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侧胸部穿支皮瓣、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二维CT与C型X线在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诊治的120例单节段OVCF接受PVP治疗的患者,性别不限,年龄57~91岁;数字等级评分(NRS)≥4分,脊柱Roland 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10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维CT组和C型X线组,每组60例,分别在两种不同引导技术下将穿刺针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椎体内填充骨水泥。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NRS和RMDQ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结果1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未见严重并发症。二维CT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分别为(3.1±0.4)、(2.7±0.5)分,C型X线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分别为(3.2±0.7)、(2.8±0.6)分,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各时点两组间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维CT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分别为(13.2±1.5)、(12.6±1.3)分,C型X线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分别为(12.8±1.6)、(12.2±1.7)分,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各时点两组间RM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维CT组患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4.5±1.2)次、(26±11)min、(1.6±1.2)ml,C型X线组患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7.8±1.6)次、(39±16)min、(2.7±1.4)ml,两组上述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二维CT或C型X线引导行PVP治疗OVCF临床效果均良好,但前者定位更精确,可减少术中穿刺次数及手术时间。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
  • 作者: 赵洪国 刘锋 秦铁军 白海 侯明 俞康 胡豫 刘利 李艳 于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266000,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兰州 73005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 25001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25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22,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西安 710038,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圳大学国际肿瘤中心 51806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国产阿扎胞苷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的疗效、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国内10家中心共纳入72例符合入排标准的较高危MDS患者接受国产阿扎胞苷75 mg·m-2·d-1,皮下注射,持续7 d治疗,4周为1个周期,至少治疗6个周期。药代动力学试验采血为单次给药第1天进行。结果治疗6个周期或6个周期以前终止用药时疗效评估数据显示,总缓解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为6.9%(5/72),治疗期间最佳疗效为CR或PR的患者比例为12.5%(9/72)。治疗期间脱离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依赖的患者分别为46.3%(19/41)和41.2%(7/17)。72例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6个周期,中位总生存(OS)期16.1(95%CI 10.9~20.6)个月,其中治疗≥6个周期患者36例(50%),中位OS期22.3(95%CI 16.1~不可评估)个月。治疗中最常见的Ⅲ~Ⅳ级血液学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55%)、白细胞减少(47%)和血小板减少(61%)。药代动力学行为和参数与原研中国数据基本一致。结论接受国产阿扎胞苷标准方案治疗疗效肯定,安全可靠,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原研阿扎胞苷一致,可作为较高危MDS患者的标准治疗药物。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阿扎胞苷 3期临床试验 药代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踝指数(ABI)、中心动脉压(CAP)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水平差异,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心内科所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取5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病变程度将其分为A组(轻度,单支病变)、B组(双支病变)、C组(3支及以上、主干病变),另选取正常人32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作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对象的ABI、中心动脉压(CAP)和baPWV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观察组ABI[(1.01±0.14)和(1.12±0.15),t=-3.403,P=0.001]低于对照组,CAP[(63.9±11.8)mmHg和(56.3±10.5)mmHg,t=2.987,P=0.002]、baPWV[(1675.9±259.5)cm/s和(1517.2±283.4)cm/s,t=2.628,P=0.005]高于对照组。A组、B组、C组和对照组ABI分别为[1.07±0.13、0.95±0.14、0.92±0.17和1.12±0.15,F=12.118,P=0.085];baPWV分别为(1685.2±276.8)cm/s、(1680.8±255.4)cm/s、(1667.4±232.6)cm/s和(1517.2±283.4)cm/s(F=0.573,P=0.061);CAP分别为(62.7±12.3)mmHg、(64.2±11.5)mmHg、(69.1±10.6)mmHg和(56.3±11.8)mmHg,(F=1.212,P=0.053)。ABI水平B组、C组高于对照组(t=3.938,P=0.000;t=-5.534,P=0.000);A组患者baPWV水平高于对照组(t=2.628,P=0.005)。A组(t=2.349,P=0.011)、B组(t=2.293,P=0.013)、C组(t=3.697,P=0.000)患者C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A组、B组、C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F=1.212,P=0.053)。结论CAP、baPWV可作为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依据,对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鉴别特异性较差;ABI在不同病变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舒城县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择期行单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锁骨上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机械通气,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进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 15 mL。麻醉维持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调节全麻药用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60。