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一体化配置已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取得共识,然而由于缺少科学可行的执行依据,在具体实施时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研究在城乡教育资源存量差异的假设前提下,构建了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按此模型对我国西部F县2009—2010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作模拟计算,并与该县2009年、2010年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县(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具有显著效果,基本达成了为城乡资源配置提供科学模型和为考核政府教育投入绩效提供科学依据的研究初衷。

  • 标签: 教育资源 一体化 配置 模型
  • 简介: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差距。

  • 标签: 农村高等教育 空间差异 sharpley值分解
  • 简介:文章基于空间的视角,认为在大数据的助推下,城乡义务教育空间实现了由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认知向一体化的流动空间认知的转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对正义的追求也从起初的分配正义转向空间正义。基于制度伦理在流动空间中无法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的问题,文章认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应加强"数据新政"伦理规范和德性伦理规范的建设,保障数据安全流动与共享,避免在流动空间中人的内在德性失落或边缘化。

  • 标签: 大数据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空间认知 空间正义 空间伦理
  • 简介:本文根据教育财政纵向公平理论和测量工具,分析了2003-2013年北京市及各区县城乡小学教育经费配置状况,发现2007年后北京市农村小学经费已高于城镇小学,实现了纵向公平,且增长速度更快;财政性经费指标公平程度最好,但人员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北京市近郊区县城乡均衡程度不高,远郊区县相对较好。通过设立计量模型,本文进一步发现省级统筹明显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能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因此,应提高省级统筹分配权,改革教师工资制度,细化农村倾斜政策。

  • 标签: 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经费 均衡配置
  • 简介:以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为依托,对北京市2006年至2009年五、八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学业水平上的城乡差异情况进行纵向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学业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城乡差距;各学科学业水平的城乡差距在合格率方面逐渐缩小,在优秀率方面有所增加;绝大多数学科的城乡差距表现为“城”比“乡”好,但有部分学科呈现出“乡”比“城”好的现象;在各学科各领域方面的城乡差距不尽相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学科教师等应采取相应措施,从多方面缩小城乡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

  • 标签: 北京市 义务教育 学生学业水平 学业水平城乡差异
  • 简介:运用《香港课堂环境量表》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上海、温州、鳌江三地的小学、初中共18个学校789名学生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新课改现阶段,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课堂环境的现实状况是:(1)学生的满意度是中等偏上,教师的支持和投入高于学生的合作、课堂秩序、学生学习参与;(2)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在合作、教师参与和教师支持方面都是大城市好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好于乡镇;在秩序和学生参与情况上,大城市好于乡镇,乡镇好于中等城市;(3)可以分成高值、中值、低值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在地区上的分布为大城市、中等城市、乡镇依次递减;(4)地区人均GDP是影响课堂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教育环境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课程改革 课堂环境 城乡差异