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11月25日爆发性气旋引发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范围大暴雪天气,本文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着眼,对气旋爆发性发展及与其引发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气旋在具有疏散结构发展槽槽前获得发展,并始终位于北支高空急流核右后方和南支高空急流核左前方,为强辐散区,有利于气旋爆发性增长。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加强了气旋中心附近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雪持续和加强。气旋自生成后主要在海上移动,水汽含量十分充沛,其东侧有不断增大低空急流相伴,增强了水汽向北输送强度,加强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降雪。850hPa以下出现水汽辐合中心预示降雪强度增大,与强降雪对应。大气水汽饱和区厚度减小至对流低层,表明降雪强度减弱。暴雪与高空锋区锋生关系密切,低层强锋区自南向北移动经过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时间和位置与暴雪有较好对应关系。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高空暖锋锋区移出,降雪强度减小;锋区全部移出,降雪结束。

  • 标签: 爆发性气旋 大暴雪 环流特征 急流 锋区
  • 简介:1引言根据中央精神和福建省气象局党组要求,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组织建设,

  • 标签: 党组织建设 干部工作 退休 思想政治建设 气象局 福建省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乐都县气象局1961-2014年逐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若干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影响 对策建议
  • 简介:托克逊县是中国干旱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约9.4mm,2013年6月19日13时至20日19时,托克逊县出现了区域大风、持续降水、降温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数值预报、卫星云图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此次天气环流背景及演变形势,分析表明:这次明显降水是受中亚低涡系统影响,在有利水汽条件和持续水汽输送下,配合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作用,是造成这次明显降水天气直接原因。

  • 标签: 大降水 成因 动力条件
  • 简介:利用在线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V3.6(WeatherResearchForecastingModelwithChemistryVersion3.6)及环境、气象观测数据,在完成大气化学方案优选基础上,研究了华北地区一次重霾污染过程(2013年2月15-17日)对气象条件反馈作用。重点关注一次颗粒物、无机气态成分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人为排放对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颗粒物,即细颗粒物)生成贡献,探讨了由此引发气象条件变化。模拟结果显示,上述3种人为源综合排放对华北地区PM2.5浓度平均贡献率为91.27%,其中对北京、秦皇岛和沧州贡献率分别达96.9%、95.9%和97.2%。这使区域地面太阳向下短波辐射降低近15.99%,区域平均地面辐射强迫达-26.51Wm^-2,由此导致地面温度下降0.14°C(3.68%),逆温增强,垂直温度梯度(?T/?z)升高0.026Kkm^-1,边界层高度降低18.92m(8.77%),平均风速减少约0.014ms^-1(0.35%),相对湿度绝对值升高0.51%,地面平均气压降低0.86Pa。对于15-17日污染过程,人为源综合排放气溶胶对短波辐射影响在天气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对边界层高度影响较大,但不起主导作用,对温度、风速、相对湿度、气压作用则远小于天气系统本身。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OrganicAerosol,SOA)前体物,其人为排放对SOA浓度贡献率约为99.6%。同时,VOCs通过调整大气反应活性促进无机气态成分向无机盐转化,它对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贡献达50%以上。然而,VOCs对整个PM2.5浓度贡献不及各种源综合贡献1/4。人为排放VOCs对气象场反馈与综合排放作用基本一致,但对地面气压影响VOCs排放时以热力因子为主,而人为源综合排放时以动力因子为主。上述结果暗示,灰霾污染过程所引发气象条件向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方向

  • 标签: WRF-Chem模式 华北地区 灰霾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 反馈作用
  • 简介: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过程模型(AgriculturalProductionSystemssIMulator,APSIM),研究了1980-2010年间中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SOC)时空变化。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APSIM模型总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徐州、郑州和昌平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中各处理下小麦和玉米产量变化以及SOC变化。区域模拟结果显示,1980-2010年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农田SOC呈增加趋势,仅河北省北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农田SOC减少。华北平原总农田面积约为24.52Mha(1ha=0.01km^2),其SOC密度平均变化速率为0.35Mg(C)ha^-1a^-1,总SOC贮量增加了约257.43Tg。在京津冀地区、山东省以及河南省农田中,SOC分别平均增加了102.05、59.82、95.56Tg。SOC增加,主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里外源碳投入量增加。

  • 标签: 土壤有机碳 APSIM模型 华北平原 时空变化 碳投入量
  • 简介:针对氧化锌压敏电阻在不同老化条件下各参数变化规律,根据氧化锌压敏电阻非线性特征,结合双肖特基势垒理论和氧化锌压敏电阻在小电流区导电机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分析得出:氧化锌压敏电阻U1mA和非线性系数α都是随着老化次数增加而减小;当氧化锌压敏电阻发生融穿损坏,U1mA和α值急剧减小,ILeakage值急剧增大。通过U1mA和ILeakage等参数变化规律,用于判断氧化锌压敏电阻老化劣化程度,在氧化锌压敏电阻使用及测试中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氧化锌压敏电阻 老化劣化 漏电流 压敏电压
  • 简介:Gstar-Ⅰ型自动土壤水分站出现了一次特殊故障。通过对这次故障检查过程、处理方法和讨论,说明在检修自动观测设备故障时不应忽略检查机壳接地这一环节,同时也说明PE保护接地(机壳接地)不可或缺,提示台站在建筑设计、机房改造施工时,对市电电路布线、PE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安装,避免因这些因素引发的人身安全及设备故障。

