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穿人工血管与普通PTFE(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风险。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 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纳入到2020年3月为止发表的关于穿人工血管和普通PTFE人工血管对比研究的文章,提取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以及感染发生、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及随访过程中的死亡人数进行meta分析。根据结果的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计纳入10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篇,观察性研究8篇,共1 069条人工血管植入。分析结果显示穿人工血管与普通PTFE人工血管相比12个月初级通畅率(HR=1.075; 95% CI:0.871~1.327,P=0.501),18个月初级通畅率(HR=1.127,95% CI:0. 0.910~1.395,P=0.273),24个月初级通畅率(HR=1.079,95% CI:0. 0.793~1.470,P=0.628),24个月次级通畅率(HR=1.474,95% CI:0.901~2.412,P=0.122),感染发生例数(OR=1.204,95% CI:0.765~1.896,P=0.423)以及死亡人数(OR=0.929,95% CI:0.567~1.515,P=0.7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次级通畅率(HR=1.427,95% CI:1.048~1.944,P=0.024)和18个月次级通畅率(HR=1.531; 95% CI:1.128~2.079, P=0.006)方面,普通PTFE人工血管高于穿人工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假性动脉瘤发生率(OR=0.361; 95% CI:0.138~0.943; P=0.038)方面,普通PTFE人工血管高于穿人工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穿人工血管与普通PTFE人工血管相比,虽然在并发症风险上,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几率更低,但两种治疗方案在24个月使用过程中通畅率没有明显差异,均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即穿型人工血管内瘘 普通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内瘘 血液透析通路 人工血管内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穿人工血管的应用是血液透析用人工血管材料领域的一大进展。美国Gore公司的ACUSEAL™人工血管是国内上市使用的首款穿人工血管,自2016年起在国内应用,由于其中间层硅胶结构,管壁较厚,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发现其对血管直径要求高、夹层、隧道过浅,可能导致皮肤缺血坏死的一些缺陷,从而影响其广泛应用。Flixene™是国内上市的第二款穿人工血管,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血管外科于2019年8月首次使用,由于其结构不同于ACUSEAL™,从而规避了ACUSEAL™的一些缺陷,本文就我中心2例患者的应用体会汇报如下。

  • 标签: 血透通路 动静脉瘘 即穿型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治疗中实施穿人工血管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9.07~2021.07月收治的50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穿人工血管护理,随访监测6个月观察血管通畅率、穿刺次数及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0例患者随访6个月,血管通畅率为94.00%(47/50);共穿刺人工血管1689次,穿刺成功率为93.90%(1586/1689),失败率为6.10%(103/1689);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7/50)。结论:予以患者MHD患者穿人工血管护理,能够提高血管通畅率,能有效降低导管使用率,保护中心静脉,保障患者治疗安全,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即穿型人工血管 血管通畅率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术后静脉吻合口狭窄与静脉血管条件的关系.方法观察2016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手术的138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尤其是血管情况并进行术后内复查和随访,记录内使用情况和并发症.对人工血管静脉吻合口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并用Cox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因素.结果手术部位以肱动脉-头静脉吻合者居多,占54.35%,其次为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占32.6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吻合静脉的束臂直径(HR0.672,95%CI0.453-0.995,P0.047)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静脉吻合口狭窄需要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静脉吻合口短期内狭窄与吻合动脉、静脉直径相关性不大,而与吻合静脉的束臂直径密切相关.

  • 标签: 人工血管 动静脉内瘘 狭窄 血液透析
  • 简介: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通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54例行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的54例患者,统计术后1年、2年的初级通畅率及1年的次级通畅率,分析影响人工血管动静脉内通畅的危险因素。结果5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死亡率0。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12~80个月),术后1年的初级通畅率为50.0%,2年的初级通畅率为22.2%,1年的次级通畅率为81.0%。年龄与肱动脉内径为影响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VG的初级通畅率尚可,及时干预后有较高的再次通畅率。肱动脉内径越小,年龄越大,越可能发生狭窄或堵塞。

  • 标签: 血液透析通路 人工血管 通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透析用套管针与普通钢针(16G)在人工血管(arteriovenous graft,AVG)穿刺使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AVG作为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2±5.1)岁,每例前10次采用套管针穿刺,后10次采用钢针穿刺,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患者在2种穿刺针穿刺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肘部活动度、动静脉压力、皮下血肿发生例数、指压止血时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套管针及16G钢针上机血流速度稳定后动脉压及透析后3 h的动脉压值[(-50±18)mmHg(1 mmHg=0.133 kPa)比(-70±22)mmHg及(-55±21)mmHg比(-76±23)mmHg]、静脉压值[(105±15)mmHg比(140±22)mmHg及(108±16)mmHg比(145±23)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套管针与16G钢针肘部活动度[(2.33±0.61)分比(1.25±0.53)分]、指压止血时间[(7.08±2.11)min比(12.12±3.15)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时疼痛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套管针进行AVG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获取更好的血流量及血管通畅性,降低皮下血肿以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标签: 血液透析 人工血管内瘘 动静脉套管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对8例采用人造血管透析的患者进行透析前透析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针对内情况进行护理。结果1例于5个月后出现术肢肿胀,1例死于心力衰竭,其余6例尚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做好宣教,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患者的血管通路,延长人造血管的使用寿命。

