞。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次全栓塞是影响术后影像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63,95%可信区间1.74~159.33;P=0.015),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影响术后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9.08,95%可信区间1.61~226.58;P=0.020)。结论Onyx-18联合弹簧圈或可解脱球囊治疗TCCF安全有效。次全栓塞与影像学复发相关,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临床痊愈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脑血管缺血性串联狭窄行血管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2处脑血管狭窄行同期血管治疗的35例症状性前循环、后循环串联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65.6±9.4)岁(范围:47~81岁);前循环串联狭窄14例,后循环串联狭窄21例。记录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35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8枚,其中颅外植入49枚,颅内植入19枚,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出现术后脑出血(2.9%)。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后3~12个月,1例(1/35,2.9%)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4例(4/35,11.4%)患者仍有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所有患者mRS评分≤2分,无新发卒中事件;术后12~18个月,新增3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1.4%(4/35),32例患者mRS≤2分(32/35,91.4%)。结论症状性串联狭窄患者同期实施血管治疗的可操作性强,近期效果良好。

  • 标签: 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 串联狭窄 支架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卡波西血管皮瘤(KHE)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KHE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手术前使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激素治疗组(5例)、长春新碱治疗组(2例)、普萘洛尔治疗组(4例)、加压治疗组(2例)及西罗莫司治疗组(3例),另7例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以血小板水平作为评判治疗效果的标准,对比各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各治疗方案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部分显示有效,但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均得到治愈,各治疗方法对手术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表现出了一定的影响。结论手术是彻底治愈婴幼儿KHE最为有效的方法,短期使用西罗莫司药物治疗后配合外科手术切除瘤体是一种效果优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卡-梅现象 卡波西血管内皮瘤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人增生性瘢痕Ⅰ胶原蛋白在裸鼠体内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TBSA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取自1例女性烧伤患者)植入48只BALA/C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术后3周,将裸鼠分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用0.01mol/L灭菌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的15、10、5μg/mlVEGF单克隆抗体200μl以及等量、同浓度的PBS进行瘢痕内直接注射,每周2次,持续3周。术后45d,测量各组裸鼠瘢痕组织的大小,计算体积;以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瘢痕组织Ⅰ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瘢痕体积分别为(55.3±4.1)、(67.9±5.7)、(78.9±5.5)mm^3;与对照组(85.0±7.3)mm^3比较,大剂量组、中剂量组瘢痕体积明显变小(P〈0.05)。大剂量组、中剂量组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较少,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整齐。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Ⅰ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小剂量组与之接近。结论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胶原表达及瘢痕生长。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胶原Ⅰ型 靶向血管治疗 增生性瘢痕
  • 简介:目的探讨和研究运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对2糖尿病患者外周大血管皮功能进行评价。方法运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糖尿病观察组(以下称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以下称对照组),两组合计110例,主要对动脉弹性系数(Ep)和硬化值(β),以及顺应性(AC)进行测定,对颈、肱、股动脉血管弹性功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观察组颈、肱、股动脉的Ep、β测值分别为(196.2±53.35)、(17.25±4.31),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颈、股动脉的AC测值均低于对照组,肱动脉AC测值虽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Ds和Dd以及IMT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虽有增高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临床中能对2糖尿病患者,早期的血管皮功能改变给予准确评价。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内皮功能 多普勒 彩色 超声检查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心血管科护理在2020年1月引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并开展相应的改革工作。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大数据、人工智能护理工作改革前住院治疗的50例患者,与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大数据、人工智能护理工作改革后住院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改革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改革前,P

  • 标签: 人工智能 大数据 心血管内科护理 应用
  • 简介:患者,男性,46岁,因“内闭塞3个月余”于2006年3月20日入院。诊断:痛风性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2005年3月行左前臂动静脉内成形术,于2005年底内闭塞,行临时动静脉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为再次行内手术入院。患者平日血压16/10.8kPa(120/80mmHg)左右,透析后血压降至12/8kPa(90/60mmHg)。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慢性肾功能衰竭 吻合 血管 变异 血液透析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功能衰竭采用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术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术,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结果本研究术后出现2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例患者均由于穿刺血透后不按正规压迫,因此造成了瘘管内血栓形成和闭塞,2例患者均经溶栓治疗后血管通路恢复通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30±5.14)分。结论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而在此基础上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 慢性肾功能衰竭 护理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慢性人工血管动静脉内(arteriovenousgraft,AVG)闭塞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因AVG闭塞行PTA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例,分析技术成功率、通畅率、病变特点、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例患者,內闭塞时间10.5(3,14)天。静脉吻合口狭窄12例,静脉流出道狭窄7例,其中狭窄≥2处者6例,技术成功率94.4%,并发症发生率5.6%,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初级通畅率分别是72.2%、66.7%、55.6%和33.3%,次级通畅率分别是88.9%、83.3%、77.8%和50%。结论PTA治疗慢性AVG闭塞有效、安全、微创,延长了AVG使用时间。

  • 标签: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闭塞 血栓 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