  • 标签: 自动土壤水分站 故障处理
  • 简介:以1981—2010年中国鲁西南地区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7种木本植物生长季与物候期持续日数对气候变暖响应。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中国鲁西南地区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随着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间隔缩短,秋季物候期间隔延长,全生长季延长,且全生长季变化趋势比各物候持续期变化趋势明显。展叶持续期主要与上月、当月和持续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梧桐展叶持续期与当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旱柳和刺槐开花持续期与持续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变色持续期和落叶持续期与上月、当月、结束月和持续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旱柳与平均气温达显著正相关(P〈0.05)。木本植物全生长季与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旱柳生长季变化对气候变暖响应最敏感,其次为榆树、梧桐和楝树生长季变化对气候变暖响应较敏感。随着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植物生长季延长3.0—20.0d;年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5.0—14.0d;年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2.0—18.0d。

  • 标签: 生长季 物候期 气候变暖 木本植物
  • 简介: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比湿(SH)和相对湿度(RH)多年平均值及其变率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其空间分布影响。结果表明:1)在冬季,SH(0.4-7gkg^-1)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分布特征;RH(41%-82%)则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分布特征;一般冬季地面湿度相对较低地区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2)在夏季,SH(7-20gkg^-1)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RH(44%-89%)则与冬季差异不大,均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分布特征;同样夏季地面湿度较低地区通常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3)东部地区冬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其中纬度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经度次之,海拔高度对其整体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地理因素对冬季SH回归效果明显好于对冬季RH回归效果。4)东部地区夏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冬季显著,纬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地面湿度最主要因素,但海拔高度对夏季SH、经度对夏季RH影响程度较冬季增大,且地理因素对夏季SH回归效果同样好于对RH回归效果。

  • 标签: 比湿 相对湿度 空间分布
  • 简介: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响应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植被对夏季风强度变化响应方式和机理并不相同。强夏季风年北方植被NPP增加,而南方植被NPP减少。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NPP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该地降水量实现;京、津、冀地区植被NPP受东亚夏季风带来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叠加影响,因而成为北方对夏季风变化最敏感区域。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南方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植被NPP作用是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实现,强夏季风导致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各省植被NPP减少。南方沿海浙江和福建,强季风年带来弱太阳辐射和低温是该地植被NPP减少原因。广东、台湾植被NPP则主要受强夏季风带来低温影响。

  • 标签: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 东亚夏季风 植被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趋势,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减少和牧草用地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变湿作用。

  • 标签: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
  • 简介:本文在以滞后时间为权重经典尺度化时间滞后法(SLAF)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将滞后预报与控制预报之间差值场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尺度化因子,构成集合预报成员,对比分析经典SLAF和改进SLAF方法对2007年4月23—24日广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集合预报试验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改进SLAF方法预报各变量RMSE值有所降低,成员间离散度普遍增加;改进SLAF方法对强降水中心位置及降水强度预报均优于经典SLAF方法。另外,多组加扰变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位温进行扰动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变量;不同扰动变量对预报结果影响不同,正确地选择扰动变量可明显提高预报效果。

  • 标签: 飑线 SLAF 中尺度系统 集合预报
  • 简介: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是具有全球影响舆论前沿,2015年1月24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局长凯西·沙利文在与1月21日第45届达沃斯论坛同期开始论坛博客�

  • 标签: 地球生命 天基数据 局长沙利文
  • 简介:使用UVic地球系统气候模式,在4种CO_2典型浓度路径(RCP2.6、RCP4.5、RCP6.0、RCP8.5)情景下,对1800—2300年海洋环境变化及珊瑚礁周围海水环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海洋将继续吸收大量碳,从RCP2.6到RCP8.5情景,海表温度将在21世纪末上升1.1~2.8K,pH值将下降0.14~0.42,[CO_3~(2-)]将减少20%~51%。珊瑚礁周围环境文石饱和度(Ω)下降迅速。在工业革命前,99%浅水珊瑚处于Ω〉3.5外环境中,87%深水珊瑚处于Ω〉1海域。在21世纪末,除了RCP2.6,其他情景下均仅剩不到1%浅水珊瑚还能被Ω〉3.5水域包围。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末全球平均文石饱和线将从工业革命前1138m水深提升到308m水深,使得73%冷水珊瑚暴露在不饱和水域,而230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95%。