  • 标签: 人造血管 内瘘 血液透析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经血管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以活动后气促为主要症状,另1例以间断咯血为主要症状,2例患者保守治疗后症状迁延不愈,经血管栓塞治疗后均获得痊愈,且随访至今症状未见复发。血管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肺动静脉首选治疗方式,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的护理体会。方法DSA引导下,经动脉途径插管使用球囊或弹簧圈行颈内动脉海绵窦栓塞,治疗。结果27例治疗后出院;1例术后发生穿刺点出血,经及时处理后血肿吸收;1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及时处理后完全康复。结论血管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术后穿刺点出血,神经功能障碍是主要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症,及时进行治疗。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球囊 弹簧圈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动静脉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09年收治的5例椎动脉动静脉病人均给予血管栓塞治疗,其中1例表现搏动洼包块者另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病人均达到即刻全部栓塞,临床症状好转,没有发生并发症。5例病人中仅1例口被闭塞而保持椎动脉通畅,其余4例均需要牺牲椎动脉才能闭塞异常血流。结论血管栓塞治疗椎动脉动静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椎动脉动静脉瘘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 弹簧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割球囊治疗高压球囊扩张失败的狭窄闭塞人工血管(AV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高压球囊扩张狭窄闭塞AVG病变失败(残留狭窄>50%)后续采用切割球囊治疗的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狭窄闭塞位置,术后即时、3、6、12个月通畅率及技术并发症情况。结果共32例患者,其中主要狭窄病变位于人工血管静脉吻合口27例(84.38%),静脉吻合口合并人工血管穿刺点2例(6.25%),静脉吻合口合并动脉吻合口2例(6.25%),头静脉弓1例(3.13%)。切割联合高压球囊治疗成功30例,技术成功率93.75%(30/32),另2例(6.25%,静脉吻合口端闭塞)经切割、高压球囊扩张后使用覆膜支架。切割球囊破裂发生2例(6.25%),无切割球囊相关性血肿或动脉瘤发生。随访(9.4±0.8)个月,治疗后3、6、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0.63%(29/32)、59.38%(19/32)、28.13%(9/32),辅助通畅率分别为100.00%(32/32)、84.38%(27/32)、65.63%(21/32)。结论高压球囊开通AVG狭窄闭塞病变失败可采用切割球囊提高内寿命,其3、6个月通畅率、安全性较高,但中长期通畅率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 标签: 切割球囊 高压球囊 人工血管内瘘 狭窄 闭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TCCF)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至2004年收治的24TCCF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9例经股动脉入路行可脱球囊栓塞口,5例经股动脉入路用微弹簧圈(GDC)栓塞.结果18例患者一次可脱球囊填塞成功,1例第1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5例GDC栓塞患者中3例完全栓塞治愈,2例部分填塞,术后经Meta试验后痊愈.结论TCCF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技术,口小的亦可用GDC栓塞.其特点为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是临床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股动脉入路 GDC栓塞 TCCF
  • 简介:摘要通过5例颈内海绵窦患者血管栓塞手术的临床护理,总结了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控制血压及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栓塞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0例患者采用人工血管动静脉的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0例血液透析患者,回顾其人工血管动静脉成形术的相关护理,进行具体分析比较。术后分别进行长于1年的随访。结果人工血管动静脉手术后即刻通畅率为100%,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后加强防治护理并发症,加强护理知识教育,正确使用动静脉,能够使手术成功率提高,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的使用寿命。

  • 标签: 人工血管 动静脉瘘 手术与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少见类型颈部动脉海绵窦血管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外伤性伴有基底动脉瘤的基底动脉一海绵窦、自发性原始三又动脉海绵窦和自发性和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各1例;分别采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电解微弹簧圈(GDC)和法国Bah公司的可脱性球囊技术,对4例CCF患者进行血管栓塞治疗。结果外伤性伴有基底动脉瘤的基底动脉一海绵窦和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伴有椎动静脉分2次栓塞,自发性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自发性和外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间一次性完成栓塞,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栓塞仍是治疗少见类型颈部动脉海绵窦的最好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 标签: 颈部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栓塞治疗 治疗方法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