观察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 h各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及神经阻滞有关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及氟比洛芬酯的用量均明显减少(t=4.387、3.199、4.254、3.946,均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5±1.64)min比(5.20±3.14)min]、苏醒时间[(2.95±3.32)min比(8.70±3.50)min]和拔管时间[(5.65±6.14)min比(13.85±5.22)min]明显缩短(t=4.737、5.337、4.548,均P=0.000),但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室(PACU)驻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 、4 、8、12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t=3.282、5.471、2.796、3.767,均P<0.05),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略有差距,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且具有术中用药量少,术后镇痛时间长,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麻醉应用中有价值

  • 标签: 肱骨骨折 麻醉,静脉 罗哌卡因 神经传导阻滞 利多卡因 臂丛神经 超声处理 镇痛 安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河南省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临床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月25日至2月26日河南省7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收治的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联合西医治疗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转阴和疾病转归情况、住院时间、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以及胸部影像学表现。结果共86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48例(占55.8%),中位年龄43.5(35.0,53.3)岁,有既往史24例(27.9%);首诊58例,转院28例。86例患者2019-nCoV核酸检测均转阴(100%),中位转阴时间为10(7,14) d;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患者转为重型;平均住院时间(13.8±5.6)d。随治疗时间延长,发热、咳嗽、胸闷、气短、乏力评分均逐渐降低,其中治疗7 d和14 d各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发热(分):0(0,0)、0(0,0)比1(0,1),咳嗽(分):1(0,1)、0(0,1)比1(0,2),胸闷(分):0(0,0)、0(0,0)比0(0,1),气短(分):0(0,0)、0(0,0)比0(0,1),乏力(分):0(0,1)、0(0,1)比1(0,1),均P<0.05〕。出院时胸部X线影像学好转率为42.9%(12/28),胸部CT影像学好转率为81.0%(64/79)。结论在河南省7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型新冠肺炎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缩短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西医结合 普通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C型验证下经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宣武医院疼痛科确诊为三叉神经痛患者68例,性别、年龄不限,数字等级评分(NRS)≥4分。根据随机数字表1∶1分组,其中34例接受传统C型验证下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C型验证组),34例接受超声引导联合C型验证下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联合引导组)。记录两组术中穿刺至卵圆孔次数、穿刺至半月神经节靶区域次数和穿刺耗时;以及透视次数和穿刺相关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 d、3 d、7 d、1个月、3个月NR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联合引导组术中穿刺至卵圆孔次数(2.7±1.1)次低于C型验证组(4.4±1.2)次,[95%CI (1.18~2.29),t=6.20,P<0.001];联合引导组术中穿刺至半月神经节靶区域次数(3.8±2.5)次低于C型验证组(6.7±2.6)次,[95%CI (1.65~4.12),t=4.66,P<0.001];联合引导组术中穿刺耗时(189.4±83.3)s少于C型验证组(301.7±91.5)s,[95%CI (69.86~154.55),t=5.29,P<0.001];联合引导组术中透视次数(3.2±1.4)次少于C型验证组(5.7±1.6)次,[95%CI (1.73~3.21),t=6.69,P<0.001];联合引导组面部肿胀发生率低于C型验证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点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联合C型定位经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其效率优于传统C型验证,且患者辐射接触量少,可安全用于临床。

  • 标签: 卵圆孔 三叉神经节 超声引导 C型臂 三叉神经
  • 作者: 王林 赵一鸣 孙婷婷 徐渊莲 李士杰 张晓燕 蔡勇 李永恒 李忠武 陈鹏举 彭亦凡 王维虎 武爱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 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镜中心 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科 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放疗科 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科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MRI分层低风险直肠癌给予全程新辅助治疗后实施等待观察及器官保留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单二期研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筛选基线评价为低风险度的中低位直肠癌[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2或T3a或T3b,且壁外血管侵犯(EMVI)阴性,且环周切缘(CRM)阴性,高、中、低分化腺癌],给予为期1个月的新辅助调强放化疗(IMRT;50.6 Gy/22 f)+同期卡培他滨化疗,在4个月的等待间期,给予4次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巩固化疗,最终通过临床体检、直肠MRI、内镜评价、血清癌胚抗原等复查手段,明确肿瘤消退的效果,评效为临床完全缓解(cCR)或近cCR(near-cCR)的患者,实施等待观察疗法或器官保留手术。主要研究终点为:器官保留率和括约肌保留率。结果共38例纳入本次初步分析,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56岁。基线MRI分期:mrT2 9例(23.7%),mrT3a 14例(36.8%),mrT3b 15例(39.5%);肿瘤分化程度:高、中分化腺癌分别为5例(13.2%)和32例(84.2%)以及黏液腺癌1例(2.6%)。患者治疗前癌胚抗原水平升高1例(2.6%)。调强放疗期间发生3级放射性皮炎1例(2.6%);巩固化疗期间,发生3~4级不良反应18例(47.4%)。全程新辅助治疗结束后评效,cCR率为42.1%(16/38),near-cCR率为23.7%(9/38),非cCR(non-cCR)率为34.2%(13/38)。共20例(52.6%)cCR/near-cCR患者进入等待观察,其中4例出现局部再生。局部切除共4例,包括1例为再生后补救性局部切除。接受根治性切除13例(ypCR 4例):新辅助治疗后直接行低位前切除(LAR)10例,腹会阴联合切除1例,再生后补救性LAR 2例。拒绝手术治疗共4例。中位随访时间23.5(8.5~38.3)月;至末次随访,器官保留率为52.6%(20/38),括约肌保留率为84.2%(32/38);1例局部切除后患者发生肺转移。结论对MRI分层低风险直肠癌实施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的全程治疗模式,可达到较高的cCR/near-cCR率,并使该亚组获得50%以上的器官保留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MRI风险分层 全程新辅助治疗 等待观察策略 器官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