  • 标签: 模拟研究 文石饱和度 海洋酸化 浅水珊瑚礁 冷水珊瑚礁
  • 简介:气温是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基本要素,其观测方法和误差直接关系到对大气过程理解和预报精度。开展不同气温观测系统间对比和分析,保证观测数据准确和可比较,对大气科学以及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对比实验数据,分析了百叶箱气温观测系统和通风防辐射罩气温观测系统数据差异,讨论了系统误差与环境温度以及辐射误差与太阳辐射和环境风速之间关系,给出了相应订正方法,最后对订正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与通风防辐射罩气温数据相比,百叶箱气温数据偏高,其中夜间平均偏高0.19°C,白天平均偏高0.29°C;系统误差是环境温度一元线性函数,气温每升高1°C,系统误差就会增加0.006°C左右;辐射误差是太阳辐射与环境风速互相耦合作用结果:太阳辐射有较强增温效应,与辐射误差呈现近似的抛物线函数关系;环境风速有较好冷却效应,与辐射误差呈现出近似的负指数函数关系;经误差订正后,夜间和白天数据误差均减小到了0.0°C,-0.2-0.2°C样本比例分别从订正前64.5%和45.3%提高到了83.7%和80.6%,一致率提高到了92.3%和96.0%。

  • 标签: 百叶箱 通风防辐射罩 气温 对比 订正
  • 简介:通过对1991-2011年福建省内3小时雨量大于100mm台风突发性大暴雨个例分析,探讨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形因素对台风突发性大暴雨发生影响作用,总结出“南风加强型”、“气流交汇型”和“东风加强型”三种有利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环境形势场。通过对“南玛都”、“龙王”台风突发性大暴雨典型个例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揭示台湾岛及台湾海峡地形对福建沿海台风突发性大暴雨产生和影响机制。

  • 标签: 台湾地形 台风突发性大暴雨 影响作用
  • 简介:应用常规气象观测及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Y-2E红外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9日山东南部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鲁南大暴雨发生在“2高对峙”环流形势下;高、低空急流位置和强弱影响大暴雨落区和降水强度大小;地面β中尺度气旋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大暴雨最直接原因;贝加尔湖以西高压系统加强引导其北部干冷空气南下进入鲁南地区是地面辐合加强生成初始β中尺度气旋触发机制;冷暖空气在暴雨区汇合并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造成本次大暴雨根本原因;多普勒雷达VWP产品可以很好地捕捉冷暖空气活动情况。

  • 标签: 大暴雨 β中尺度气旋 干冷空气 触发机制
  • 简介:利用CMORPH卫星与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量融合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技巧评分及针对细网格模式面向对象诊断检验方法MODE,评估T639细网格模式对2014年陕西省秋淋天气降水预报效果。结果表明:T639模式整体较好表现了2014年陕西省秋淋天气过程降水空间分布,但预报降水量级显著偏小;逐12h降水EOF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可分为系统和对流降水两种模态,T639模式对系统降水预报性能较好,空间模态与观测一致,但对局地和对流降水预报性能相对较弱;模式整体预报能力较好,晴雨预报TS评分和ACC相关系数平均达0.6以上;空间和时间上预报降水频次偏多,是影响TS评分和ACC等晴雨评分技巧下降主要原因。MODE检验表明,T639模式对大面积降水对象预报偏多,对局地降水对象预报偏少;对中等强度降水对象偏多,对强降水及弱降水对象预报偏少;预报对象与观测对象整体匹配较好,但两者面积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细网格模式 秋淋 EOF MODE
  • 简介: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4(RegionalClimateModelversion4.4)单向嵌套CCSM4.0(CommunityClimateSystemModelversion4.0)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进行了2001~2010年逐年2月1日至9月1日共10年长度季节尺度气候预测回报试验,针对平均气温和降水,分析了两个模式对中国地区夏季(6~8月)气候回报能力。首先对气候态分析表明,RegCM4.4对气温和降水回报/模拟效果均较CCSM4.0有所改进,特别是在提供更详细可靠局地信息方面,其中降水回报与观测空间相关系数,由CCSM4.00.39提高到RegCM4.40.53,但同时RegCM4.4对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回报表现出类似CCSM4.0北方偏多偏差。对两个模式2001~2010年逐年气温和降水距平回报能力,通过回报与观测空间和时间距平相关系数(ACCs和ACCt)、回报与观测空间和时间距平符号一致率(PCs和PCt)以及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两个模式表现在整体分布上有一定相似的同时,RegCM4.4能够提供更多空间分布细节,并对降水回报结果有一定改善,如CCSM4.0和RegCM4.4回报降水ACCs多年平均分别为0.03和0.10,PS分别为70.4和71.4。同时给出了两个具体年份(2003年和2009年)个例分析。

  • 标签: 气候模式 回报试验 回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